体验大数据恋爱,体验什么叫消费爱情

百家 作者:互联网观察 2018-04-20 14:19:28

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人类真正解放了自我,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婚恋匹配的繁琐、解放了道德的束缚。在一个景致美妙如同帕罗奥图科技园区的地方,每个人都通过一个名叫“指导”的语音助手来到这个地方,每个人都很相信这个助手比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当自己资料经过匹配后,男男女女在一家安保森严的餐厅按照规矩会面不得跨越界限,双方同时按下语音助手的按键,就可以解锁自己和对面陌生异性可以相处的时间。有长有短,从几个小时到数十年,人们需要按照指令在园区内的专属房间度过这段时间,直到大数据寻找到更佳适合自己的The One出现。

这并不是观察君的科技情怀泛滥的臆想,而是著名反乌托邦美剧《黑镜》第四季第四集《绞死DJ》的剧情架构。


如果能为感情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七天……

 “XXX是一款基于资料算法的全新社交模式,我们立志做一款年轻人中最走心的社交平台。根据用户填写的资料,计算并匹配一位合适的CP,通过共同完成一周不同主题的CP任务,有效破冰,快速了解。XXX倡导追求真正的爱情、友情和自由,反对约炮、拒绝相亲。作为刷屏级的爆款活动,迄今为止,XXX主打的’七天恋爱体验活动’累计报名超过1000万人次。”这是昨日某位PR在一个同城活动群中分享的一个公众号,这个只谈7天恋爱认识陌生人的平台,一下子引起我的注意,让我联想到了《绞死DJ》的剧情架构。

不过这个平台并不是拷贝哪部影视剧的创意,而是一个存在多年的模式,许久没有关心社交话题的观察君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话题点,于是我决定加入这个“系统”,体验到底有何不同。

不过加入的那一刻起,观察君就已经发现这个平台与其他社交软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和很多打着“走心”旗号的App的低用户活跃度形成了反差,它拥有高人气度,这也是得益于这个平台商业模式的成功性————它是一家内容型垂直社交平台。

而算法或是“大数据”,只不过是它的营销话术和噱头而已,实际上匹配CP都是靠个人资料页上爱什么音乐和电影的标签所简单归纳的。一般来说,这种技术概念对于普通参与者它几乎不提。

它主要是还是利用了男生和女生认知不对等策略,公众号内容一般都是“深夜电台”风格,全部都是面向女性感情消费市场。而当其拥有这些女性粉丝之后,用“七天恋爱”这个噱头引来男性参与就不会是难事。

那么它是如何盈利的呢?自家公众号的合作页面,宣称这是一家覆盖大学生受众群体的高人气社交平台,是靠推广来获得收入的。但是知乎网友普遍提出来不同的看法。

@是真名说:这个活动可能是一场阴谋。内部人员通过与外部人员聊天,套取别人的私人信息。感觉我们这种单身群体越来越多,有人也肯定想从中看到了需求,从中牟利。

@他爹说:关注公众号之后,看了一下要求填写的个人资料,感觉不对劲。在市场经济社会下没有哪个公众号会搞这种看起来完全没有收益的事情。XXX公众号可以在「本人自愿」的借口下获取到大量的个人真实信息,包括手机号、微信号、生日、爱好、简历之类的东西,然后或卖给黑产或用作客户爱好的大数据分析,或拿来撞库,都是无本万利的事情吧。

一位匿名用户说:一周情侣这种既可以让女性享有新奇体验,又可以不付出不愿意付出的社会责任,这既可以让受到保守社会环境压抑的女性暴露出人类本性,又不会受到谴责。这样的做法可以激发最稀缺的资源——女性用户群体。

这些合理的怀疑、合理的商业模式类比其实很有道理。这个“七天恋爱”的组CP平台,和成熟的社交网站并无二致,只不过它将一些付费功能用用户分享所替代,成为其发展流量的基础。 

例如在等待长达数十小时匹配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分享活动页面“先入为主”邀请异性聊天的方式,其实就是Badoo这类付费解锁打招呼次数、优先展示功能资料功能的翻版。而匹配成功后,在虚拟的“房间”内,两位陌生人每天需要完成任务完成活跃度任务,又充满了几分神秘色彩。就像《绞死DJ》剧情中,那些被人工智能所主宰命运的“恋人”一般。

七天,这个有趣的时常,和一些歌曲中歌唱旅行恋情的意境如出一辙,满足双方好奇心、又释放了道德负重感。

 

我们不想认识陌生人,我们只想消费一下爱情而已

什么时候起,年轻的男女开始期待成为“情感过客”了呢?我不知道,可能是受到浪漫文艺作品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日常洗礼所致,因为当下很多人的举动也都展现出了一种消费爱情的趋势。

当观察君“以身试险”交出个人信息参与“七天恋爱”的同时,我也在身边异性单身好友中进行了一次意见调研,几乎无一例外的,这些人都表现出了不屑。

当我提到这是社交软件的翻版时,一位95后公关行业的妹子说到:我去写个“我喜欢打人”“我喜欢钱”看看给我匹配什么样的男人。

一位30岁出头的女程序猿则不予置评,直接甩给我一句:有个毛用。

一位三线城市家境不错的女教师说:本来就不太喜欢跟陌生人聊天,这还要跟陌生人谈七天恋爱,可能要用掉我一年的尴尬值。

虽然这些异性朋友不太理解我对这个平台一些设定与文艺作品所相似的兴奋,但是她们都从自身的角度给出了不太认同的一些观点。

不过在我自身对她们的言行观察后,发现又有存在矛盾的地方,例如这位三线城市20有5的女教师来说,大学以后一直单身的孤单就让她表现出“欲拒还迎”的姿态。

她经常在群组内吐槽父母按“门当户对”理念挑选的相亲对象,但是过了这茬,她又会向往恋爱,说出一堆条件和其他人寻找共鸣。这种若即若离,用她私下里的话说就是心累,那些话是群组内开玩笑的话,真的遇到喜欢的也就罢了。但是每每接触异性就失望而归,对于她来说已经是种精神摧残,自己只愿意做个宅女、吃着外卖,看着八卦。

这种心态代表了大多数群体,即便是一些男性也存在这种心态,不过与女性感情先入为主不同,他们更多是世俗标准的压力山大。而在我加入“七天恋爱”平台后,发现为我匹配的一些女性也都是敷衍姿态填写资料,对于她们来说,短暂的七天恋情可能就是接触外界的一个出口,渴望关注、证明自身价值的一个去处罢了。

形成这种情形,复杂的社会因素很难一一理清,阶层生活方式高低不一、认知审美在阶层间的分裂、原子化社会关系个体存在的感降低,这些都是潜在影响人们行为的原因。因为真爱难寻、自我不满,人们的希望很容易被宣传文案中的美好案例所一次次燃起,冲动、好奇和“一次性”设定,让人们走向了这种消费式情感产品。

结语:在观察君看来,渴望有趣的灵魂和有趣的人并无过错,但是执迷于这种伪技术流社交,对自身社交信心的打击却实真实存在。你不需要这种平台找到存在感、并不需要一个工具或者陌生人证明自身的价值,生活的机遇满满,只是缺乏发现可能的眼睛罢了。

就像《绞死DJ》那集剧情揭开庐山真面,观众认识到整个婚恋匹配园区只是社交软件测试男女主角信念的模拟内容时———所发出的感慨一样,你我所需要的只是大胆放开脚步而已。

“绞死DJ”的含义是什么呢?是讽刺社交场合DJ的音乐品味难合众口、商业氛围塑造的玩法并不是必要的选择,真东西还是要靠自己走向那个意中人,其他一切只不过是虚妄。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整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