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扶摇》心理学:“评分定视”是绝对真理吗?

百家 作者:数据分析 2018-07-12 15:28:00

 作者:拓海; 文章来源:vlinkage;

导语:有些剧,评分颇高却少人问津,有些剧,评分不高却热度不俗。这样看,评分标准与大众择剧的行为,似乎并非存在必然关联。纵观暑期剧市场,热度与口碑之间的关系成谜,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鉴于此,本文仅以《扶摇》为例,探讨用户评分对剧的影响。


最近,笔者总是能在地铁里的手机屏幕上,看见《扶摇》的身影。该剧集结了杨幂、阮经天等一线明星,由《扶摇皇后》小说改编,意图将优质的出品+卡司+IP整合。

 

但笔者注意到,当收视不断攀爬新的高峰,其在豆瓣的评分及口碑则走向另一端。在电视剧质量参差不齐的当下,本应见怪不怪,但细看之下,却发现颇为有趣的几点,或许可以深入探讨下。


 

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出,在《扶摇》4.8分的豆瓣评分中,有超过37%的网友给予了该剧1星的评价。从口碑的沦陷引发好奇,沿着1星的评价探索原因,我们惊讶的发现大量的评论并没有实质性的原因,甚至很多1星出现“0发言”的情况。

 

 

“我对你的差评与你无关”,类似“降维打击”的“0发言”成为《扶摇》1星的评论常态。我们试着去理解在第三方平台的网友,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大量集中在1分差评区域?


“《扶摇》心理学”之口碑:豆瓣评分,为黑而黑?


长期以来,豆瓣用户都是影视、音乐、读书等内容资源的主要社群,甚至有声音认为,豆瓣是最具有中国互联网原创价值的平台。但近年来,与网友广泛兴趣资源并存的是, 对于国产剧、国产电影的情绪化评价。

 

我们可以大概统计出一个“观剧鄙视链”:


首先是英、美剧粉绝对占比的豆瓣,这里面有大量来自IMBD高分的英美剧,

以及小众文艺片组成豆瓣的高分区;

其次是国产高分影视剧,数量不多,差距不大;

而在鄙视链末端,网友往往对大众文化的影视内容表示不屑,


以及大导演、实力派演员都难逃低分。


2014-2018年,各类型剧的豆瓣评分均值

 

理性分析,对于一个大众的电视剧来说,它应该符合更多人的价值观,描写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引发普世的价值。我们以2017年的热门剧《我的前半生》为例,大众对于该剧评价几乎处于正态分布曲线,即高分和低分持平,大多数的评分在中间部分。


 

《扶摇》的评分曲线完全出现一边倒,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内因,是否带有主观因素的评价我们不得而知,但受情绪化的影响确实存在,用户的评价呈现破窗效应。但这仍然不应将错归结在某一部剧或某一部分观众身上,深度分析,我认为原因有二:

 

  1. 用户属性与内容体系相互作用(内因):

    以豆瓣为例,其高质量内容社区的定位,一方面决定了其内容体系会包含全球范围的影视剧作品,一方面决定了大部分用户会自带精英属性。两者结合之下,注定部分用户会选择倾向英美剧,及高质量的文艺、小众影视剧,对于大众化的剧,易“不友好”,在评分标准上,相对“严苛”。例如,以HBO的评分标准审视国产影视剧,就有失合理性。


  2. 互联网的评价环境充斥羊群效应(外因):

    大多数网友深受互联网环境影响已久,比如用户中的意见领袖、大V往往成为引导评论方向的关键点,他们自身带有流量属性,并有忠实跟随者进行转发;另一方面,极端的恶评、差评更容易带动用户情绪,以至于很多用户没有看过影视剧,却主动“人云亦云“跟随差评,这是造成众多1星评价的重要原因。

     

互联网的加入引发的是多元化的正果,产生了更多如《扶摇》这样的新生剧出现,它拥有全新的资本模式、制片生产模式、分发模式,再到观众的收视模式;另一方面,多元化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事情,但多元化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多少有一些保守态度。起码以此来看,仅就评分而言,不应该算作对一部剧的好坏和成功的衡量标准。


“《扶摇》心理学”之社交数据:越黑越红?


回到《扶摇》,我们发现了另一个现象。从口碑数据来看,《扶摇》本应该面临被大面积弃剧的危机,随之收视量明星下滑,慢慢淡出观众的视野。

 

可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播放量持续升高,在腾讯视频端的实际情况来看,该剧处在热搜榜首位,弹幕、评论等始终保持很高的交互量;另一方面,在豆瓣参与评论的人数也在持续增长,一周的时间内,从32000+增长到37000+。

 

 

回顾豆瓣评分,我们发现,在大剧生态中往往评价人数越多的大剧,出现低分的概率越高 。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2014-2018年,4个播放量区间电视剧的豆瓣评分均值与人数,可见播放量与豆瓣的评分人数比较相关,与豆瓣均值关联度不高。

 

 

下图是2018年上新电视剧中,豆瓣评分人数Top20榜单。 截止目前电视剧《扶摇》累计评分人数达37000+。

 

 

有充分的数据证明,《扶摇》一边受到网友1星评价。同时其关注和讨论也在持续增量中,甚至可以说,该剧呈现一种越黑越红的现象。仅从《扶摇》当前展现的数据而言,我们可以得出部分结论:先排除部分“黑“到难以下咽,绝无“翻红”可能性的剧作,当剧的品相在多数观众的接受范围内,且被其他如魔性、有毒、价值观等因素赋能后,即使评分较“黑“,但流量、热度及背后所蕴含的势能之“红”绝对不可小觑。

 

 

“《扶摇》心理学”之行业:古装IP的机遇


单从《扶摇》的分类来看,古装剧是当前网剧生态的重要占比,古装+网剧的成功一方面来自源头IP的加持,在文本阶段,故事已经得到广大网友的印证,转到网剧阶段,理论上这种热度将被放大;另一方面,现代拍摄技术的发展,平台整合运营的能力,把一个小说变成一款真正的IP。

 

虽然,在第三方的评价中出现1星现象,低分现象,但已经无法阻止该剧“扶摇直上”的态势,更重要的是,多元化的看待数据才能理性看清一部剧,是不是真的火,是不是真的不火。就像当年著名的“苏格兰黑山羊”的故事,我们不可以以点盖全地吸收评价,而理性视野则可以让我们看得更清,走得更远。

 

总结:用户评分对剧到底影响几何?以《扶摇》为例,虽然该剧评分不高,但从流量、社交热度、粉丝粘性、以及背后的商业价值来看,但都达到了过往成功案例的标准,蕴含了不可忽视的爆款基因。最后,不妨将这个问题抛给你们:评分,能否作为评判一部剧好坏的唯一标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