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3.0大泡沫,与2000年互联网大泡沫

百家 作者:互联网观察 2018-08-10 09:45:47

“谁能相信就在几年前,大概2000年左右,《行业标准》还在出版着足足400多页的周刊,里面满是昂贵的全页广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日子里,科技类杂志的编辑们不惜付出高额稿酬,苦苦寻找着能填充页面的故事。但到了2001年,数百个有着不靠谱商业计划的互联网公司,Kozmo.com,Den.net,Floo.com,Webvan.com,Boo.com还有Etoys.com,卷走了几亿美元,彻底摧毁了目瞪口呆的投资者,让纳斯达克指数直线下跌,从那之后,几乎没有公司做广告了。”————引自《荒岛生存:逃离的清单》,马克·费劳恩菲尔德撰写。


革命永远由牺牲品组成

开篇引用的这篇文章,源自已经停刊了的《离线》杂志第9期,作者马克·费劳恩菲尔德的文章虽然描写的是生活哲学,但却缘起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崩盘事件。

因为2000年互联网泡沫大崩盘事件,他科技杂志撰稿人的日子也变得愈加煎熬,所以才有了移居太平洋小岛、开源节流生活哲学的文章。

而如今,火热的区块链创业潮,也不禁让人拿2000年的事件做对比。同样是一场技术革命,同样是全民层次的热忱参与,同样有不靠谱的江湖骗子,同样也有媒体军团入赘宣传,让这场势不可挡的、要诉诸实体的技术进化,变得无法在被忽视。

因为,凡是革命都要有牺牲品,牺牲品存在的价值是帮助行业做大盘子、让热钱涌入,使得“时势造英雄”、出现大浪淘沙效果。一定程度上,这是无法避免的。

从网贷催生互联网金融产业、从注意力经济催生AI产业等诸多利弊参半的创新实例中,就能一窥其究竟。因为其本质上它就是资本主义之弊,在没有更好的理论替代前,如今的玩法、过去的教训、进化带来的牺牲,都将会重复下去。

在莱昂纳多主演的《华尔街之狼》里,我们看见了90年代骗子手们的把戏。他们包装垃圾股、也利用人逐利的本性,把那些车库里鼓捣出的完全不靠谱的技术吹上天去。可以看出从那时候起,科技股就已然酝酿着巨大危机,因为IBM、微软等大型科技公司的蓝筹股票是其吸引客户上钩的首选项。

荒诞不经的金融界故事,其实也体现出了资本之恶对新势头的影响。如今,正有一批批我们熟知的科技公司,大大小小都在倾注精力,转型为区块链公司,这当中有哪家是真正有潜力的?其实谁也说不清。

充斥着软文、控诉和官司的区块链创业界,也面对着制度、实力和变现的现实难题,如今ICO已然是行不通了,比特币及其催生的智能合约也开始摧毁其原有的中立性,所以“3.0”概念开始成为业界热炒的核心。

当其打着利国利民、造福社会、开放平台的名义时,当其盘子已然膨胀到被称为“新时代的机遇”时,能拒绝的人就变得非常的少了。此时,我们再回头去看2000年的事件,意义决然重大。


区块链3.0浪潮与互联网泡沫的相似性

新生事物之所以能够造就英雄,因为它有足够的新鲜度形成信息差,当人们都想要投机营利时,也就打消了他们想要看清其本质的欲望。期待着接盘的不是自己,就“万事大吉”了。

不过,事实却是残酷的,接盘的即便不是你本人,全社会也要为其买单,因为热钱涌进虚空的盘子内,其他产业就失去了更多机会。当其落下帷幕时,是否会间接造成“次贷危机”那样的反应,仍需要观察,但是买单的日子总会到来。

从逻辑上来看,2000年互联网泡沫,其实和今天的区块链3.0非常相像,都是想要通过媒介渠道创新、颠覆优化固有实体经济模式的做法;而大环境层面两个时代所共有的低利率环境,也预示着更多的钱需要投放到市场。

在@Cody所写的《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是如何破灭的》的文章中提到:新经济概念+营收增长+新商业模式故事带来的预期增长,形成戴维斯双击错觉+正循环效应。让所有的人都心潮澎湃,纳斯达克指数的斜率陡然攀升,互联网大泡沫开始形成。很多企业在IPO的时候,就享受2-5倍的股价攀升,分析师、投资者、企业家、风投、银行全部都陷入狂热的情绪当中,“everybody is winner,no loser”。

错觉和狂欢显然是不现实的,现代金融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树不会长到天上去”,一个领域内多家企业、多种相似的想法,在畸形的期待下被推上高位,最后检验他们姿色的时候、大环境不支持狂热投资的时候,投资者们才想起来什么叫不可持续。

当熊市来临的时候,所有相关利益者都想明哲保身、甩手走人的时候,恐慌也就造成了。真正挺下来的有潜力的公司,也面临着被并购吞噬的风险,所以最后是只有大庄家赢,跟风的全是loser。

“区块链3.0“希望分布式计算衍生出的智能合约技术,能够成为金融、医疗、教育、制造业、游戏和交通等领域的核心认证保险措施,面临的却是监管制度开放与否的巨大风险,面临的是跟风热钱涌入的风险,同样也面临着同一领域多家团队在做同一件事的风险。

其实,在金融保险领域内,一些大型的金融平台公司,已然在探索此类技术的前景。在实际意义上,也拥有革新的作用,这些专精于各自领域的开放型平台,有着成百人的高精尖研发团队,是集“政产研学用”性质的国家队团队,很多都是院士级别的人物在当中。

即便有些许成果落地生根,但他们也不敢断言区块链在新的领域就有多具体的规模和成就。而很多有着负面新闻的、吃相难看的企业,却敢于自吹自擂,会改变世界。

他们的股价因为打擦边球“变相发币”而瞬间攀升数倍,却就像当初那些互联网公司一样,对自身充满无尽的信心。在新技术面前,人人都能说上两句展望的言语,却没有一点敬畏的心态。就像现在区块链割韭菜的事件中,那些用易经、风水、佛学预测走向一样的人一样,充满荒诞。

结语:假如未来你真的与区块链技术产生交集,我希望你是个明智的投资者;假如你是个普通人,看完这篇并不够精辟的文章,我希望你可以活学活用,不要在其他新技术到来时被同一种套路蒙蔽。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整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