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的演讲水平普遍很低?

百家 作者:互联网观察 2018-09-17 08:50:59

演讲这件事变的愈加重要,个人感觉与互联网媒介作用上升有巨大关系。技术平民化让信息传播、信息对等有了一定基础,新知阶层在通过媒介成长过程中,也对信息产生了要求。

以演讲为核心的论坛峰会,不再专属于传统精英阶层,而是开始以知识分享、行业活动等形式出现在不同领域,就连微商都有自己的研讨会了。

另一方面,类似于TED形式的思想传播平台,如一席、造就在国内也开始进入主流受众视野,而例如知乎盐Club这样由知名网络社区主办的演讲活动,则某种程度上普及了概念和理念。

在断断续续关注这一领域过程中,发现国人演讲水平普遍水准过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程度。就像最近造就一个书法领域的演讲者所说———依赖PPT仍是国人的一大弱势。这也让我想要探讨,为何好的演讲者这么少,即便是各领域领袖也是如此。真的如网友所说与文化和历史分不开关系吗?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记得上学时期曾有位政治老师这样调侃我们:“这届学生已经非常优秀了,一堂课下来七窍六窍都通了。”天真烂漫的我们以为老师是在夸奖我们都非常高兴,但是一位语文老师拆穿了政治老师的隐喻,说到:“七窍通了六窍,是说你们一窍不通,还需要被点拨、加强学习。”

用歇后语讽刺学生心智不足这个案例,表面上是老师玩弄字眼、变相谝学问,但实际上它也展示出了传统师生关系,体现的是“师者尊、学者卑”的传统思想。

“七窍通六窍”这句歇后语,演变自《吕氏春秋》中孔子点评纣王杀谏臣比干的一句话:“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

 《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战国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汇编,收录了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后世评价其书历史意义在于编纂、而非创新。相国吕不韦在此书完稿后,将其公布在秦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公告天下,称只要有人能在书中增删一字,就赏赐千金。

这种引经据典、确立秩序的政治理论书籍,却有其成功可傲慢之处,古往今来以圣人之口辩道义、以古书典故论谋略的记载比比皆是。

尊圣、崇古、以尊卑秩序为大道的论调刻进我们民族的基因当中。时至今日,在各种规矩和道德观中也能看见影子,实际上正是这种思维在抑制我们教育水平,让科学辩证的、公平的讨论相对少见。

在这种秩序下,我们崇尚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大家、权威和字字如金,而非西方历史框架下的思辨模式、传教模式。

记得在一个老的TED视频中,看见一名研究中国的学者错误频出,例举“巴铁”等项目证明中国创新,这显然是源于他对中国商业市场缺乏研究。但是他被观众讥笑,也不影响他的理论具有前瞻性,他提出“用中国式视角审视中国文明”的观点,在最近学界当中就被再次提及,用于支撑中国制度自信议题。

某种程度上,中国文明、中国制度自信是个非常好的议题,但是过时的、腐朽的细节部分也需要从新审视,否则这些议题仍将是精英权威的专属,否则中国式“造神”还将继续。


“去魅和造神之间的悖论”

前不久,大象公会从历史因素解读了袁隆平,指出政治人物和政治需求造就了袁隆平神话,从科学层面水稻高不高产根本不解决粮食的问题。

这种去魅一定程度上是与人性相悖的,人们喜欢造神营造伟大力量、寻到拜服的安全感。每个时代我们都有标签式的人物,娱乐界有巨星、学界有大师、政治界有铁腕、文学界有巨匠。

而只要你够客观理性去看待这些不可亵渎的人物,都能发现其不堪的一面。李敖曾用一系列节目拆穿鲁迅文学水平的不堪,吐槽其不说“中国话”和日文翻译腔,但是李敖本身的问题,在这个时代却被模糊了,人们不假思索的接受了他的思维,将其奉为了大师。

当下的思想分享热,一定程度上在复现这种秩序,舞台一定程度上是笼罩光环的。一些娱乐明星、行业大V,在演讲时通常是输出理论,而没有形成探讨。

一方面他们处于不成熟的环境中,往往不会引申领域内成熟观点形成价值,一方面他们面对普罗大众是意见领袖、掌握信息资源,在没人指正无法指正的情形下,形成了不健康的单向传播模式。这显然是不健康的,也是无益于思想的。

用近代地理学研究学者陈桥驿的故事来类比,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生于抗战时期的陈桥驿儿时受的是四书五经式教育,在家乡沦陷后他因为日本人的搜查和羞辱,一头钻进书海发誓要做不平凡的事。有一天他在家里翻出任启珊的《水经注异闻录》,开始用现代手法研究《水经注》,最终成为了一代郦学大家。

不过在他研究《水经注》之前,中学时期一件事对他打击甚大,对其以后研究之路造成了巨大影响。当时他在学堂不仅能背四书五经,还会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传统教育让他谦逊为人,但是他内自视甚高。

  当时要做“史无前例”的事的他,选中了英文语法著作《纳氏文法》进行翻译,不过在他翻译到一半的时候,偶然间发现书摊上《纳氏文法》已经被他人翻译完稿发行。这对他来说是奇耻大辱,自己犯了低级错误做了无用功。

之后他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百科杂书尽收眼底,是个贯通各科目知识的学生。而他的博学也让他在民国年代放弃了大学课程,因为他认为老师讲的还不如自己好,只有通晓各门各类知识才能正确认知。

  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演讲水平差、思想分享舞台不够深度,与我们不重视建构学术环境、尊重通识教育是有关的;而另一层面依赖PPT、不鼓励挑战权威缺乏锻炼,也让我们缺乏辩证认知的基本素养。在光环加身的情况下,舞台似乎是媒介是产品,是传播而非探讨。

  就像知乎网友@流光溢彩 评价高晓松时引用互联网高管所评价的那样:中国的网民大多数都生活在不是物质层面的底层就是精神层面的底层,他们只想知道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他们需要茶余饭后的话题,需要能在和他们同一认知水品的人中吹牛的资本,他们需要了解那些通过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渠道无法了解的东西。秦始皇他妈到底是谁对他来说重要么?不重要,但他需要知道这段奇闻异事来丰富他那本来不丰富的生活。你能对网上各种栏目在内容方面产生思考和质疑,是因为这些产品根本就不是针对你而设计的。

总结一句话来说是的:在我们这,能讲就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并没有人在乎你讲的对不对。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整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