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电子消费品、电器品牌瞄准中国,年轻人为何为溢价买单?

百家 作者:互联网观察 2018-10-18 12:01:20

前几天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看见一个自媒体做的街头采访,关于中日两国女性选购化妆品议题,揭露了两国女性消费观的巨大差异。在我国街头随便拉来一个人来采访,国际大牌、国内大牌的化妆品品牌脱口而出,而在以“讲究”而闻名的发达国家日本,大多数女性用的都是平民级化妆品、符合平民阶层购买力,她们并没有觉得几十块和一百人民币出头的产品满足不了自身需求。

而联想到更早前,浏览设计品牌产品时的跃跃欲试的状态,我觉得现在中国年轻人的价值观,已经被消费文化所侵蚀,对品牌价值和超高品牌溢价麻木了。


不求性价比的任性,被放大化的情怀

起一个洋不洋、土不土的名字,找一个白胡子白人老头拍张海报,写上一句成功学里偷来的标语,一个本土工厂里出来的产品就能卖高价。在年轻人外流的小城市里,家装、电器和服装商业街上,到处都能看见这种审美。

被称为“中产阶级最佳导购网站”的知乎,曾在早前掀起过对中国家装美学、牌匾美学和网页设计美学的大吐槽,在家装美学和牌匾美学议题中,个人主观化的吐槽非常常见,时常是从对自己父母和自己老家的不满开始的。

而在网页设计美学议题中,关于LOGO和色彩搭配、UI和操作逻辑,专业人士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他们认为:市场消费层次决定了当下包转水平参差不齐的境况,并不是每家中国企业都能负担得起高级设计公司,掏出数万甚至数十万单单设计一个LOGO。大部分中小企业在网络上,花上几百甚至几十就能够搞定。

我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认同这种看法的,市场决定了商业美学和商业逻辑。不过在另一面,缺乏审美教育和教育资源从人文层面打底也是一大重要原因,底子薄弱从根源上决定了我们缺乏美学体系、缺乏广泛的消费诉求。

一个典型现象就是,欧美国家可以使用“文化武器”缔造流行,就连那些客观层面的糟粕和瑕疵,都可以被拿来塑造认同。一方面美国人穿搭文化极为不讲究,一个白T恤和一条牛仔裤就能老少通吃,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却乐于认可和模仿这种行为。

因为这种整体性差异,缔造了文化崇拜和文化冲击,让我们非常乐于找“白猴子”来代言产品。而随着年轻一代接触互联网资讯,他们对海外文化的了解愈加全面,也开始对拙劣的模仿开始产生厌恶之情,那些欧美平民化的品牌也摇身一变成为“中产阶层专属”,开始寻求更高的溢价。


高端电子消费品来华,品质究竟几何

最近一两年内,很多在欧美市场知名的一些电子消费品、电器品牌,随着智能家居大潮、在苹果脚步后涌入中国市场。我个人也因为工作缘故接触了不少产品,但是这些产品与苹果手机“所独有的认同价值”并不相同。在电子和电器实用性质消费场景中,“不相信国产品牌是良心的”这个芥蒂,成为了消费者购买国际品牌最大的原因。

曾有一位陌生人大姐,在洗车店吐槽国产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说自己鬼使神差买了一台某品牌的国产车,和之前那几辆国际品牌的相比,品质简直天差地别、经常需要大修小修浪费时间。

我瞅了一眼她开的车型,感觉这位大姐对国产品牌一定是有偏见的。因为和她所说的其他外国品牌汽车相比,这台低档国产车在价钱上就差了不止一倍。拿不同价格的车型去比较,反映了国人对国货的认知偏见。

就像那些电器卖场里的谈话一样,只要售货员对国际品牌大夸其谈,一些消费者就会放下质问,感觉卖的贵并没有什么不妥,最后安心买单。实际上,国际品牌差别对待中国消费者、偷工减料酝酿质量风波的案例非常多了,单纯认可外资品牌某种程度上就是心理作用在作怪。

当下依靠互联网渠道宣传发售产品的这批品牌,某种程度上是接受过国内外网友审视的,并没有特别出格的事故和风波产生。但是,粗暴用汇率+关税定价,也反映了这些品牌的傲娇心态。

它们敢于制定这种不考量大众市场的“厚利少销”策略,就是因为自新兴中产阶层不认可国货品牌气质、对国货品质不放心,加之这些互联网行销的品牌,拥有新媒介营销经验,他们的高价就更容易被接受了。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整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