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从来都不是天才

百家 作者:新周刊 2018-10-24 08:46:46

1994年的张艺谋。/ 视觉中国


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一步步上升,在发挥自己影像特长的同时,借助当代中国文学的爆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来做了商业大片的“吃螃蟹的人”,票房和口碑又变得参差不一。


不断突破的张艺谋,却也似乎有着无法超越的局限。



1980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学生张艺谋拍了一组照片,名字用了一句唐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他请美术系的同学捏了一个小人,放在盘子中央,又往盘子里倒墨汁充当水面,周围撒了一圈盐当作积雪。背景是一块小黑板,用纸剪了一个弯弯的月牙,贴在左上角。最后的照片呈现出来,黑白对立,满足了张艺谋心目中的古典意境。


如果在2018年再看这张三十八年前的照片,一定会第一时间想到张艺谋的新电影《影》——无论是山水画式的黑白色调,还是寥廓悠远的情境建构,以及这种从内而外的巨大形式感,二者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电影《影》剧照,喜欢它的人推崇它的形式,批评它的人指责它只剩下了形式。


照例,喜欢张艺谋的人会对着照片啧啧感慨:“不愧是大导演,上大学时就用心不凡。”讨厌他的人则会不屑:“都几十年了,玩的还不是老一套?”


其实,如果时间回溯到当时,走在校园里的张艺谋多半正一脸愁容,他最大的困扰是大学能不能继续读下去。



01

从陕西到北京:破格之路


人的梦想总是会变的,如果顺风顺水,梦也会相应地越做越大,反之,如果生活总是碰壁,梦想也会趋于琐碎平庸。


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工人张艺谋,最大的梦想是能做厂里的宣传干事,退而求其次,能进工艺室也行,要是去了机动车间也不错。不过,既然是梦想,总归没法轻而易举地实现,事实上,张艺谋能进工厂,已经算是难得。


张艺谋的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大伯去了台湾,之前二十多年的人生里,家庭出身不好已经让他习惯了沉默。在农村插队时,喜欢画画的他故意把墙上的宣传画画得巨大、鲜艳,红彤彤惹人注目,然后躲在人群里,听老乡们七嘴八舌地赞叹。也正是靠着这点文艺特长,张艺谋才被招进工厂。


1974年,玩过表哥相机的张艺谋用自己攒下的186块6毛钱买了一台海鸥4型相机。后来的很多文字宣称他是卖血换来了这台相机,真实情况其实也没那么悲情。张艺谋在工厂里的工资能达到四十块,加上青年工人每次献血有二十块钱的补助,买一台相机并不是一件多么遥不可及的事。


上到初中二年级就离开了学校,想玩摄影的张艺谋还需要补很多课。他从别处借来不少书,除了摄影,还有诗词,因为急着归还,所以要先用本子抄下来。那时,就算忽略冲洗时的药水,单买胶片,平均一张照片也要一毛钱,所以工人张艺谋并不敢放开手脚拍。他也许没想到,因为拮据而形成的苛刻的构图风格,很快会帮到他,甚至影响到他日后的事业。


张艺谋的一张著名摄影作品《中国姑娘》:让一位身穿白衬衫的长辫子姑娘站在白色背景板前,就达到了惊艳的效果。


迷上摄影的张艺谋当时最羡慕陕西画报社的工作人员,他见过他们下基层采风,照片随便拍,有用不完的胶卷,从此在他心目中,“陕西画报”成为一个神圣的名字,以至于多年后看到还会激动不已。


自学过书法、绘画,摄影也玩得有模有样,张艺谋成了厂里的红人,时间来到七十年代末,如果一切没有意外,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会在这座工厂一直待下去。


1977年,高考恢复,但张艺谋压根没考虑过这件事——以他的家庭成分,还奢望什么上大学呢?等到了第二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建制,有朋友劝张艺谋试一试,他才动了心思。


张艺谋年轻时的照片。


趁着出差,张艺谋到了学校,把自己的摄影作品递上去,很快引来老师们的围观,有人感叹,这照片比老师们拍的都好。但是感叹归感叹,当时招生有年龄限制,张艺谋超了五岁,不能录取。


朋友出主意,让他去找大人物,看能不能破格。于是张艺谋背水一战,把精挑细选的照片做成一大本摄影集,七托八托,送到了文化部长黄镇的案头。事情也并非一帆风顺,尽管黄镇爱才,但学校方面一开始并不想破例,几个来回下来,张艺谋才有了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机会——这也为他后来的名分埋下隐患。


青年张艺谋身上,从来都没有任何让人仰望的天才气质。从咸阳到北京,他不可谓不努力,也不可谓不幸运,但无论是这份努力还是这份幸运,都还没有超出一个普通人的范畴。



02

“生产队长”的电影梦


初到北京,张艺谋引以为傲的特长,马上变得不再出众,用他的话说,都是“雕虫小技”。这种巨大的冲击来自方方面面,光是北京饭店一开一合的自动门,就能让他惊奇地看上一个钟头。


同一届里的胡玫、李少红、陈凯歌、田壮壮,哪个不是才子才女的派头?而从小地方来京、年纪比大家大、学籍还有点不明不白的张艺谋,浑身上下写满了“土”字。


陈凯歌大学时排戏的照片。


导演系的陈凯歌和摄影系的张艺谋住在一栋楼,来往碰面,但并不熟悉。陈凯歌印象中的张艺谋“貌不惊人,中等身材,走起路来挺沉重,加上衣帽平常,在人群中显不出来”。后来,在一个摄影展上看到几幅作品,他才隐隐觉得此人不一般。


陈凯歌和张艺谋在同一年入学,当时导演系要从3000人里选28个,陈凯歌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之前,出身艺术世家的陈凯歌有过几年云南的插队岁月,说起来,恐怕比张艺谋的工厂生活还要艰苦不少。


大学上了两年,隐患终于爆发,不是正式入学的张艺谋差一点离开学校回到陕西。又是一番波折后,终于确定他可以完成四年学业。


既然张艺谋不是天才,他的努力方式也充满着平常人式的笨拙,比如为了弥补自己对镜头的陌生,他就把抄书的习惯带进了电影院,看电影时手里抓一把卡片,每个镜头都记录在卡片上以供之后分析。


大学毕业,张艺谋分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这在那一届同学中并不算太好的去处,还不如分去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吴子牛、张黎。所以在南宁,这帮年轻人就琢磨着拍一部全新风格的电影,扬眉吐气。


《一个和八个》里的很多演员后来成为大腕。


这就是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


当时,担任摄影师的张艺谋大胆使用了很多新颖的镜头,但演员看过素材后不干了:正脸都不拍,这算什么电影?参与这部电影的演员,日后有不少都成了大腕,其中就有年轻的陈道明。


那时给这群年轻人担任艺术指导的是郭宝昌,十多年以后,郭宝昌把自己憋了半辈子的剧本拍成电视剧《大宅门》,张艺谋还在其中客串了一把。


日后《大宅门》里客串李莲英的张艺谋。


拍完《一个和八个》,张艺谋又做了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的摄影师。拍摄前去陕北采风,同行的还有电影作曲赵季平。一向沉默的摄影师对赵季平说:“季平,我也想当导演,将来我的第一部影片一定请你帮我作曲。


拍《黄土地》的时候,张艺谋十分投入,剧组有人叫他“张黑脸”,镜头拍不好,脸色就不好看。那时候早出晚归,张艺谋就穿一双胶鞋,还不穿袜子,每每脱鞋,都令陈凯歌窒息。


摄影机前的陈凯歌和张艺谋。


后来,在一篇叫做《秦国人》的文章里,陈凯歌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张艺谋的欣赏,甚至今天看起来还有点肉麻:“西望长安绣成堆。张艺谋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后生。不是因为名字,而是他打了实在的主意,为艺谋,不为稻梁谋。为这,他拿着用血换来的相机去物华天宝的秦地。曾经十次登临华岳的张艺谋,远望天地人烟,想到更多的怕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万家忧乐吧。


两年后,张艺谋看中了莫言的小说,亲自到家中商讨版权事宜。这时候的张艺谋,仍旧甩不脱一身土气,以至于莫言后来回忆,当时见到他觉得像生产队队长——当然,莫言也没好到哪里去,张艺谋对他的第一印象是生产队会计。


为了这部叫《红高粱》的电影,张艺谋也如约找来赵季平配乐。为了表现高粱地里乡野史诗的粗犷豪迈,两人原定把四五十支唢呐一起带进录音棚合奏,但无奈超过了录音设备的红线,最终只用了三十多支唢呐。


《红高粱》那张著名的合影。


影片上映后,一举摘下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那首《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也随着巩俐晃动的花轿和姜文高大的身躯,唱遍了大街小巷。


这首歌火到了什么程度?当时有一个郭达演的小品《换大米》,情节是剧团美声唱法的专业歌手也不得不在演出中吼几句“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否则观众根本不买账。小品里和郭达搭档的是年轻的吴刚,也就是后来的“李达康”。


从此以后,一路破格、总有点心虚的张艺谋,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坐在导演的位子上,一路拍下去。



03

走得最远的普通人


梳理张艺谋的影片,就像盘点雷军的小米手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受:他怎么什么风格都试过?


现实题材有《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武侠题材有《十面埋伏》《英雄》,反思题材有《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战争题材有《金陵十三钗》,纯美爱情题材有《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他甚至还做过影帝,当年的一部《老井》,就让他拿下了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再加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全国很多景区的大秀,张艺谋的艺术世界是如此驳杂,以至于让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概括他的风格。


曾经,谋女郎几乎是一个女演员成功的代名词。/ 《我的父亲母亲》中刚刚出道的章子怡。


当我们忍不住指责《三枪拍案惊奇》《长城》这样的电影有失水准的时候,想起张艺谋拍过的精品,也就不好意思把他骂得一文不值。应该没有人会喜欢张艺谋的所有片子,但也同样没有人完全不曾被张艺谋的电影打动。


时至今日,张艺谋面对批评,还常常表现出一种平凡人的坦诚,这一点和恃才傲物的天才不同。今年是北京奥运十周年,张艺谋在一档节目里谈到颇受诟病的林妙可假唱,言语间颇有些懊恼:“其实当时用林妙可的声音就完了,(唱)不准就不准。”这样的态度,让再多的指责都无从下手了。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落幕后的张艺谋。/ 视觉中国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到现在,张艺谋都没看过国内的电视转播版本,他的解释是这件事完成了,就赶快翻篇。他也从来不否认自己的失败,无论是商业上的失败,还是艺术上的失败,这一点和某些抵死不认的同行形成鲜明的对比。


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曾如此评价张艺谋的电影:“通过张艺谋和他的电影,西方指认着中国,指认着中国的文化历史与现实,指认着中国电影。”并把中国导演中最能拿国际大奖的张艺谋称为“福将”。


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一步步上升,在发挥自己影像特长的同时,借助当代中国文学的爆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来做了商业大片的“吃螃蟹的人”,票房和口碑又变得参差不一。不断突破的张艺谋,却也似乎有着无法超越的局限。说到底,他在很多方面并非天才,只是一个走到了最远处的普通人,但这都不妨碍他成为中国成就最大的导演之一。


曾经遭遇差评的《英雄》,豆瓣评分已经回到7.1,很多人表示,应该“重新认识”这部电影。


在《影》上映前夕,张艺谋接受采访。他说黑泽明和诺兰没有高下之分,大家都是时代的产物。当被问到有没有超越时代的想法时,张艺谋的回答是“没有,能把事做好就不错,你放心,人走茶凉”。


而被问及当下最困扰的问题时,68岁的张艺谋回答:“没有啥,就是常常恨自己才华不够吧。


参考资料:


戴锦华《雾中风景》

方希、张艺谋《张艺谋的作业》

陈凯歌《秦国人》

中国文明网 《赵季平:用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之声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是叛逆式的横空出世》

《十三邀》第三季第一期

《开讲啦》陈凯歌演讲


推 荐 阅 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  玩了《中国式家长》,我放弃了当家长的念头


生活就像一场突来的骤雨,我们避无可避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 曹吉利 编辑|苏炜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GZLWL306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