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远远不止十个亿

百家 作者:侠客岛 2018-11-11 07:19:55


今天是双十一,在这个日子谈钱,总觉得有些心虚。但我们要谈的,是一笔用在刀刃上的钱。


这两天,年满20周岁的腾讯宣布,腾讯基金会将投入10亿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资助“科学探索奖”,每年将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方面的九大领域,遴选出5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每年获得60万元人民币


今年的中美贸易战,已经让大家深切感知到,科学研究、核心技术的极端重要性。国家科技进步,需要有人仰望星空,也需要为这些人送上棉衣御寒。这个瞄准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奖,在过去几天里引起科技界热烈反响,恐怕并非偶然。



其实,还真不太是钱的事。重点是,这钱花在哪。


答案是,花在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身上,奖励他们未来的成果


熟悉科技界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奖与过去大相径庭。过去,国内科技奖项评审倾向于给老人,给已有成果。至于行政化、圈层化的弊病,多年来也一直是社会讨论的话题。


成果奖好理解,探索奖费思量。


事实是,从历史来看,科技工作者的成果一般是年轻时做出的发现。但人年轻时,缺乏关系、资源的支撑,甚至为生活所迫,很难潜心做研究。不要说话语权极低的博士研究生们,就算高校里的“青椒”(青年教师),也往往十分窘迫。大的科研课题经费,很难向他们倾斜——没成果呀。


这些,是马化腾和一些科学家沟通时发现的。“很多奖是终身成就奖,是锦上添花的,但是没有人做雪中送炭的机制。科学家本人的薪酬和能力匹配不了,商业公司通过市场化的薪酬机制把这些人抽过去了,形成了人才真空。”


于是,马化腾与北京大学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了“科学探索奖”。同时,徐匡迪、王志珍、徐冠华、潘云鹤、许智宏等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将作为顾问。


这些发起人和顾问的分量,想必无需多做介绍。让人感佩的是,这些科学家明确表态,从发起到评审,一分钱都不要,“怀着公益心、使命感做这件事”。


此事妙在,是商业公司决定拿钱出来,让科学家抵御来自市场的诱惑,安心做学问。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去找到那些会在未来做出成果的科学家。出资方腾讯决定从评审中抽身而出,包括马化腾在内,都不会参与到此奖的遴选人评审和提名工作中,“科学家们说了算”。


具体来讲,科学探索奖奖励的领域将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其中,基础科学领域奖励的范围包括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学、化学新材料、信息电子、能源环保、先进制造、交通建筑技术、前沿交叉技术,这九大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


这里面,每一处都经过了长期讨论。比如,一开始的说法是“基础科学和核心技术领域”,徐匡迪院士建议加上“前沿”二字,“毕竟就算做筷子的都有核心技术”。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科学探索总会有失败。甚至存在着很高的概率,相当一部分获奖者最终没能做出成绩。这个其实需要全社会的耐心,人类科技史上,失败者不会少于成功者。面对一个旨在探索未来的奖,更应带着一些温情


有人愿意买单,说真的,已实属不易。




普林斯顿大学颜宁教授在微博上说,这个奖让她想起了自己得过的International Early Career Scientist。


别看只有每年10多万美元,委实帮了我的大忙,因为之前的很多国内经费都没办法花在‘人’上(现在已经好了很多啦),有了这笔灵活经费,我就可以给学生、技术员和博后自由开出更高的工资了;个别学生家里有困难,还能特殊补贴些,让ta可以专心在实验上。所以最终70%的经费我都是花在了人上,并且HHMI很支持我这样做,说就是为了给年轻PI提供最关键的支持。其实完全谈不到高尚,只不过推己及人——如果我整天发愁买房子,也不可能专心工作。学生虽然不必考虑买房子,但如果生活尚有后顾之忧,你凭什么让ta热爱科研?”


按腾讯公布的细节,获奖人年龄上限为45岁。腾讯方面也明确表示,这笔钱交给获奖者自由支配,跟诺贝尔奖一样,拿去买房子、买车都行。为了支持年轻科技工作者,所有获奖者都会获得连续5年的支持,帮助他们沉下心来。


这一点与浙江大学王立铭教授的调查不谋而合。“知识分子”公号记载,王立铭在与马化腾的座谈会上,专门分享了与11位青年科学家谈话的结果——这些在各自领域都很优秀的研究人员,缺少的不是研究经费,而是安家在一线城市导致的生活压力。“特别大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跟科学研究是有矛盾的。”




一年60万,能做成什么大事?


客观说,在科技领域,很难。尽管,腾讯已经明确表态这一奖项将会持续做下去,也投了重金。但腾讯方面也向侠客岛承认,这笔钱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搅动一池春水,撬动社会各界资源,吸引大家关注青年科学家。


多年来,在中西方科学界的共同传播之下,社会上早已认可,科学研究应当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但具体到课题经费、奖项时,往往是最强调的宗旨最难做到。


科学探索奖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顽疾皆有其复杂之处。重要的是,这个奖项可能迈出了正确一步,比如遴选系统,是提名与报名并行。提名阶段的核心便是谁提名谁负责,以己之声誉为候选人背书;报名则为有潜力、知名度不高,或者不认识大科学家的年轻人,提供了一条通道。重要的是Proposal(研究计划)中,体现出的idea。


是时候了,总得让年轻科学家有底气畅想未来。“或许他们是别人眼中的疯子,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文/今日湖图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