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是如何判断趋势的?(6000字干货)

百家 作者:EMBA 2018-12-09 15:44:04

     提示点上方"EMBA"免费订阅本刊!更多交流请添加微信:YYL242

作者:墨多先生

来源:墨多先生(ID:mrmoduo)


无论是创业还是混职场,无论面对的是一个市场还是一家公司,刻苦努力这些统统是基本条件,它不是决胜的关键,一个人若想在未来获得爆发式成长,就不得不掌握“指数型思维”。那究竟什么是“指数型思维”?又该如何做呢?今天的这篇文章将会告诉你答案。


有人说,趋势人人可以看到,为什么抓住的总是别人?


但凡能说出这种话的,想必都是“线性思维”,俗称“一根筋”。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如试想一下,在过往的生命中你有过多少次“半途而废”的经历。


所谓半途而废,无非是你在生命中的某一刻,突然想下定决心重新做人,然后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宏大的目标。


它可能是一年读完50本书,每天晨跑10公里,半年学会一门外语……开始你坚持了几天,觉得自己特别棒,相信这样一直下去就定能成为崭新的自己。


可实际情况呢,多数人都是“3分钟热度”,你发现即便努力了这么久,好像离自己的目标还差很远。


因为你既没有因为读了几本书而升职加薪,也没有因为坚持晨跑拥有八块腹肌,甚至发现工作中根本不需要你掌握一门外语……


于是,你开始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慢慢地抛弃了当初设定的目标。


从以上情境中可以看出,一个人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其实是发现了自己目标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



换句话说,这类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思维」。


所谓的线性思维,就是唯因果论,即一种直线的、均匀的、单维的思考方式,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应该是直线关联。


用上面的例子来说,这类人只听信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却忽略了付出与收获之间存在一种「变量」。



也就是说,所有努力后而得到的成果,都需要一个特定的周期才能呈现,而且其过程是以曲线路径发展的。


借助一个用于描述技术发展周期的专业术语「Gartner曲线」来说,一个事物从萌芽到成熟,必然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启动期→高峰期→低谷期→爬坡期→饱和期。



因此,一个人若想要更好的判断机会、把握机会,首先要切换掉自己的线性思维,并站在一个更多维的角度思考问题。


1、为什么错过风口的总是你?


“浪费机会,远比错过机会更让人悔恨不已。”


这句话,貌似可以道出很多人的心声。


10年以前,房价还没那么高,如果有钱随便买套都能翻上几番;


5年以前,腾讯股票还没贵的离谱,稍稍入手如今就能“财务自由”;


3年以前,小米雷军给了我个中层的offer,但凡入职如今也能身价千万...


一个新机会的诞生,必会引来众多吃瓜群众围观,然而为何抓住机会的总是那些极少数?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受到了「知识的诅咒」。


咦?不是说好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吗?怎么反而现在知识又成为了诅咒呢?


知识常常阻碍我们的脚步,只有无知才能带来新的可能。


放心,这个观点并非是我原创。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被当时很多人誉为这个“世界上最具智慧”的人。


然而,苏格拉底不但自己没有承认,他还说:之所以我看似拥有智慧,本质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多么‘无知’。


这句话其实可以套用到很多人提及的人生四种认知层次,他们分别是: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敬畏之心,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开始有敬畏之心,能够迎接新的认知;


知道自己知道:具有一定认知深度,但仍有自己的盲区;


不知道自己知道:大智若愚的境界,永远保持空杯心态。


所谓的“无知”,其实重点在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却还想当然地认为“知道自己知道”。


这句话听上去有点绕口,换句通俗的话说:


所谓知识,不过是前人用经验总结出的抽象概念,可但凡是人就会有盲区,越是视野达不到的地方,往往越会蕴藏着问题的真相。


这就好比16世纪,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周围人根本没人相信,因为这超出了所有人的传统认知范畴。


可后来事实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确实是正确的。


再举个商业中的案例。曾经有个全球最大的手机品牌叫做诺基亚,2007年的时候,它仍然占据了47%的市场份额。


那一年,乔布斯刚刚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机,仅仅占有0.6%的市场份额,这完全没有引起诺基亚高层的重视。


反之,他们认为自己拥有高效的研发体系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因此一门心思试图生产出更好质量的手机。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虽然诺基亚的质量依然是首屈一指,但苹果却全新定义了手机这个市场。


除此之外,苹果还重新解构了游戏、出版、相机、音响等诸多个行业,让许多人的失败来的措手不及。


回过头来看,像诺基亚同类的公司究竟错在了哪里呢?


正如许多人所说,有时候你什么也没做错,只是因为你老了。


这里的“老”,指的不是年龄,而是一种线性的思维定势,是一种对于自己“专业”的过度信赖。


好比我见过最多的职场新人,他们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努力不足,而是他们只会按照领导规定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凡遇到点儿陌生困难立刻就手足无措。


为什么当我们在新机会、新问题面前,总是习惯于依赖旧方法、旧认知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我们接受过的十几年教育中,所有人都需要按照统一地既定范畴来答题,但凡有一些出入,就会被判为不及格。


而职场与人生从来不应该是封闭答题,它是一个开卷考试。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虽口口声声说看到了“风口”,却始终不敢踏进半只脚的原因。


本质上,这是因为你的“已知”战胜了“无知”,而你却从来不肯相信自己的“无知”。


2、如何判断前面的风口不是一个“坑”?


面对机会,最考验一个人的不是执行力,而是洞察力。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机会,什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一个浪潮追着一个浪潮,吹着猪到处飞的风口永远不会停。


可机会那么多,为什么你遇到的总是“坑”?


究竟是骗子太多了傻子不够用,还是压根儿你的判断出了问题?


其实,两者都未必对,因为更大概率的可能,是你踩错了时机!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我还是要用到前面讲的「Gartner曲线」。


很多高手用它来分析一个新物种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比如用到一项新技术上,通常会这样区分:


1)概念的萌芽期。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产品往往不成熟,但却因为其崭新的概念会引来不少媒体和业界的关注;


2)期望值高峰期。这个时候会涌现出大量的“韭菜”,人们的期望值往往最高,导致多数人无法独立判断、人云亦云。


3)破灭的黑暗期。此刻的泡沫破碎掉,一个崭新的概念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就连原本的吃瓜群众都开始冷静下来。


4)顿悟的爬坡期。很多人其实坚持不到这一阶段,但凡留下的都是勇士,原本形而上的概念开始寻求落地,产品开始市场化。


5)竞争的饱和期。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新事物的真正亮点,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市场,导致竞争越发激烈,直到寡头出现。



举个例子。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早在滴滴、快的之前,国外早已就有了共享出行这个概念,比如在中国被滴滴打败的Uber。


事实上,倘若说到网约车,无论滴滴或是Uber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真正全球第一家互联网约车平台,其实是周航做的易到用车。


易到用车创办于2011年,但发力点是从2012移动互联网元年开始,那个时候其实很多人对共享经济已经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可以算是“期望值的高峰期”。


然而,下面的这个故事兴许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哪怕是我,也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下得知的。


其实,国内曾有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的名字叫王永,早在20年前,他就开始不断鼓吹和践行共享出行的这个概念了。


王永是何许人也?他是湖南邵阳人,原本从事广告设计工作,后来创办了一家企划公司,在业内小有名气,并成为了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


为什么我如此了解王永这个人呢?这是源于在2010年的时候,他在我的母校北京大学做了一场小型的分享会,主题就是关于“顺风车”。


作为一个节能环保主义的倡导人,王永很早就开始推广“顺风车”的概念。他一开始用自己的私家车,再上下班时搭载路人,直到后来,他说服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顺风车运动。


据我所知,虽然王永是国内最早开始践行“共享出行”理念的人之一,但他真正作为一个竞争者入局网约车领域却是在2014年,他所创办的平台叫做“微微拼车”。


2014年,可谓是共享汽车最热闹的一年,滴滴、快的、嘀嗒、51用车、天天用车,以及微微拼车...每一个公司背后都有无数的资本追捧,这有点众星捧月的感觉。


然而转眼间,2015年2月14日,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此消息一经传出,资本立即陷入了冷静,原本一年时间便估值10亿的微微拼车,瞬间像遭遇了滑铁卢般陷入无人怜惜的境地。


为了维持仅有的一点希望,王永先后从私人身上拿出了2000万投入公司。此时,正是共享出行领域的“黑暗破灭期”,无论王永如何挣扎,最终也始终没有逃过项目倒闭的厄运。


再接下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从共享出行开始,再到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电动车……整个出行行业也从“爬坡期”进入到了“饱和期”。


然而赢家是谁?当然是那些能顺应趋势「生命周期」的人。


换句话说,所谓的机会,你单单只是看到了并没有用,甚至是你看到了立刻就去做也未必有收获。


若想真正把握住机会,你还需要充分顺应一件事物的发展规律。


然而,若想真的做到这点,靠的不只是投机的小聪明,还要学会用更立体思维看待问题。


3、如何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是很多人给自己的一个误区,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但就差一个机会了。


说到这里,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机会不是靠“抓”的,而要靠“借”。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想必大家都听过“草船借箭”的故事。


据《三国志》书中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挑战,可曹操偏是坚守不出。


后来孙权想破了头也没有办法,于是就故意责难诸葛亮,限他在10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淡定地看了看天色,并掐指一算,表示交出十万支箭他只需用3天。


接下来,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也没有动静,眼看孙权就要发威了,结果第三天的时候天空飘起了大雾。


于是,诸葛亮让孙权亲自坐着大船进入到曹军水寨前,使得曹军万箭齐发,瞬间借足了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如果你把造箭作为我们人生当中的目标,那么天空中的大雾就好比是趋势。“草船借箭”之所以巧,就巧在诸葛亮没去想如何自己去造10万支箭,而想的是如何“借势”。


这就如同趋势来了,很多人想的都是如何跳进趋势、追赶风口,只有少数人想的是如何让趋势“借为我用”。


比如你知道区块链技术必将是下一个时代的风口,难道你就要去学编程、学写代码吗?答案当然是未必,因为相较于庞大的趋势而言,你的这丁点勤奋压根微不足道。


这个道理虽是简单,但很多人偏爱南辕北辙。比如看人家直播火了就去玩短视频,看人家创业发了就贸然裸辞……


要知道,更多在新媒体红利中拔得头筹的内容创业者,都是在传统内容行业磨练了很多年的老司机,试问一个连10万字都没写过的职场菜鸟,又怎能一夜间轻松获得10万+?


因此,别人能抓住的机会未必属于你,别人敢追逐的风口你也未必适合。倘若你真想创造机会获得指数型成长,那不妨先做到以下2点:


  • 升维思考,降维打击


所谓升维思考,前面已经提到了,意思就是你先要提升自己的思维格局。


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比做一个圆圈,那么圆圈里面就是你已知的,圆圈外面是你未知的。事实上,当你圆圈月大的时候,就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但可怕的是,很多人无法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位置。这就需要你在圆心的位置画一个垂直的Y轴,站在更高的层次俯瞰自己。


中国人讲的“大智若愚”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意思就是说你明明可能认为自己知道的已经很多了,但却仍要以空杯的心态看待一切。


比如一个趋势诞生了,想不要人云亦云的评价它对不对,而应该先多问几个为什么。


同样的道理运用到工作中,老板交给你一项任务,你可以问自己为什么老板交给你这项任务,为什么你能做好而不是别人。


那什么又是降维打击呢?


看过《三体》这本书的人其实很容易理解。所谓的降维,简单理解,就是相比较于二维,一维就是降维,相比于三维,二维又是降维。


试想你在电影院里看大片儿,你是喜欢三维的体验,还是二维的体验呢?可尽管如此,三维四维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是由一维二维逐渐演化而来的。


换到人生的机会面前,我们又如何依靠“降维”获益呢?


方法很简单,就是我们的思维要高调,行为要落地。


所谓的行为要落地,首先要避免“无效的努力”。换言之,相比于一时的短期收获和低价值的重复劳动,我们应着眼于“长半衰期&高收益值”的东西。


什么是“半衰期”?它指的是随着时间拉长你的激情会不断被削弱;


而“收益值”,则指的是你做一件事情时,所获得的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回报。


比如玩游戏、刷短视频,这两者虽是“高收益值”,但却伴随着“短半衰期”,也就是说时间越长你越得不到收获。


反之,“长半衰期&短收益值”的事情也很多,比如看书、健身、与牛人交流、积累你的良好信用...


为什么聊如何把握机会,却又要谈到个人努力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倘若从立体的多维角度思考,个人的努力相当于一个“点”,而趋势是为你赋能的,它如同“线面体”。


一个点必须依附一条线,而一条线又要依附于线和面。这就好比一个趋势来了,先会激活一个经济体,然后才是一个行业,再者是一部分公司,最后才是个体的人。


所以,当你站在高层次的格局俯瞰一个新物种的发展规律时,不要忘记一句老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正如前面故事中所讲到的,想要借到十万支箭,你起码先要有艘船。


要知道,抓住机会其实并没想象中那么难,难的是你自身是否能够和趋势形成同频的顺周期。


换句话说,你既要能享受得了机会的高潮,也要能忍得住趋势的黑暗。


  • 用5WH建立起思维的“轴”


说到“轴”这个概念,也许你会想到数学当中XYZ等的各种轴线。


换做认知思维领域,我喜欢将其比作一种“时空结构”。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叙事文的时候,首先会想到7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情节、结果。


而我所讲的“轴”,就是串联起一个完整故事的思维主线。


比如我曾经是一名产品经理,当我要设计一款APP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一个5W2H的问题:


Who:产品给谁用?→What:产品主打功能是什么?→Why:用户为什么要用?→Where:推广渠道和用户场景是什么?→When:产品什么时候交付?→How:如何组织开发及营销工作?→How much:产品是否免费,定价多少?


事实上,5W2H里的每个关键词都能再延伸出好多个问题。想必很多人知道,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能更加立体多维的看清一个问题。


这套系统虽不是最全面的思考方法,但却能帮助我们看明白95%的未知事物。好比一个新的技术、一个新的行业、一个新的公司,甚至一个新的工作机会。


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明白了。同样一件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往往有着不同的诠释,区别就在于你是否能站在更高的层次,运用更多的维度去思考。


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并非在于他比你有更多的机会,而在于他比你能用更立体的视角看待问题。


这就如同每一个人的四周都有一堵墙,普通人站在墙内以为世界只有眼前这么大,而高手则会踮起脚尖试图看向墙外,因为他知道,世界的大小不是由围墙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身高决定的。


所以我们才常常开玩笑说,个子高就是有好处,因为他能比别人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


本文来源:公众号 @墨多先生,作者墨多先生,北京大学硕士,英国国际互动英才奖得主,连环创业者,专栏作家,关注职场与个人成长。

临走请点下方留个手印,如觉得文章不错,请分享给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看到。

商务合作:yangqin6060(微信)

投递BP:bp@wefinances.com

[正商课堂]


▲课程内容真人情景演绎,职场中碰到的问题


围绕真实的案例,进行前后对比100%真实有效,解决现实中遇到问题。


让你清晰地看到一个现实中焦虑、失控、迷茫的普通人,是如何通过巧妙的管理术,让自己的工作更顺利、生活更自由!


12月5日前,扫描下方图片

沟通管理(约25分钟)免费领取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