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鏖战短视频下半场

百家 作者:互联网观察 2019-05-06 14:37:33

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的崛起,让移动用户跑步进入短视频大爆发的时代,从城市到乡村,引发了一场海啸般的狂欢。五花八门的段子、生活、趣事、经历等等,无需讲究专业技能和影像审美,想拍就拍。人们躲在手机的背后,自拍或者光明正大的窥视别人,从中发掘素人生活的万象。碎片化的视频秀成为消磨时间的利器——这似乎是一部不会剧终的连续剧。

流量洼地的背后,商家,品牌,产品,亦蜂涌而至。但,雷同的内容,与美学相去甚远的观感,价值观的缺失,让视觉疲劳如期而至。

直到Vlog的出现。

它以一种更加人格化的方式从饱和的短视频猎场中脱颖而出,一众Vlogger们如意见领袖般分享着世界,用全新的生活方式告诉大众:我们创造不同。


当我们谈Vlog时,我们在谈什么

Vlog首先是短视频的一种,但又与普通的短视频大不相同。

它的学名是「视频博客」,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从前的文字博客变成了视频博客”,而拥有Vlog的博主叫Vlogger。与普通的短视频相比,Vlog是把平凡的生活琐事记录成影片,最大的看点在于考究的画面和极具艺术气息的风格表达。

截至5月3日,18岁的欧阳娜娜已经发布了37支Vlog,用来记录她在美国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日常生活,求学、音乐会、日常穿着、鞋子,丰富的Vlog内容使她虽然远在波士顿,却依然拥有极高的网络曝光量,#哪个女孩不想成为欧阳娜娜#等话题屡次登上热搜,单集Vlog的播放量最高破千万。

欧阳娜娜只是娱乐圈玩Vlog的明星之一。

陈学冬用Vlog展示自己打卡万尺高空跳伞,吴磊为拍一条Vlog攒了一个学期的素材,郭麒麟的Vlog处女秀根儿正苗红的传承了郭德纲的逗逼幽默。而井越、冬瓜、cbvivi、飞猪、你好竹子等一批百万级Vlogger也随之诞生。

除了明星圈和个人,旅行Vlog也是大受欢迎的Vlog类型。旅游自媒体「荒野气象台」用Vlog的形式进行旗下旅游节目《荒野城市》的创作,他们花费15天的时间在伦敦、爱丁堡和利物浦三地拍下300G的素材,最终剪出5期平均时长为8分钟的节目。

但要论资排辈的话,Vlog其实称得上是短视频的鼻祖,毕竟在短视频于国内大行其道前,它已经在国外有了十年的履历。

Casey Neistat被誉为Vlog教父。

这位生于1981年的大叔,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玩咖。15岁离家出走,17岁当爹,为生计当起了洗碗工,也住过拖车公园,“被分手”后一怒到纽约混日子,直到遇上了911袭击。被巨大的撞击声撕碎好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Casey Neistat从朋友那里借来了摄像机,拍下了“这可怕的一天”。这一拍,混不吝的Casey Neistat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拍视频,并由此开始了他的摄影之路。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Casey Neistat变成了著名的YouTuber、BEME创始人、导演、旅行家、探险家、慈善家……但与主业相比,他最受粉丝欢迎的还属于他不寻常的一面,那些脑洞大开的视频创意,如纽约街道上滑雪、穿着西装滑水、无人机扮圣诞老人飞行、电动滑板改装阿拉丁飞毯等,一系列骚操作直接将他推向了千万Vlogger的地位。

而在商业合作领域,Casey Neistat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于拿Nike给的广告经费,和朋友用10天环游世界,直到花光了钱。最后这支名为“Make It Count”的广告在YouTube获得了近3000万的播放量,大获成功。

所以,或许是冥冥之中,Vlog就带有某种不安分的基因。它绝非拍摄自己的吃喝拉撒那么简单,它讲究创意,与众不同,抓眼球,但又绝非刻意与流俗。

更确切的说,当我们谈论Vlog,我们其实是在谈论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普罗大众艳羡不已却很难触及的生活方式。


关于Vlog的平台争夺,鏖战正酣

从Casey Neistat到海外留学生,再到国内明星圈和视频内容创作机构,Vlog似乎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逼格,固执的走着小众路线。

但商业并未放过它,它也未曾饶过商业。

B站,微博,今日头条,腾讯……每个平台都将Vlog视为新的视频风口,以期通过高质量的内容沉淀来增加用户黏性,事实上,也的确需要如此。

如果说此前短视频的爆发属于用户的培植与普及,那么Vlog的争夺,则属于视频高地的抢占。大众流量所带来的审美疲劳给平台带来了考验,新的内容形态呼之欲出。

在国内,Vlog最早盛行于B站和微博,迄今为止已积累了不少的粉丝与声量。虽然B站早已将Vlog定位为未来的重要的内容载体,但微博也并未示弱,主动发出“vlog召集令”,在过往30天里,发布过4条以上Vlog,就有资格申请成为微博认证的Vlogger,承诺给出粉丝头条、官博转发、视频流曝光等众多扶持资源,并作出“Vlog博主在商业变现方面将优先考虑”的保障。

同样,腾讯也将Vlog视为微视之后,短视频领域的另一阵地。11 月初上线的 Yoo 视频打出用 Vlog 和 Vstory 完成「短视频消费升级」的旗号,意图分羹其中。

虽然Vlog在各大平台的推动下,早已走出小众圈层,但我们关注的是,它真的能将短视频取而代之,成为下一个流量爆点吗?

未必。

究其根源,除却剪辑技术上的差异外,内容使它注定无法走向大众。当我们被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内容洗刷时,Vlog的创作者们,仍然以坚持的态度,拍摄着真实的、随性的生活日常,这种日常带有价值观、审美、对万物的认知与理解,甚至拥有更多的探索和冒险精神,它更在乎精神的享受,而非刻意的哗众取宠。

这也与大众审美有着明显的隔层——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让每个人有了展示自己的窗口,但未必每个人都是拥有非凡人格魅力的人,也未必每个人所拍的视频,都有成为意见领袖的资本。短视频的博主们可以用60秒教你怎样炒一道菜,但Vlogger们却可以花费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教你享受如何做好煎蛋。

简而言之,短视频走流量,Vlog也走流量,但更走心。

所以Vlog也更受广告主的青睐。他们需要Vlogger们通过展现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来给自己的产品“带货”。

比如,OPPO手机、携程旅游、戴森卷发棒等品牌都尝试和vlogger合作,通过赞助或品牌植入的方式在vlog里打广告。比如井越就给OPPO R17 Pro拍过“发现夜的美”vlog,在携程旅游的赞助下拍摄了“京都大阪的日与夜“vlog,反响都超出预期。

变现是流量时代的终极战。

短视频也可以变现,但我们更多的是看到来自淘宝、京东、小红书等电商平台的产品植入,在抖音等平台上,品牌商的广告仍然以硬广的形式存在。

Vlog的出现,更好的对接了品牌商的需求,生活方式的演绎,将品牌理念与价值观润物无声的带入,产品植入、冠名赞助或产品体验等方式可自由切换。就像前面我们提到的Casey Neistat用旅行的方式为Nike拍摄的广告,就非常恰切的诠释了Nike的slogan:Just Do It。

而越是年轻的受众,对Vlog的依赖程度越高。Variety杂志调查报告就曾指出,青少年对Vlog创作者依赖程度,是传统明星7倍。

年轻一代的长成,使社会价值观正越来越清晰且呈现个人风格化。Vlog是短视频的下半场,但毫无疑问,它是下一个时代的开场。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整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