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信任危机:体面人都抵触“卖惨文化”

百家 作者:互联网观察 2019-05-09 09:08:56

骨气与志气,两个关键词概括了我的家庭教育,我相信很多跟我一样底层人民的人,都或多或少被父辈所坚持的那种近乎刻意而为之的奋斗姿态所影响:踏实做事,老实做人,不忘初心,永远对社会正义持有热忱。

不过底层人民坚持所坚持的骄傲姿态,也会在关键时刻崩溃,在遭受社会漠视,在涉及生存尊严的紧要关头,骨气和志气的崩溃是一泻千里的。

一方面,底层人民对社会秩序变动适应能力低,新生事物和先进手段有时候不但无法提升底层人民的幸福感,先进手段的介入反而会因为各种因素侵害底层人民尊严。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阶层对底层人民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鄙视和污名化,精英阶层利用技术和擦边球商业手段对底层的经济掠夺,时时刻刻在发生,并且缔造了各种上市奇迹。

另一方面,底层存在矛盾内化问题。底层人民内部矛盾积攒,形成了“苦人为难苦人”“滑头与资本家合作为难苦人”的情况,所以底层人民在关键时刻只能用矮化自身和贩卖苦情方式寻得关注。某著名评论人士、主持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底层人民哪儿会关心底层人民啊?

曾有一天我在帝都的酒店打开电视,北京台某频道正在播放一条慈善捐助新闻,并且捐助的是我老家的一所学校。新闻中操着乡音的充满感激的中年妇女教师,一看就是那类在底层秩序中恪守踏实做人信条的老实人,她那简单朴实的言语和那带有哭腔的语气,是底层人民“习得性无助”环境呆久了才有的表现。

后续报道中,中年妇女或出于迎合观者心态的“卖惨”行为,并不出意料,但也感到极为不适。因为我知道我们家乡的经济情况,捐助效果和实际境况不可能达到新闻渲染的那般神奇,充满戏剧性。当我把新闻转载给同学后,同学对我说:我还不知道咱们那还算贫困地区呢?

实际上,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产对慈善行为的观感形成强烈差异,根源就在于以内部视角观察社会的人,理解底层真正的问题,例如学校问题:底层教育质量低下不在于玩具和图书,底层师资素质的低下才是关键。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的教师,会让捐助的图书和玩具被锁紧柜子,会让孩子装腔作势表现感谢、应付检查,假装学校的图书馆是每天开放的,体育音乐课没有被语文数学课占据。

在我理解,教化底层“规矩道德意识”,对底层提出各种精神要求,实际上腐化弱化了自我意识能力;所谓的骨气和志气,是驯化忍受能力和让其接受社会地位低下的手段。明确这个问题,你就能理解为何有许多人,有许多在意行为体面的人,对什么水滴筹之类的卖惨平台感到不屑了:体面人对卖惨平台的不屑,根源在于他们对底层秩序和底层教化不屑,那些卖惨行为让他们想起了祖辈的贫弱无能,以及因为贫弱无能所做的不体面、无尊严的行为,至少是刺激到了“恨铁不成钢”这种情绪。


充满欺骗的卖惨,以及卖惨的手艺

德云社某演员突发脑出血,京籍、房车具备向大众众筹100万声称用于治病,在住ICU之后还买了华为旗舰发微博用来辩驳自身行为,甚至搬出居委会证明来平息争议的家属,没有理解网友的不满,是基于对“不同阶层获取社会资源难度迥异”这个问题。

捐助平台上利用信息作假和包装信息进行诈捐的事件曾出不穷,之前在微信平台诈捐的罗尔事件仍历历在目,今天一个德云社的演员脑出血说需要大众救济,这不是开玩笑呢吗?

在德云社演员家属涉嫌诈捐后,各路媒体深挖水滴等捐助众筹平台周边的黑产,发现卖惨和乞讨一样是一门手艺,从电商平台购买文案代写包装服务甚至一个字都不用写,甚至连病例等证据性信息都能代办,

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制造一场大病和一个家庭的灾难,然后博取大众泛滥的同情心,获得动辄几万十几万的捐助。

一个专门从事文案代写的朋友告诉我,众筹无论是创新产品还是慈善捐助类的,文案甚至基础设想都是可以代写的。有时候,一些找企业维权的、举报当地官网不作为的人,都会到自己的网店里购买文案代写,而要求大多是:有多惨写多惨,尽量引起同情心。

卖惨真的是一种手艺,底层人民的苦情和苦难的正当性,正是被卖惨的职业化、工业化给抹杀了。本身体面人就不愿参与这种自己抵触捐助活动,现在因为一个相声演员妻子的扯淡行为,变的愈加的难以接受了。

最近这些新闻,让我不禁联想到街边摊贩吐槽“宝马乞丐”的见闻:公交车站旁边的小吃摊贩,与客人探讨宝马车接送的职业乞丐,称他们每天按时上下班,出没于繁华场所,而自己起早贪黑却只能挣这点钱。摊贩们说着,指着旁边隐蔽的门脸儿称,他们就住在那里,晚上换身衣服也可以去夜总会玩了。

不要习惯卖惨,而是让其失去土壤

纵容并承认卖惨的必要性,一定程度是反进步的。大病破产问题,通过健保理念普及,购买保险产品,参与互联网金融的互助产品等手段,以及社会福利组织救助,可以形成普世于大众的体面的保障机制。而类似于教育和经济发展扶助层面的问题,则需要改善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情况,长久以往坚持才能扭转,这个问题强化卖惨文化让人家捐助也是不合适的,你得解决关键问题,让底层人民得到知识和思想的进步。

每当我在互联网上看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募捐广告,拿贫困地区瘦弱脏兮兮儿童相片作视觉刺激时,我就感到极为不适,这在无形中鼓励了“卖惨文化”。知乎网友也曾讨论过这种宣传,相比于保护动物组织放上可爱的动物肖像,效果应该是迥异的——很显然人们会更加喜欢捐助给动物保护。

我不喜欢刺激情绪的募捐广告,我喜欢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募捐广告,例如维基百科等非盈利组织的募捐宣传就令人感到舒适。慈善组织和各类平台要明白自身是专业媒介,是实现善举的重要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在代替大众完成善举,所以组织和平台的调性和特征是至关重要的,你要让捐助者明确知道:你捐我就办事。

最近一些声音,体现出对传统慈善的反思,出于实干和效率,讲求本质改变的慈善做法得到了广泛报道,讲求技术和商业手段做慈善的案例也成为大众议题。我觉得,救助救济苦难,最重要的是践行“救急不救穷”理念,不要培养思维的懒惰者,让贫弱无能成为甩不掉的包袱。

我这并不是提倡让穷人自生自灭,提倡“达尔文社会主义”,而是实行救助的人一定要明确界限。就像某创新金融产品,发挥传统互助精神,但也对违规参与者和诚信缺失者毫不留情的做法一样,只有秩序才能保证善心不被利用,只有科学辩证的看待慈善行为,才能真正帮助这个社会,否则思维懒惰者就把什么水滴众筹一干外部救助手段当作社会福利保障,当成提款机了。

最近在朋友身上听到一个故事,就极具讽刺性:一位南方人同事,没有做好优生优育工作,因女友意外怀孕而在短时间内筹划婚姻和生育两件人生大事,手忙脚乱、鸡飞狗跳;孩子生下后数种先天性疾病找上门,ICU一天费用就一个月工资,一下掏空了家当,最后这位南方人的老板,给他建议上水滴筹去筹款……

虽然非常不幸,但是你也能看见有些事并不完全是“人生无常”,而是事出有因。当你救助一个这样的家庭的时候,你会连带想要教育他一顿,但你是个外人时,看见的只是悲惨和急迫的故事,你不会思考也没有权利思考这些问题。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整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