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1岁,还是个孩子”

百家 作者:有书 2019-05-27 02:16:52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文 | 羔小羊 · 主播 | 楚翘

来源 | 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前段时间,在微博看到一条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


31岁男子因用假驾照被处罚,陪同前往的父母情绪相当激动:你们太过分了?他还是个孩子,才31岁!你们为什么罚那么重?


网友们声称三观再次被刷新,纷纷调侃:

你孩子为什么不穿开裆裤?


父母应该感谢交警救了他们的成年宝贝。


这父母给培养成巨巨巨巨巨婴了。


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40岁单身汉,在争吵中将饭碗扣到父亲头上。


父亲报警后,却悄悄对赶到现场的民警说:你们教育下就行了,他还只是个孩子……


24岁男子,将父母辛苦存了10多年的20多万元积蓄,在两个月内,全部打赏给网络主播。


被父母发现后,他离家出走。


父母无奈找到直播平台要求退钱,对方回应:很抱歉,他已经是成年人了。


在父母眼中,他始终是个孩子,平时就任由着时不时偷拿家里的钱去上网,只象征性说两句,直到这次事件发生,才懊悔不已。


他还是个孩子”,简简单单一句话,毁了多少孩子!




钱文忠教授说:我们一味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


电影《苦果》中,姐姐林蔷承担起母亲的角色,抚养弟弟长大成人。


她心疼弟弟从小没有妈妈,面对弟弟偷东西、赌博,一味选择了纵容。


最终当他到邮电所盗窃公款时,林蔷出面阻止,却被弟弟亲手伤害,倒在血泊中。


她流泪说:凶手是我,我吞下的是一颗苦果。


总以为他还是个孩子,做点错事不要紧,没想到,竟眼睁睁看着他成为罪犯。


卢梭曾在《爱弥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痛苦吗?


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舍不得教训孩子,社会会替你教训。


在四川遂宁一辆公交车上,一位7岁的小男孩,站在车厢中间,用脚朝后,连着踢了三次对面座位上的年轻男子。


年轻男子冷眼看着他踢这三下,突然起身,一把抓住男孩摔到地上,对着男孩头部,狠狠踩了三脚。



父母看到这一幕,必定心都碎了,自己不忍心管,却眼见孩子遭这样的罪。


毕淑敏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中写到:


第一次打你……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


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奸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父母要为了孩子长远的益处,在孩子做错的时候明确告诉孩子,忍下心来管教孩子。


而不是无限制纵容孩子,甚至以孩子的行为为傲。



网上看过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


一家人在饭店聚餐,小男孩在饭店里吵闹着跑来跑去。


隔壁桌两个男子受不了了,就买了一盘花生米送到那家人的桌上,希望男孩父亲能管管孩子。


没想到孩子父亲不以为然,反而打翻花生米。


男孩还紧随俩男子其后,往他们桌上的水煮鱼里吐口水。


其中一个男子说:你最好小心点,别太过分了!


谁知孩子父亲嚷到:我就整你了!我上面有人,逼急了分分钟送你进监狱。


话音未落,其中一名男子直接掏出水果刀就插进了孩子父亲的胸口,另一名男子抓住尖叫的小男孩,按进水煮鱼盆里,活活呛死。


事后经调查,两男子都是在逃嫌疑犯,身上都背着人命官司……


这一切明明可以避免。


我们永远不知道孩子会做出什么事,会遇见什么人。


给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永远不以“他只是一个孩子”为借口,放弃管教和引导的义务。




以孩子之名纵容孩子,不仅毁了孩子,也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作家于青说过:


当你不把孩子当作完整的独立思想体看待时,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用不着拥有理性,不用为自己的举动负责,更不用考虑他人的感受——一个完全的利己主义者就此养成。


记得《伊索寓言》中,有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第一次偷了同学的铅笔,母亲不仅不责备,还称赞他头脑灵活;


第二次偷了一件棉衣,母亲帮他改到穿出去也不被认出来;


长大后的孩子在行窃中被发现时,将一人捅死,被判为死刑。


母亲来送儿子,儿子说有临终遗言想贴耳说给母亲听,却使尽全力,咬下了母亲的耳朵。


母亲一手捂耳,一边骂他。


儿子冷冷地看着她,忽然哭了:

母亲,我是对不起你。


可我恨你啊,要是当初我偷了铅笔给你的时候,你打我一顿,让我去还给人家的话,我也不会走到这一步,年纪轻轻就要被处死了。


当有一天,被纵容娇惯的孩子,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时,代价有多深,对父母的恨就有多深。


《金牌调解》节目中,一对母子令人印象深刻。


母亲从小宠爱儿子,直到他成家后,仍供应他金钱。


直到投资失败,不仅没了收入,反而欠了一大笔钱。


儿子不仅不心疼母亲,反而因失去经济来源而怨恨和指责:要不是我妈,这个事情也不至于现在这样。


明明一心为孩子付出,最终却把孩子培养成了“白眼狼”。


这不是父母的本意啊。


纵容孩子的同时,一定还有一面,叫“凡事包办”。


想要摆脱现状的孩子,内心的感受更令人心疼。



一位知乎用户匿名写到:

我感觉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在培养一个巨婴。


并不是无意为之,而是他们需要一个永远的婴儿。


你还是个小孩,这是他们给我的一切理由。


虽然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但在他们一厢情愿的坚信下,我是个幼儿,甚至是个婴儿。


正常环境下的孩子只是成长就可以变成的模样,“巨婴候选人”却需要奋力挣扎。


但我还是会努力。不愿意做巨婴的我要强行长大了。


即使是单长个手脚,长大个脏器也好,再怎么阻挡,我也是不愿意做一辈子巨婴的。


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


当父母不愿意分离,始终把孩子当成小孩时,要么孩子就无法成长,没有责任心、担当和感恩之心,甚至危害社会。


愿意成长的孩子,就经受着撕裂般的疼痛。


可是深爱孩子的父母啊,为什么要给孩子这样两难的处境呢?




超级育儿师兰海老师提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有4个成长阶段:

0-6岁,手把手;


6-12岁,一起走;


12-18岁,放开手;


18岁以后,看他走。


然而,有多少父母,直到孩子成年,都认为“他还是个孩子”,甚至连第一阶段的“手把手”都不是,而是“代替走”。


巴不得永远让孩子坐着,永远代替孩子做所有的事。


这不是爱。


相反,这在心理学上,叫“非爱行为”。


就是以爱的名义进行强制性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他还是个孩子”,背后的根源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有人说:没有界限的付出,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力。


划清界限,适可而止,才能推动孩子成长。


要让孩子知道,我可以陪伴,但无法替你负责。


武汉一所学校校长叶方松讲到,女儿曾经非常喜欢赖床。


有天他告诉女儿:爸爸不会再叫你起床,你自己负责。


第二天女儿果真迟到,从此再也没赖过床。


当孩子有自主意识开始,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做。


让孩子知道:你永远是父母心中的宝贝,但你也是独立的个体,你需要为自己负责。


孩子将来会深深感谢你,你也会感谢你自己。


?

记 得 拉 至 文 末 为 有 书 君 点 在看 哦 !


有书君说
 

什么样的教育方法

可以培养出独立的孩子

从今天起

为自己定制一份2019年教育书单吧

这份教育书单可以在

孩子成长关键时期给你最正确的指导

长按扫码

立即免费领取限量版《2019教育书单》

已经让数百万父母受益


作者:本文转载于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2800万孩子的故事大全 ,爸妈的育儿宝典。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楚翘,有书签约主播。浅吟低诵中,阅尽繁华寂寞。微信号:qiaozhubo,微信公众号:朗读手册。喜马拉雅fm:楚翘_诗歌之王。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免费带你读更多好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