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登顶苹果免费榜,“ZAO”作起来会死

百家 作者:51CTO技术栈 2019-09-02 09:46:44

8 月 30 日晚,一款名为"ZAO"的 AI 换脸软件在社交媒体刷屏,户只需要一张正脸照就可以将视频中的人物替换为自己的脸。


“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的“ZAO”正式版上线后的两天,在 App Store 的下载排名中就已雄踞第一。

天眼查数据显示,“ZAO”背后的大老板竟然是著名线上交友软件“陌陌”,其两位实际控股股东雷小亮与王力分别是陌陌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游戏业务部总裁;以及陌陌公司联合创始人兼 COO。
同时 AI 换脸技术也被用在情色视频黑色产业链中,从而引发质疑。“ZAO”的隐私安全焦虑也迅速升温,有网友聚集要求注销账号。“ZAO”在 App Store 的评分也已由 4.6 降至 1.9 分。

目前,微信对 ZAO 换脸 App 进行了屏蔽,微信表示存在安全隐患,实际上,面部识别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安全认证技术,一旦被滥用,后果很严重。

对此,“ZAO”官方微博 9 月 1 日已做出回应称:“我们十分理解大家对隐私问题的担忧。你们提的问题都已收到,考虑不周的地方我们会去改,需要一点时间。” 


AI 换脸“ZAO”起来!用户协议细思恐极


该软件介绍称使用 AI 技术,大家只需要在 App 中上传一张照片,就能将自己的脸替换成“小李子”“周润发”“玛丽莲梦露”“绯红女巫”等人的脸。融合效果非常棒,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只要一张照片,想附体谁就附体谁!

仅需一张照片,可以圆天下人的明星梦。

公开资料显示,这款 App于 8 月 11 日开始限量内测,23 日通过苹果商店审核,30 日晚间一夜成名,服务器一度崩溃。


有关 ZAO 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用户协议中关于用户必要授权的部分:“ZAO”及其关联公司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利用技术对您或肖像权利人的肖像进行形式改动”。


这些条款让用户担心,在人脸识别环境下自己的肖像会被非法使用,甚至被用于人脸支付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或是肖像被用于非法视频制作,名誉权受损。

左为引起争议的用户协议,右为新版用户协议


迫于质疑,9 月 1 日上午,ZAO 紧急修改了用户协议,对原有的用户协议部分条款作出修改,主要涉及上述条款。


同时,面对换脸是否会产生盗刷的风险,支付宝也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ZAO”背后究竟是何技术原理?


事实上,AI 换脸一直存在伦理道德风险。这款技术 2017 年就曾火爆于美国。当年一位名为“deepfakes”的用户在 Reddit 论坛上发布了自己制作的换脸视频,并将技术开源出去。
国内最早用这项技术的是 B 站,今年年初大火的由 B 站 UP 主“换脸哥”制作的一段 94 版射雕英雄传换脸视频就是用的这个技术。

它能够把照片和视频中的人脸替换成任何想要替换的人脸,且“毫无 PS 痕迹”。


当时,“deepfakes”把情色电影里的女主角换成了盖尔·加朵等好莱坞明星。随后,由于大量受害者的投诉,Reddit 论坛迫于压力封杀了“deepfakes”的账号,不过这次封杀却让“deepfakes”直接将项目开源。

开源后,deepfakes 成了一个公开的软件包,安装简单,菜鸟也能给人“换脸”。


“deepfakes”技术背后是基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通过深度学习技术,任何人只需要一个强大的 GPU 和足够的训练数据就能创作出以假乱真的人脸替换效果。


DeepFakes 代码的核心部分是一个自动编码器,它是一个深度神经网络,能够学习如何获取输入、将输入压缩成很小的表示,或称之为编码,然后从编码中恢复最初的输入信息。

deepfakes 换脸技术基本过程示意图


AI 换脸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P 图,程序找到两个面部之间的共同点,通过搭建神经网络来学习人脸,使替换以后的脸可以生动地模仿原来的表情,以假乱真。如果源素材的质量足够高,面部的转换几乎是天衣无缝的。


前不久,某贴吧被爆出有发帖者在上面售卖通过 AI 换脸技术合成的视频,价格低廉,还可以提供“定制换脸”服务。只要买家提供明星或私人照片,卖家就可以将成人视频里的主角“移花接木”。

网上有妹子表示,要把男友电脑里的小黄片全部换成自己的脸让他无路可走。万万没想到 AI 在搞黄色领域最先进。


“ZAO”虽被屏蔽:无视用户隐私权值得反思


AI 换脸有风险,使用请谨慎。这款瞬间火爆网络的换脸视频应用,因为在用户“隐私条款”设置上的“大尺度”,反而让质疑声反噬了产品本身的关注度。


以下来自微博网友的评论:

尽管目前,用户协议中的相关条款已作出了修正,但事件带来的警示意义不该随着舆论关注的降温而变得“云淡风轻”。


舆论汹汹后,ZAO 用户协议中的“霸道条款”已多有删改和收敛。可如果不是产品大火而引发深度关注,是否意味着这样的“霸道条款”就永久“合理”存在下去?


按理说,尽管当前有关网络用户的隐私保护边界还存有一定的模糊地带,但任何一家企业也不至于对用户隐私保护“无知”到这种地步。


就此而言,这款产品的逻辑或者说背后的盈利模式,恐在一开始就把用户隐私保护丢在了一边。


这些年,媒体也曝光过不少有侵犯用户隐私之嫌的互联网用户协议,但把对用户隐私信息的“觊觎”展现得如此赤裸裸和“底气十足”的恐怕不多见。


一定程度上说,这样的“霸道条款”,其实扮演了测试社会对隐私侵犯的“容忍度”的角色。而从舆论的广泛吐槽、质疑和业内的一致批评来看,答案不言而喻。


其实,对任何新产品来说,有些错误和“测试”本不该一再出现,因为法律规定层面早有“标准答案”。


如《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要求,个人信息控制者开展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时应遵循“最少够用原则”;《网络安全法》也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用户隐私保护上心存侥幸,不只是冒犯用户,也是对法律的挑衅。


一般而言,初创公司都会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与“合规性”。然而,这家公司的第一步显然迈得“太大”。作为初创公司,如果“第一粒扣子”就系错,未免是对企业前途的“豪赌”。


应该看到,不同于传统行业一般把产品质量、服务态度排在第一位,互联网企业的“隐私观”,某种程度上是决定相关应用市场价值的一个基座,如果这个基座走偏,产品设计再“创新”,恐怕都会被用户抛弃。


一句话,一个致力于在用户隐私信息上“打歪主意”的企业,注定行之难远。


不可否认,面临 AI 等新的个人信息保护环境,对于用户的隐私保护,在法律和制度上,都还有诸多细化、完善空间。


但是,任何一家谋求长远发展的正派企业,都有责任杜绝在“弱隐私保护”上火上浇油,或者把企业的未来建立在弱隐私保护“红利”的基础之上。


这次行业内部出现对“ZAO”的批评与反思,或许也代表了整个行业的一种觉醒。以此为鉴!对于AI换脸,你怎么看?


来源:部分素材取自 24 氪金、极客 geeking、新京报,其他来自互联网

精彩文章推荐:

阿里大佬:技术人的3个段位,你在哪段?
没看这篇干货,别说你会使用“缓存”
是时候重新认识“程序员”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