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教机器人做饭的男人

百家 作者:新周刊 2020-01-16 06:32:30

两年前,顺德名厨马惠良遭遇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大,也是看起来最无厘头的一次挑战:


收一堆机器人做徒弟,教他们做饭。


然后,用老前辈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方式,为传承难的粤菜技艺找一条新路子,为全世界的人所知。


试想一下:


未来,顺德名厨们纷纷将粤菜秘方交由给机器人,机器人则凭借其高精准度、高效率、易复制性和成本控制的优势,将最地道的广东风味传向世界,让外国人知道何为传统粤菜(而不是改良过的暗黑版本),让在外生活的人们可以用纯正熟悉的味道一解乡愁。


夜幕下的粤菜之乡顺德。/ 图虫创意

 

光是想想,都会打出一个豉油味儿的饱嗝。


但实现这个美好愿望的过程,往往繁杂到难以想象。


马惠良16岁便从粤菜之乡顺德出道,迄今已满26年,是国家级烹饪大师。他成名后游走各国,还很擅长东南亚菜。


而粤菜始终是马惠良毕生厨艺和人生见闻的起点。他不敢轻忘,试图将这份技艺发扬开来——比如,广收徒弟。


问到职业生涯的收徒数字,今年42岁的他稍微皱了一下眉头:徒弟的话……这么多年下来,怎么都过千了吧?


——所以,当你知道你的新徒弟是一群机器人时,你第一时间想的是什么?


马惠良一脸耿直,答得很干脆:最开始我下意识反应就是炒作,或者某种程度上,就是投机取巧吧。

 

炒锅机器人。


这种情绪,在马惠良第一次被碧桂园的朋友邀请到试运营的厨房,亲眼看到那些高达三米、方中带圆,看起来更像炉子的钢铁机器,也就是朋友口中“机器人厨师”的雏形时,达到了高峰:可以可以,这很赛博朋克!


但是,就凭这些机器,要传承我们一帮大厨兄弟们数十年积累的一身技艺?


有点太夸张了吧。

 

更何况,马惠良要接下这个研发副总监的任务,最麻烦的还不是调教机器,而是这些机器及其运作逻辑的设计者:


以戴相录博士为首的,超过两百名比马惠良还耿直的高学历理工男。


——而这些理工男,绝大多数还都不会做饭。

 

他们有比一般人还要缜密的想法和细致的实验精神,以及,轴:不会做饭不要紧,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学到完全一致就可以啦。

 

双壁煲仔饭机器人。


戴相录随妻子工作调动加入碧桂园,延续了他此前做智能厨房研究的学术经验,并迅速组建起了由两百名研究员组成的千玺机器人研究院。


他认为,机器人学艺,最重要的便是“标准”二字。中国厨艺,精髓就在于不同烹饪者的微妙差别而演化出的无数独特风味。而戴相录带着团队,要想办法要让中国厨房里那些“不可言说”的经验秘密,变成完全公开、可以复制和调教的参数。

 

只要让机器人听懂,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自制锅上叉烧

 

普通厨子学艺,都是从站在师傅身边打杂开始,帮工,观察,练习,学习师傅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甚至习惯。中式厨艺讲求火候的经验,而这些关于火力和时间的秘密,都藏在大厨的日常言行之中。


而戴相录认为,所谓火候,就是什么时机,用什么火力做什么事情,以及做多久,而这些都可以数据化、流程化。这样的想法非常理工男,“我们熟悉的标准化餐饮,像麦当劳、真功夫这些,都是这样控制过程的”——既然西餐和简餐可以,我们传统中餐当然也可以。

 

具体到教机器人做饭,就是先像素级地模仿大厨的一举一动:在林潮带、刘炽平、马惠良等数十位粤菜大厨身旁360°架设摄影机,“我们拿去一帧一帧看回放,观察大厨在每一个时间的动作,放什么料、用什么火、炒多久,然后尽量还原到机器的操作上”。


“高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完全要按照一套规范”

 

清蒸笋壳鱼


戴相录希望马惠良解决的另一件事,就是把所有菜谱整理出来。不只是简单的按家常菜谱的整理方式,而是分成四份——因为机器人炒菜机只有四个放材料的格子,主料、辅料只能浓缩成四份,这在眼前瓶瓶罐罐不可胜数的老厨子看来,也是非常不可理喻的。


“所以开头沟通的时候,就一句老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啊”,马惠良说。

 

“因此在机器人餐厅的运作里,中段的部分就非常重要了”,马惠良说。“中段”指的是中央厨房的处理阶段,目前原料处理、辅料混合等工序大部分还需要人工完成,最后准确地分成四份,适应机器人炒菜的逻辑。

 

高大的煲仔饭机器人。


“学徒有情感因素,有悟性的可能学得快,但是机器并没有,非常稳定,不会因为累了所以让出品打折扣”,马惠良认为机器自有优点。话虽这么说,但机器人独立操作的第一道菜让马惠良头都大了:菜完全没有味道,甚至没炒熟——这要是普通徒弟,早就被骂到崩溃;但机器人不会内疚,一班工程师也永不言弃。


于是,每道菜都试验了上千遍,最后保证出品的色香味都完全符合大厨评判。由于碧桂园谨慎低调的行事风格,机器人投入巨大地研发了两年、积攒了近百个成熟的菜式之后,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Foodom机器人中餐厅旗舰店方才开张。

 

餐厅全景


马惠良对首次出师的机器人徒弟评价颇高,“达到了大厨的九成水平”。在媒体试吃会当天还展出了已经研制成熟的甜品、汉堡和煲仔饭机器人,品类正在慢慢丰富中。


马惠良透露,目前团队在研制难度很大的双皮奶机器人,力求传承林潮带大厨的独门顶级手艺;所有的机器人都在历经快速迭代,“这是餐饮的一次工业革命”。经历了两年来从无到有的研发过程,马惠良的观念早有了明显的改变。

 

碧桂园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让人颇觉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曾强调,“机器人将成为碧桂园所有部门发展的动力引擎”。这句话贯彻到了博智林机器人、现代农业、机器人餐厅等具体形式之中,并发展迅速。

 

碧桂园的初衷也很简单:“我们做的都是‘无中生有’的事,一定会很难,但我们是创造者,都是对社会进步有帮助的”。


炒菜,或者其他领域完全自动化、智能化的那一天或许还很远,但起点,就在这儿。


成为网红的 机器人餐厅。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
百度热搜榜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