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主流世界的小众文化:为什么说“破圈”是把双刃剑?

百家 作者:刺猬公社 2020-07-17 08:22:24


“破圈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打开一个新市场和带来新的客户和流量,进而带动整个平台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可能导致亚文化圈层在向主流文化靠拢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反而不利于归属于特定亚文化平台的青年群体或者是阶层人群的发声。”


来源 | 腾云
作者 | 田丰

从B站的《后浪》和快手的《看见》开始,人们对破圈的讨论从未停止。

前者让人们意识到常被称为“垮掉一代”的青年人积极向上的一面,后者则凸显了那些被忽略的平凡人走向舞台中央时的奋发图强。颇具颠覆性的视角刷新了许多人对两个平台的固有认知。

两个视频的背后,是两个平台为了摆脱人们的刻板印象、融入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进行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尝试。一方面,是为了重新塑造企业自身形象;另外一方面,是为了获取更多人的了解与支持。两则视频进一步扩大了公众对平台代表性群体的认知,又塑造了新的形象、灌输了新的内涵。

这可以说是一种破圈的高级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本身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和冒犯感已降低到极致,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的理解、共情和认同。

由此引申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已经成型的互联网平台——特别是被标的为由某些特定人群和某种特定文化的代表性平台都开始急于破圈?以及破圈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每个人对破圈的看法各有不同。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破圈背后至少有三个有趣的现象:


在竞争性压力下,平台纷纷逃离舒适带;
圈层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组织模式;
亚文化向主流文化的反向输出。

“破圈”是自然发生的吗?


之所以有破圈的说法,是因为在各类互联网平台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圈层化现象。

所谓的圈层化,指的是有不同爱好或被标记为不同年龄、文化或阶层属性的群体在网络平台中聚集的现象,这催生了诸多的圈层化和趣群化的平台——无论是B站还是快手最初都有一个忠实用户群,一群核心的“老铁”。他们既是网络平台的支撑人群,也导致了不同互联网平台用户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区隔。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圈层化互联网平台内部都是自娱和自洽的。

在不同平台上,带有特定年龄属性、文化属性和阶层属性的的核心用户和“老铁”们,在平台的虚拟世界中都处于内心世界和生活方式的舒适带上。在没有移动互联网普及和资本对用户流量的苛求之下,每一个年龄、文化和阶层的圈层在各自舒适带上的生活是自娱自乐式的。

借用一句明星粉丝间的流行话:小众文化有小众文化的自觉。

换句话说,处于圈层化舒适带上的亚文化自觉向外突破的动力并不是特别大,他们更希望把自己的圈层建设成具有内核支撑性质的年龄、文化和阶层标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亚文化圈层自身没有强烈的内在破圈诉求。

圈层化标记的负面作用同样明显:人们会对小众文化圈层望而生畏,很少有人愿意深入到亚文化圈层内部真正去了解它的状况。这自然会影响互联网平台的用户扩张速度。

随着互联网对全部人口的渗透,尤其是资本市场在注入互联网平台之后,对于每一个都需要通过扩大人群的覆盖吸引人口流量,进而维系(或增加)估值的互联网平台来说,突破圈层成为了必须的选择。

1969年美国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现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垮掉的一代”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反叛精神亚文化代表。

中国网络中的亚文化群体有一个特点:群体间没有强烈的竞争性。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破圈”现象不会自然而然出现,必须依靠外力推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现代社会的亚文化都不太有竞争和对抗性。

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罗伯特.帕克从社会学领域提出“越轨理论”,认为青年亚文化是一种问题青年、犯罪青年反社会、反主流的越轨文化。20世纪60年代的伯明翰学派提出了“仪式抵抗理论”,成为青年亚文化研究中最具影响力和借鉴价值的基础理论。

20世纪末,融合全球化背景与后现代主义视角的“混杂性认同理论”出现了,它突破了社会结构等级的严格桎梏和限制,在亚文化混杂相交的空间中寻找到了自我平衡。

因为互联网自身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存在相互争夺的排他效应,简单地说,任何人群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形成相应的自组织模式,彼此间并不存在排他关系,此时,竞争性和对抗性大大削弱。

缺乏竞争性文化产品的驱动力是不足的。因此,破圈背后的竞争性意图,更多的是来自于资本市场和产品成长的压力,也是与同类互联网产品相互竞争需要。

当圈层具备了社会组织属性

终于,这场由互联网平台引发的“破圈之旅”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亚文化的理解。

过去,人们把亚文化理解为精神产品,它并不具有现实社会的组织属性。而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过程中,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尽管文化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虚拟物,但互联网时代的亚文化却可以借助平台的力量,实现具有类似属性人群的聚集,此时,带有亚文化标签的互联网平台就成为了能够发挥组织作用的基础工具。

圈层化的互联网平台自带有虚拟社会的组织属性,它依照对某种亚文化的认同程度,把社会人群由里及外的排列开来,这与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颇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差序格局的中心点是人,圈层化的中心点是某一种亚文化。由此可见,每一个圈层化的亚文化平台都存在着特定社会人群的圈层化排列,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组织网络。

潜在的组织网络在特定时刻是可以被激活的。在许多起由粉丝引发的网络事件中,我们都看到那些看似无组织的亚文化圈层,在压力之下,迅速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了令人惊恐的、基于网络空间的反制力。

圈层亚文化平台的潜在组织网络与传统的正式组织是不一样的,它没有一些确定的规章制度,却有一些潜在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

基于互联网平台亚文化的组织属性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崭新课题,也是研究者长期忽略的一个内容。

在特定的文化圈层之下已经聚集了圈层化排列的社会人群,所谓的破圈不过是以某种形式增强社会大众对亚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互联网平台的认同感,在两种认同感之下,社会大众被“组织”成为处于圈层边缘的潜在用户群体。


意想不到的“反向输出”


在以往的研究中,反向文化输出较为常见的是类似于B站青年亚文化向成人主流文化的输出形式,按照年龄代际的顺序可以称其为“后喻文化”。

也就是说,当青年人掌握了更加先进的文化形式后,反向对成年人社会进行文化输出。

其实,在圈层化的基础上,反向文化输出不仅局限于后喻文化,在任何一个亚文化群体都有可能产生反向文化输出。正如快手早期被认为是土味短视频,往往会被贬低为社会的中下阶层的亚文化产品,而《看见》中看到的奥利给大叔本身就是一个农民。从社会结构和的视角来看,快手的反向文化输出是自带阶层属性的。

破圈属于意想不到的反向文化输出模式。它是对人们早已麻木的正向文化输出的惊天逆变,在成年人向青年人、主流文化向非主流文化、社会上层对社会下层的正向文化输出模式之外,创造出另一种输出形式。

反向文化输出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非主流文化、亚文化或者是社会下层的一个证明自己的一个过程。

长期以来,这种反向文化输出者呼声是被忽略的,因为这些非主流文化、亚文化、社会中下阶层往往是无法在主流社会,主流文化和上层社会的常规沟通渠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互联网平台的破圈给他们了一个极好展示自己的机会,破圈被赋予了追求公平公正和平等对待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工具,互联网的反向文化输出是值得鼓励的。

因为只有在有反向文化输出和交流的情况下,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才能够有更多的相互了解,多元化的声音才能让社会真正的和而不同。

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人对反向文化输出会有感到极大的不适应。

在互联网破圈的过程中常常会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就是把所有的社会人群当作“被消费”的潜在用户群体,破圈试图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消费”各个社会群体,以共情和认同将他们纳入到圈层的序列之中,这反而会挫伤处于亚文化圈层内的核心用户群体。

最典型的是在《后浪》播出之后众多的青年人,尤其是本来属于圈层内核的90后和95后在视频下留言说:“我们不是能够把前浪拍下来的后浪,而是被前浪割了韭菜的后浪。”

这意味着,破圈在很多时候距离真正的圈层亚文化的反向输出还有一定的距离。

尽管破圈可以通过某种形式演绎到各个社会群体的内心世界,唤起人们对互联网平台及所属亚文化属性的共情和认同,却在套用了主流社会的主流文化之后,未必能够被所有的核心用户所认可。


在我看来,“消费”社会大众的破圈行为在营销手段上是非常成功的,却也需要反思可能存在的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把所有的人作为一个被消费的潜在用户群体,而忽略了人们自身的各种属性和真实情感。

套用主流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大多数人被消费的过程中会带来极大的舒适度,反思时会发现,每一个观众都成为了被开发的流量和被利用的客户。

第二个误区是,由于破圈源自于圈层化亚文化,那么破圈过程也可以看作是抛弃圈层核心用户群体的过程。

破圈近乎必然是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融合,基于亚文化的互联网平台可能需要放弃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内容。在放弃特点和内容之后,原先属于亚文化圈层的核心用户或者是老铁们,是否还会继续支持,是否还能在破圈之后的平台处于一如既往的舒适带,这是一个需要持续考量和观察的问题。

破圈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打开一个新市场和带来新的客户和流量,进而带动整个平台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可能导致亚文化圈层在向主流文化靠拢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反而不利于归属于特定亚文化平台的青年群体或者是阶层人群的发声。

这也不由的让人想起文化人类学经常会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当一些处于分支的亚文化取得可喜的“进步”,能够融入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之后,其自身所代表的社会文化的多样态和独特属性可能会很可惜的随之飘逝。

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或许,这不是破圈一刻所能够预测的,只有时过境迁之后的后浪们才能够真正的看见。


END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新媒体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互联网资讯、社交、长视频、短视频、音频、影视文娱、内容创业、二次元等。


投稿、转载、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 | ciweimeijiejun
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 | yunlugong

网站 | www.ciweigongshe.net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