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百家 作者:新周刊 2020-10-20 11:48:42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自己挤破头要读的研究生,跟后面的就业错位严重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10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一位化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微博留下遗书,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遗书中谈到了实验室机器使用不顺,谈到与导师沟通选题的诸多迷茫,谈到处在科研与考公的夹缝间的压力。当事人最终没有把矛头指向任何人,只说下辈子想做一只猫,不要再这么累。

遗书笔触很平淡。而没有怨天尤人的自我放弃,最让人破防。

这些细碎的情感和遭遇,拼凑出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研究生形象——因为是普遍的,所以是可带入、容易感同身受的,经历过读研生涯的人,轻易就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代入感。


我们能在其中找到很多人的生活轨迹:

为了规避就业压力选择读研,对科研没有超高的热情,但也不讨厌,于是就这样进入了学术的汪洋大海。可还没摸到真理殿堂的门槛,先被疫情一个浪头打得想转方向。

遗书中的部分内容

正蹲在实验室的研究生们,看完兔死狐悲,一些在为考研焦虑的人,也因此开始迷茫。


有些人把这次悲剧归于个人的心理素质问题,觉得当事人没有足够的抗压能力,才这样寻求解脱。

这位大V也因为这条评价上了热搜

不过大部分声音还是在表达尊重和理解,坚持“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把目光放在了当事人本人身上:

或者努力地从字缝里解读出懦弱、不负责任,想要进行某种道德审判;或者把当事人的经历悬置起来,自己不评判,也不忍心他人去触碰和评判。

但我感觉,这个悲剧,并不是只属于一个人的命运和悲欢。

或者说,这背后有一条来自文凭社会的魔咒。当事人会走到这个位置、选择这种方式,这个魔咒难辞其咎。

很多人本科毕业之后的学业生涯,都是循着“读研→拿到学历→找到工作”这个逻辑。

如果要问为什么读研,“热爱学术”只能算是一个小众答案,更多人还是把研究生抽象成一纸文凭,为了未来找工作时提高议价能力。


但研究生的设立,指向的本就是学术研究,而非对口进入职场。没有对学术的热爱,一定程度上已经违背读研的初衷。

所以在“读研→拿到学历→找到工作”的路上,许多人得不到“热爱学术”的支撑,走在第一个箭头的过程中,就行进得很痛苦——就像新闻里自述“为了逃避工作”读研的当事人。

当事人倒在了第一个箭头,没走到“拿到学历”这个节点。

另外还有一批人,读完研,倒在了第二个箭头上,在“拿到学历”之后,没能完成“找到工作”的跨越。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挤破头要读的研究生,跟后面的就业存在一种严重的错位。甚至会落入“学历越高的人,越难找工作”的怪圈。


在研究生总体扩招之后,硕士研究生开始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

计划之中,学术型硕士延续传统的学术路线,专业型硕士则更偏向实用和就业。

看起来,这给专心向学和倾向就业的两种人提供了不同的出路。

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学硕和专硕的差别并不很大,或者说,专硕和就业之间,并没有预想中那种良好的接口。

开篇新闻的当事人,读的就是更好找工作的专硕,但导师提出了跟学硕相近的学术要求:毕业必须发论文。这也是很多导师的选择,专硕会适当降低发表需求,但科研压力依然不小。


此外,实习经历对于找工作至关重要,但如果导师的项目需要人手,那么实习机会很容易就被占用。

在管理学生的发展方向上,导师拥有难以撼动的权重。


面对“导师不让实习”,这到底是因为希望继续深耕专业,还是导师自己的项目缺少劳动力,身在其中的学生难以辨别,辨别出来也难以改变。


以及,有些专业在就业上的困难,不是分设出面向就业的“专业型硕士”就能解决的。

新闻中当事人在化工专业就读,第一个面见的老师就是煤化工方向。即使在相对好就业的工科,还有被民间冠以“四大天坑专业”的“生化环材”,虽然其中不乏夸大,但这还是反映出来,一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就是没有那么良好。

此外,在文理分科之初,人文学科就因为“不好就业”、“薪资低”颇受质疑。


文学、历史这些基础学科,即使怀有对这些学科的热爱,如果不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终究也不能凭借专业理论本身找到职业工作,之后还是要面对取向错位、能力要求也截然不同的就业市场。


以上,对于“读研→拿到学历→找到工作”的逻辑,第一个箭头可能要面对“并非所爱”的不情愿,第二个箭头要面对上述的机制性困难。

在考研面前摇摆的人会想,“前面是不是悬崖我得去看一看”,结果等上岸看了一眼,发现前路才是“一山放过一山拦”。

我想,这个路径中的问题,才是种种无力感的真正来源。

这不是一把重锤,而是一个精密的结构,把人压在固定的位置,让人以为只能做规定动作,按着规定好的路径辗转腾挪。


如果完全接受了这个路子,还可能会陷入一种“人上人的魔障”——

明知道自己研究生期间其实没学到多少东西,但毕竟得到了这一纸文凭,还是觉得自己获得了某种升值,再做和本科生一样的工作就很吃亏。

如果进入一个更加侧重工作能力而非学历的职场,这种错位感还会更加严重。

研究生扩招,导向学历贬值,研究生缩招,保研和考研的内卷就会加剧。好像不管前进还是后退,都破除不了这个迷障。

但真的无法改变吗?

固化的框架看起来难以突破,但终究都是一个个“人”所创造的。

“读研”,作为一种随波逐流的策略,只是被包装成了“必然”。这不是说不支持再走这条路,而是在走这条路之前,我们真的扪心自问过“为什么”了吗?

有一种论调认为,社会整体在变保守,就是因为我们面临的选择更多,价值更加多元,反而彰显出了哪些选项是更平稳、低风险的——

所以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反而会出现更加单一的选择倾向。读研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

走出另一条路子的“北大屠夫”,对这个问题也不甚坚定

开篇新闻下有一条热评,说“这个坎迈不过去,我们就不迈了”,其实就指向了一种解决方式。

其实没有什么坎,是必然要迈的,没有一条路,是不走上人生就会毁掉的。


我们太恐惧于走弯路了,不想冒一点风险,但没有经历过那些纠结和动摇的心灵,又要怎么面对波澜更甚的职场?

这里缺少的,仍然是一个坚定的自我。拥有内生的希望和勇气,才能不再把自己的焦虑那么当回事,做出一个规训之外的选择,才不会把这当成一个天大的隐患来惴惴不安。

责任感不止是对他人,同时也指向了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经历,自己承担代价,这就是成年人的生活法则,即使你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学生。


如果我们都放松一点,读研的魔咒是不是也可能随之松动?当目标明确、头脑清醒的人占据了多数,这个在恐惧和不安中逐渐收紧的大环境,也可能就随之松弛了。

人生不会在22岁就定型,我们能做的也不过是真正认清什么是“我”,什么是这个“我”真正想要的。

人事极尽,其余只要直道而行了。




· END ·

内容已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听说遇到Vista看天下,就像爱上了一个双子座。可严肃说理,可玩梗沙雕,总能带你用最精辟的角度解读你最关心的事情。快扫码下图二维码关注Vista看天下,保证每天都有点儿东西。



微信更改推送规则

点击【在看】【星标】

在每一篇推送里,与新周刊及时相遇


推 荐 阅 读
点 击 图 片 即 可 阅 读 全 文

如果这就是新民谣,就让”民谣“去死吧


老把抑郁症当嫌犯,你们损不损啊


你小心呵护的征信,正在十元店里甩卖


在“假靳东”背后

藏着多少被嫌弃的女人的一生


“3000元一桌的宫廷菜

我真是吃了个寂寞”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