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从朋友圈消失,我发现了这3点真相

百家 作者:管理的常识 2020-11-02 23:09:47

用心记录下,让它们成为认真生活的一部分,也让别人多一个认识你的窗口,同时懂些网络社交礼仪,对人对己都不是坏事,对吧?


以下,Enjoy:

常识君|有话说


作者:临公子

来源:临公子的后花园(id:hi-lingongzi)



上周末,我和一个关系很好的发小语音聊天,聊着聊着她突然问:“怎么很少看你发朋友圈呀?”


真的,我这几年写公众号,朋友圈发自己的内容比以往少了不少。


有时在线营业转转自己的文章,还怕打搅到亲朋好友,都会小心翼翼地分组。

不仅发的少,而且很多小伙伴们都有个感觉:看朋友圈的频率也低了。

为什么随着微信通信录里的人数增加,我们反而逐渐退出网络社交圈?


01

有些朋友圈
令人尴尬

之前因为工作交集,加了一位女孩,算是点头之交。没几天就感受到她刷圈的功力。

几乎全部围绕“海归精英”“老公爱我”“生活富裕”这3大主题。

比如,晒出一辆MINI车,配文是:

“在英国留学回来后就心心念念英伦风,今天终于拔草啦!老公么么哒……(后面跟着几百字描述在英国期间的留学感触)”

比如,转发一篇关于英国脱欧的文章,粘贴一句官媒评论,话锋一转建立与自身的关联:

“怀念我在这里的读书时光,依然期待今年夏天我们全家的英国度假游。”

比如,晒出一笔数额不小的转账截图和对话:

“一早醒来又收到老公的爱心红包,真是美好的一天开始。”

有一次她拍了一张巨大落地窗办公室+桌面上的咖啡照片,感慨这么好的天气就应该配下午茶。

下方有位共同微信好友留言,这你办公室吗?好漂亮啊。

她回复:“刚好到老板办公室嘿嘿。”

朋友圈,是不少人打造完美人设的地方

希望成为更多人羡慕的对象,希望展示出的一切能成为精致的生活样板间。

本来,偶尔发些满足小虚荣的图片并没什么问题,可过度频繁,恐怕会让自己与现实脱节,在精雕细琢的朋友圈里渐行渐远

有些人说,可我发的100%都真实啊,我就是优秀、就是美满幸福,人家不爽那是嫉妒我!

网络上有句话你估计听过,好朋友之间有种微妙的情感,叫“我希望你过得好,但不希望你过得比我好”。

无数“恭喜恭喜”背后,藏着翻上天的白眼。

泛泛之交就更不用说了。

真正希望你过得好的人,本就屈指可数。过于锋芒毕露铺开的完美生活,对绝大多数人是一种伤害。

其实这不难理解。

你啃鸡腿别人吃咸菜,那么,不吧唧嘴也是一种善良



02

有些朋友圈
令人无奈

我经常会收到类似微信:“朋友圈第一条,请帮我点赞,谢谢。”

有时我没回复,对方还会再私信来一条:“看到信息了不?点赞了吗?收到请回复。”

这口气,我差点以为是老板发来的。

而这类集赞,往往是三天两头就来一把的常规性操作。

还有一类朋友圈,像情绪的发泄口

骂老板,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老板让他加个班就上纲上线到“职场尊严”的话题。

骂房价,认为房子加速了贫富差异,让穷人变得更穷,让国家更加堕落。

骂股市,认为所有的波动都是阴谋论,是割韭菜的大骗局。

我理解,现在的人压力大、节奏快,大家需要有若干情绪出口。

可如果你习惯性地抛出消极言论,除了让自个儿被情绪裹挟,还会让他人对你避而远之。

我们上班辛苦一整天,一刷朋友圈看到句 “打工的果然是社会最底层!”

你觉得是啥感受?

何况,人们很难做到感同身受。

就像鲁迅在书中描述的: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坦白讲,我们面对其他人的愤慨、怜悯、欢呼,多数只是表面功夫。

所谓的同理心,或许也只是浅显的体会。


03

发朋友圈
包袱也重了

前两天我朋友半夜发了一条朋友圈,自言自语的那种。

我正想问问,一刷新发现她已经删除了。

私信过去,她发了几个表情包就搪塞过去了。

突然想到村上春树说的那句话: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

好吧,中年人的必修课之一,就是掩盖情绪。

不是真的戒掉放下,而是明白,很多事情哪怕有人关心也无济于事。

不如在朋友圈发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大家还能图个乐呵。

如果说,深夜删朋友圈是中年人的包袱,不希望被过多人关注,那么“拍照5分钟、发圈2小时”是另外一种包袱——太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出门拍了300多张(许多还是那种连拍),她会精挑细选出几十张收藏,再层层把关选出9张,一张张P好。

设定好顺序,先按兵不动。

等到一个她认为的好时段再发布。

之后就进入等待留言和点赞的焦灼环节。

过了一会她对点赞数不太满意,又删除,再重新编辑发九宫格……

如此几番大半天过去了,怎么可能玩得尽兴?

“太心累了,想想挺傻的。”

后来连她自己都放弃了。

“纠结那些评论点赞太浪费时间精力了,不如把朋友圈当做个人相册,落个轻松自在。”

根据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人花费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越多,这个人就会越不快乐。

社交媒体是“拟态环境”,展示的是加工的生活。

而随着你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你就越来越在意是否得到别人的认可

周而复始,发朋友圈,变成某种让你焦虑不安的负担。


04

其实吧
发不发朋友圈都是个人自由

但如果你通过它社交,不妨发些对别人有价值的内容。

如果你通过它记录你的日常,不妨多用心些,打造出一个自我展示的窗口。

人们生活节奏这么快,加了微信,第一印象往往就来自你的朋友圈。

我96年的同事,家人介绍了相亲的妹纸。

结果呢,妹纸一刷他朋友圈,看到的尽是各种游戏截屏、熬夜刷剧、动不动就发句“好想找富婆包养我啊”。

虽然是玩笑,但给人家的第一印象就打了折扣。

同事听说后也觉得委屈。可就像杨澜所说,没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优秀的内在。

这么说并不是要你刻意去凹个人设。

发朋友圈时可以带上自己的态度、传达自己的观点。

如果能多些有用or有意思的信息,那就更锦上添花了。

它和你注重外貌着装,是同个意思。

没有人会拿着放大镜,跑到你的朋友圈观察你的优点和缺点。

喜怒哀乐、或明或暗,它们都是普通的日常碎片。

用心记录下,让它们成为认真生活的一部分,也让别人多一个认识你的窗口。

同时懂些网络社交礼仪,对人对己都不是坏事,对吧?

这大概也是,朋友圈最初的可爱起点吧。

临公子,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多家金融理财/职场平台特邀作者,一枚理性爱财的工科产品汪。


延伸阅读


推荐语:《读者》杂志2019十大影响力好书。书稿全新改版,近8万字的全新修订,增加不可通约性周围的问题、量子理论中的测量,重写演化理论。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


在公众号对话框发送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德鲁克 | 稻盛和夫 | 陈春花

明茨伯格 | 宋志平 | 拉姆查兰

战略管理 | 企业文化 | 团队管理 | 市场营销 | 领导力

职场沟通| 时间管理 | 情绪管理 学习方法 自我修炼

人力资源 | 华为 | 女性领导力 书单



点个“在看”,与世界分享你的态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