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小学课本拍成纪录片,央视玩真的…

百家 作者:广东共青团 2020-11-02 23:42:02

本文由“大小爱玩”公众号(dxloveplay)授权转载,公众号经常介绍各种亲子活动信息,转载请联系作者,欢迎关注。

读其书,想见其人的想法,我们大概都有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文章、喜欢的作者,总想去实地探访一下,看看那些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感受一下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的为人与经历。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相辅相成的。


而由央视打造的一档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就让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文学、历史著作中选取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作品,由领队带着一群中小学生寻访文中古迹,听专家细讲来龙去脉。通过读文、走访、纪录,使书本真正的“厚”了起来。


01
走进吐鲁番 · 火焰山的秘密

所有孩子最爱的《西游记》里,“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让每个孩子都梦想有一把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只需一扇,乘风而起,比孙悟空翻筋斗云还快。

然而,火焰山确有其地吗?火焰山为什么会这么热呢?火焰山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造成的?那儿真的寸草不生吗?


这些问题都曾是我们上课时自然形成的疑问。

火焰山被视为中国最热的地方之一。《西游记》中第六十一回还特意用了一首诗,来描写火焰山整日燃烧着熊熊大火的景象。


于是,在领队的带领下,孩子们一行驱车来到火焰山。到达的一刻,一个孩子热得直接感叹道“简直要晒成牛肉干了”。

有了直观的感受,待到专家公布温度时,大家立刻有了感知,恍然大悟。原来,当地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2.3℃,专家的鞋和袜子在那里都被烤坏过。


原来,在75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的造山运动,叫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两大陆地板块相撞,拱起了一座喜马拉雅山,又经过经年累月的变迁,天山山脉随之出现。火焰山属于天山的支脉,与天山山脉基本平行。因为火焰山的存在,天山的融水被火焰山阻隔。而它的山体由砂岩构成,透水率极低。无形中提升了火焰山区的温度。


那么,火焰山地区真的寸草不生、寸鸟匿踪吗?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结果,他们除了找到一些别的地方飞来的蒲公英种子,一无所获。孩子们就很自然地认为,这里曾经着过一场大火,才导致现在荒芜一片的。


但这个推论马上就被专家打破了,其实火焰山从来没有着过火。真正的原因是:吐鲁番年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大3000多毫米。地下水位又低,所以才导致这里没有生命迹象。而火焰山的名字里之所以有“火”,是由于阳光照射在山体上,赭红色的色调非常浓重,热气流不断向上升腾,感觉上就是在着火。

随着孩子们对这片土地与背景的熟悉,更加关心起真实历史中,玄奘在没有孙悟空保护、没有芭蕉扇的助力下,是怎样克服艰难险阻穿越这片沙漠的。从地图上来看,玄奘假如穿过西藏(吐蕃)去往印度,会是一条便捷的路线。但他为什么选择绕道新疆呢?


原因之一也在于,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地图,在唐朝那个时期尚未绘制出来。而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穿行丝绸之路,就是最合理的选择。

丝绸之路途径吐鲁番,名气最大的两座古城就是交河和高昌,当地繁华兴盛,来往的商人更是络绎不绝。玄奘也曾经在此驻足。

按照唐代长安城的规制,临街的墙是不能设有窗户的。晚上实行宵禁后,老百姓便不能随意出门了。


交河之所以富庶,全赖其地理位置优越所赐。城两侧厥土良沃宜五谷,甚至还有烧陶器的作坊。交河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城内。古城是沟通内地与西域的门户,联通天山南北的必经之路。

一次实地的学习与发问,让年龄并不大的孩子也开始感悟和启发“生命”这样更大的课题。

02
古典苏州 · 《枫桥夜泊》

纪录片也邀请了一些受各年龄阶段观众喜爱的导师作为解读人,带领大家一起解读古往今来的交割变迁。

《中国诗词大会》王牌点评嘉宾的杨雨老师也来到了节目中,和孩子们一起实地解读《枫桥夜泊》的诗词意境。


枫桥位处姑苏城边,古运河畔。虽然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显得并不那么抢眼,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宋元之际,枫桥的街市已经闻名遐迩。在明清时期,随河成市、因水成街,渐渐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米粮集散地之一。


节目中,很有巧思地按照诗中意境,白天渡船经过枫桥,夜晚伴着寒山寺的钟声围坐河边,一起探讨诗中情愫,体会诗人境遇,整个意象都鲜活了起来。


孩子们通过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静”、“冷”、“愁”。杨雨老师告诉孩子们,整首诗紧紧围绕的“愁”,既包含了天气的寒冷、周围的寂静带来的深深的孤独感,也有更深的情素。联系诗人当时生活在“安史之乱”那个动荡的年代,唐朝由盛转衰,或许诗人个人的情绪中还深刻地饱含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家国命运一体的感觉,无处不在的乡愁,都会在听到清冷乌啼、看到月光如霜、听到夜伴钟声时,面对忽明忽暗的江枫渔火,在诗人心中集中地爆发出来。

解读一首古诗,亦是品味一段家国情怀。

03
陕西民俗印记 · 三秦味道

陕西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土地肥沃,诞生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作家贾平凹从小生在陕西、长在陕西,因为对家乡美食的热爱,他将多种陕西美食的做法及历史渊源做了详细记录,由此编撰出了《陕西小吃小识录》。

书中写道:陕西这块浑厚的黄土,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物产不同,气候不同,构成了它丰富奇特的习尚风俗,而各地的小吃正是这种习尚风俗的一种体现。


比如,肉夹馍,明明是肉夹在馍里,但为什么不叫“馍夹肉”,而叫“肉夹馍”呢?


其实一开始,人们常说“肉夹于馍”,但陕西人骨子里干脆、豪爽,嫌这样叫拗口。久而久之就省略了中间字,叫成了“肉夹馍”。同理,当地人管羊肉泡馍也叫作“羊肉泡”。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有人喜欢吃米,有人喜欢吃面。在陕西,面食种类繁多,不论男女老幼,也不论酒宴席面,还是家常便饭,面食始终是餐桌必备。那么,陕西人为什么对面是如此钟情呢?

这就要追溯回历史了。在古时,有两种粮食文化。一种是北方的粟米文化,即小米;另一种则是南方的稻米文化,即大米。而到了汉唐时期,小麦得到大面积种植,随即逐渐取代了粟米文化,即小麦。自古,陕西就是全国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所以面食就成了关中地区的主要饮食。


陕西人最好的一口,绝对得数油泼辣子BiángBiáng面。


或许,这也是这个节目好看的地方,绝不拘泥于形式,尽量用最贴合内容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一集又一集鲜活、厚重的文化之旅。


如今,这场书本之旅,仍在途中。尽览课本中经典的山河大川、故事名人,通感书中内涵,立足书本,又不局限于书本,或许这也是让书本真正“活”了起来~




来源:大小爱玩
撰稿:刘洋
编辑:星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