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马化腾很开心!这50人分了腾讯1.5亿,还有一位28岁美女博导

百家 作者:新智元 2020-11-15 13:36:17



  新智元报道  

来源:腾讯

编辑:小匀、卫民

【新智元导读】11月14日,第二届腾讯「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50位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青年科学家集体亮相并获奖。他们将在未来 5 年内,每人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 300 万元人民币奖金,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11月14日,北京大学教授谢涛,在朋友圈发文:

 

「感谢腾讯基金会和科学探索奖,感谢老师们,学生们,合作者们,家人们的支持和帮助!」



谢涛所说的,正是昨天举行的2020年腾讯「科学探索奖」的颁奖典礼,而他本人也是50位获奖者之一。




该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

 

获奖者每人在未来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的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

 

今年,获得腾讯第二届「科学探索奖」的50位科学家,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40岁,其中最年轻获奖者仅30岁。



当这场盛会落下帷幕,互联网上也掀起了一阵「掌声」。

 

有人感叹「美女博导」黄芊芊的颜值与实力并存,也有人被谢涛、朱军等「大牛们」的硬核技术探索所折服。

 

总之,每一位,都实至名归。

 

让我们聚焦计算机科学的6位获奖者:朱军、谢涛、黄芊芊、常超、李学龙、李赞。看看他们是如何探索科学的「无人区」,让科学成为时尚的。


朱军:冷静的贝叶斯人工智能研究者

       


在机器学习领域,朱军,已经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早有网友这样评价朱军教授:

               

身为清华大学教授的他,已连续多年在机器学习顶级国际会议和期刊ICML、NIPS、IJCAI、AAAI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朱军在皖西北的农村长大,他曾说过,年少时的求学历程让他「少了一些功利,多了一分自然和真实」。



考上清华后,朱军决定换一种学习方式——用思维学习。

 

他参加了全英文物理课程,用英文的思维「啃」物理。

 

这对朱军来说,是一次对思维的探索。

 

在2004年,他正式进入人工智能学术研究的世界。他先是进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接触概率图模型;当时做这个领域的并不算多,其中就包括Judea Pearl,他2011年获得图灵奖,被称为贝叶斯人工智能之父。渐渐地,朱军朝着这个领域进发。

 

终于,在长期从事贝叶斯人工智能研究后,朱军提出正则化贝叶斯理论, 跳脱过去 250 多年历史的经典贝叶斯「非先验即似然」框架,并提出贝叶斯模型的最大间隔学习理论与高效算法,将 20 多年来相互分离的两大方向有机融合在一起。



他还研发「珠算」概率编程库,有效支持贝叶斯方法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实现多机多 GPU 卡的高效计算。

 

如今,人工智能大热。但朱军曾表示,研究者要耐得住寂寞,冷静的思考,长期的坚持,推动高人工智能发展的可能。


谢涛:科技巨头的「大奖收割机」



谢涛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讲席教授,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副主任,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会士,美国计算机协会(ACM)杰出科学家,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杰出会员。


谢涛教授对软件工程界做出了杰出贡献和服务,获2020年度IEEE计算机协会软件工程技术委员会(TCSE)杰出服务奖(为其年度四大奖项之一)。担任软件工程旗舰国际会议ICSE 2021、ISSTA 2015的大会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ACM多元化(Diversity)旗舰国际会议 Tapia 2017/2018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和大会主席,《软件测试、验证与可靠性(STVR)》Wiley期刊联合主编等



谢涛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其延续资助,科学探索奖,美国NSF Faculty CAREER Award,IEEE计算机协会软件工程技术委员会(TCSE)杰出服务奖等。

 

另外,谢涛教授可谓科技巨头企业的「大奖收割机」,除了这次获得腾讯第二届「科学探索奖」外,还曾获微软研究院杰出合作者奖(全球32位获奖教授之一)、微软研究软件工程创新基础奖、谷歌教授研究奖、Facebook研究奖、IBM Jazz创新奖、IBM教授奖等。 

 

黄芊芊:最年轻获奖者,17岁入北大,28岁成博导

      


这是本届「科学探索奖」最年轻的获奖者,是来自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系的博士生导师黄芊芊,只有30岁。

 

17岁那年,黄芊芊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学系,26岁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8岁成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这位美女博导研究的,是国家急需的技术——后摩尔时代超低功率微纳电子器件。

 

这个术语可能很难被大众所理解。但这正是研发芯片的关键技术之一,特别是我国半导体产业在众多禁令下,这项技术更显得尤为重要。

 

要突破这项技术,需要从基础器件方面着手。

 

黄芊芊正是这个领域的「探索者」。


虽然她年龄不大,但她已发表论文数量却已十分「庞大」。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微电子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EDM与VLSI上发表论文9篇(含一作6篇);已申请专利70余项,其中国际授权专利10余项、国内授权专利40余项,部分成果转移到中芯国际。



由于科研成绩优异,硕士毕业时,许多国外大学都曾向她发出邀请。但黄芊芊却选择留在北大读博。浓厚的家国情怀,让这位年轻的女科学家更具有探索精神,而如今,她也正深研自己的领域,为中国突破芯片困境,奋力向前。

 

常超:超高功率微波窗模型让「黑匣子里的超人」可以自由出入

       


常超教授是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太赫兹生物学主题首席科学家、太赫兹主题专家。

 

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

 

现任军科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前沿交叉中心副主任兼太赫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常超教授主要从事高功率微波等离子体、太赫兹生物学研究,发表SCI论文44篇,其中2篇PRL、7篇APL。

 

常超和其团队提出的超高功率微波窗模型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周期性表面和谐振磁场两种抑制电子倍增、提高高功率微波窗击穿阈值的新原理和方法,突破了源辐射系统功率容量瓶颈,解决了自身系统会被击穿的问题。

 

常超曾这样形象的描述他在高功率微波上的研究:

 

「打个比方,高功率微波,那是一个黑匣子里的超人,我做的工作,就是修了一扇门,让他能够按照我们的要求,自由出入。」

 

李学龙:新晋国际宇航科学院正式院士

      


李学龙是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他关注高维数据的智能获取、处理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应用系统中发挥作用。在两个领域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前不久,国际宇航科学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选举结果,李学龙教授的名字也位列其中,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基础学部正式院士。


李赞:「反应迟钝」的通信女侠


获奖理由:肯定她在流星余迹等高安全通信方面的研究成果,支持她在基于空间态势感知的卫星智能通信领域进行探索。


 

李赞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小时候,她就成绩优异,一路「保送」、「破格录取」。然而,李赞却坚称自己是一个「反应迟钝」的人。

 

读博期间,李赞快上博三时还没有写出论文,于是,她给自己设了严格的时间表,加班加点。


终于,在博三一年的时间里,李赞写出了7、8篇论文,并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还因此获得了学校的优秀博士论文资助。



参加工作后,她带领科研团队,先后研制出我国独立自主的新一代应急通信系统、认知抗干扰跳频芯片、频谱感知传感器网络,成为了学术界的「通信女侠」。


向科学的「无人区」进军


这50位青年科学家,从提名、推荐到评审,是由超过800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评选出来的。


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13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和100多位发达国家的院士参与。




马化腾表示,「腾讯会长期保持对‘科学探索奖’的投入,助力国家基础研究的长远发展。我们也希望同更多的人一起努力,让科学成为时尚,让创新成为年轻一代的追求。」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