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你们的家啊!”

百家 作者:广东共青团 2020-12-29 14:57:41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肖瑶



除了丁真,还有谁体验过自己家乡一夜之间变成旅游景点的经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一部分曾藉藉无名的小地方,因为一个人、一处景点,乘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之便,以另一番模样出现在人们眼前。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康巴汉子”丁真的甘孜理塘在忽然跃为网红景点之时,其实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不久。“脱贫”因而阴错阳差地有了某种审美学和经济学的双重寓意。

变化从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但很多时候它又显得的确仅在一瞬之间。

去年金秋时节,60岁的刘阿婆迈出自家房子,蓦然发现田地里俨然变成一派灿然花海,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散落在乡间小径“打卡”拍照。

这里是岭南粤北僻静的村庄廊田,历往持续多年里,包括本地村民在内,多数人对这儿的印象无外乎“穷乡僻壤”。

刘阿婆忍不住拍下一张花海发到朋友圈,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致信询问:“这是哪儿?”刘阿婆笑得前仰后合:“这是你们的家啊!”

廊田村七彩花海


七彩花海只是廊田蝶变的缩影。2016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进廊田,廊田村被列为2277条省定贫困村之一,由团省委派出工作队进驻廊田村。

工作队的进驻让偏远村庄开始焕发生机,多年污堆彻底清除,道路房屋重新修葺,路灯、绿植、球场、公园延伸到房前屋后,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重新修葺房屋道路的基础上,闲置的土地里逐渐植满了繁花,田野间任何一条阡陌小径都可通向花海稻田,背后的石墙上,则是用稻草等材料制作成的农耕图,寓意着农耕文明的丰厚和斑斓。

廊田村墙绘“二十四节气墙”


真正的脱贫,是建立在唤醒人们对家乡自豪感之上的,是从以人为本的精神与信念重塑开始的。比如引导村民开始发掘自己生长之地的美,比如着眼教育孩子们珍惜和传承真正的农耕文化…
 
在过去的四年内,广东省乐昌市廊田村经历着由内而外的改变,公路、路灯的修筑和完善,打通了村内外相连的道路,也将这个粤北乡村的焕然变化呈递在更多人眼前。

一个不像农妇的老板娘


一年之末,乐昌市比广东任何一个地方都要率先入冬。寒流迅速逼进这个被黛山青云环绕的小城,猛吸一口气,沁透骨髓的阴冷,从城镇贯穿到乡村,冷空气和房屋一起缀连成片,岁末收成时,一切都是安静,沉稳的。

徐小惠哈着热气,两团脸膛红红的,她喜欢家乡的冬,尽管严寒,但好在多事之秋已经过去了。近日让她最开心的事,是一家人就要搬进四层楼的小洋房了。
 
偶尔回想起十年前刚从外地打工回到乐昌的时候,一家老小5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拥挤又贫瘠,一度深陷真正意义上的“家徒四壁”。
 
36岁的徐小惠是农妇,是老板娘,是村妇联干事口中的“女强人”。10年前,还在东莞打工的她,是个浑身满怀一腔干劲与热情,却正处于人生迷茫路口的会计。


她想回到家乡,却一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做什么可以做得大、做得久。
 
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裸辞”,回到老家与丈夫一同开办起了农资店,经销农药、化肥等产品。

不过,由于缺乏经验和资源,头两年艰难起步,两口子的年收入不超过8万,家里一度捉襟见肘。
 
徐小惠生第一个孩子时,全家上下只有600块,说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贫如洗。徐小惠和丈夫商量,怎么走下去?硬着头皮走。
 
2013年,年近30的小惠回到学校,在乐昌市广播电视大学继续学习了会计,把学历从中专扭成了大专。在这期间,她还抽空学了车,生下了第二个孩子。
 
用今天年轻人的话来说,这是个“时间管理大师”,满怀对未来的热切渴望,紧凑却饱含信心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2016年,团省委驻村工作队着手挖掘培育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勤快有闯劲的徐小惠成了重点扶持培育对象之一,迈上了发展快车道。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汹涌来临,电子商务也蓬勃发展起来。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徐小惠建起了电商服务中心,加入电商销售大流,通过当地的销购平台,把农产品输送到县上、市里,这给她整整带来多出60万的年收入。
 
徐小惠的农场逐渐扩大,平均年收入逐渐达到了160万元。种销范围也扩大到无花果、芋头、马蹄等农产品,当地特产的芋头种植面积达60亩,马蹄有80亩。


做任何事都可能面临瓶颈,今年,徐小惠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要不要把家庭农场扩大为合作社?
 
合作社,顾名思义,就是要建立在合作之上,汲取外界的力量和资源来帮助自己的农资市场扩大。
 
记得那天,小惠夫妻俩与村里的扶贫干部等人整整商量到半夜,看着这些年家乡的变化,村民们逐渐饱满起来的生活,考虑到正在长大的孩子们,徐小惠一咬牙,果断决定“变型”。
 
事实证明这是个正确的决定。不出一年时间,合作社规模扩大到53位合伙人,筹集资金达到100万元。
 
现如今,徐小惠算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老板娘,管理着260多亩农场,平均年经营收入也达到了4、500万元,可支配收入约200万。

 
如今,小惠的电商门铺和驻村工作队驻地挨在一起,除了自己的事业持续走向上坡,她最开心的,还是看到村里孩子们的变化。

这几年,村里建起图书室、文体室,办起了“四点半课堂”,寒暑假也有大学生志愿者开起补习班,每周“乡村第二课堂”的书法、美术、舞蹈课,让村里孩子同样拥有开拓眼界的机会。这也让小惠更安心扎根乡土。
 
徐小惠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全村人几乎都认识她。
 
“先富”起来的她,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也开始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她的肥料和农药,一律按照低于市场价20%的标准卖给贫困户,定期组织贫困户种植养殖培训,毫无保留手把手指导。在村庄内部,她以日付结薪的方式召集那些闲在家里的村民来田里帮忙种地、挖芋头,把“闲散时间”活络了起来。

一个不像村庄的村庄


大多进入广东的路线都必须经过它,但很多人来到此地,都很难相信自己身处炎热潮湿的岭南境地。

被誉为“岭南名郡”的韶关市历代名人辈出,深攘五岭山脉南麓及北江中上游,古有诗赞曰“雄关拔地梅岭,虎踞山巅要塞”,这个地处广东北部的关城一直作为不少广东人的家族发源地和精神家乡,孕育了丰厚的岭南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然而,现代以来,随着城市化扩张与人口流动,与高速发展的珠三角相比,这里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子里留下了许多紧巴巴为生的老人和孩子。

但实际上,并非人人都会离开家乡,其中有一部分,是根本离不开。
 
2016年对邓牛仔而言,在人生和生活层面,都是巨大的分水岭。

廊田村新貌

 
在此前的十多年内,邓牛仔的生活“一塌糊涂”,老父亲因为十多年前被人撞而落下病根,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几乎存不下来积蓄,在邓牛仔看来,能活着就是福气,“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想生活”。
 
但2016年,老父亲还是不幸去世了。同年,邓牛仔开始发现生活的村子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变化,似悄然无声,但又轰轰烈烈。 

从这年起,团省委驻廊田村工作队启动廊田村脱贫攻坚行动,扎实推进定点帮扶的各项项目,截至今年12月,廊田村全村49户142名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村各项指标达到相对贫困村退出标准。

廊田村春节“村”晚“青春情暖”


除了肉眼看得到的硬件设施,“村红人”徐小惠也开始“怂恿”他去种芋头。
 
芋头是韶关一带的名片,但种芋头算是个不小的赌博,种植耗时、收成周期长,肥料投入成本高,稍不留神就满盘皆覆。
 
但一个春秋过后,邓牛仔竟发现自己在这条路上越挖越深,比抱孙子还要更早抱上了一只手臂这么长的“炮弹芋”。

许多与邓牛仔一样的贫困户通过参与种植特色农产品炮弹香芋致富

小惠的榜样、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支持,让他一点点捡起了希望,干起来,就开了个头。紧接着,从房屋翻修到生活扶助补贴,从子女纷纷外出念书,到他开始不知疲惫地到县上去找零工,他逐渐发现,生活就像上了发条,很多困难原来都是可以克服的。
 
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的例子在廊田村不少见,每个人淌过这条苦难之河的方式也尽有不同。
 
比如与邓牛仔相距里路的陈荣生。2013年,陈荣生的小儿子因一场车祸头部受伤,做了手术,至今仍然没有修补完好,陈荣生黝黑铁实的脸上忍不住露出心疼之色。
 
为了给儿子治病,陈荣生不敢离开家乡半步,甚至连一份长期工都找不到。
 
2016年,驻村工作队提出给陈荣生的家翻新房屋。拆旧补助让陈荣生下定决心,一幢“将摧将倒”的破旧泥砖房被推倒,原地重建起了两层楼房。
 
表面看上去,陈荣生是那种会让人想起一头牛的人,这个比喻意指他黝黑厚实的皮肤,稍稍弓着的背部,粗大而坚实的手掌,以及一张随时咧着笑容,吐出每个字都喘出热切气息的脸。
 
用陈荣生的话来说,农村人只要一间屋一碗饭,生活有了保障,也就有了目标。
 
他现在的所有生活目标都是孩子们能平安健康成长,“钱,可以慢慢还。”陈荣生嘿嘿一笑,“农村人借钱,没有利息的。”就像看着孩子们长大,心里唯一的寄愿也丝毫不会被撼动。

廊田村青少年参加“乡村第二课堂”

 
不得否认,常年的穷困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可实际上,他们原本饱含着期待和能量,拨云见日后,“邓牛仔们”开始像一句话一样过日子:“你必须按所想去生活,否则你只能按生活去想。”

一声来自家乡的呼唤


在距乐昌200多公里的清远英德市横石塘镇龙华村,这些年内也经历了一次“由点到面”的焕然变身。
 
白墙灰瓦的横石塘镇龙华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村委会办公大楼一侧的游客驿站同时兼作商铺,取名为“初心商店”,店里货架上摆满了当地村民的特产、山货,比如地瓜干、黑芝麻糕等当地特产。

“初心商店”的运营者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高材生,主要销售村民种植的特产。线上线下结合,去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收益都用于扶贫、助教事业。
 
其中最主要的“领头人”,是今年才28岁的刘子科。

龙华村返乡大学生“村官”刘子科


这是个皮肤皴黑、体格敦实,戴着一副眼镜的青年,也是龙华村第一个返乡做村官的大学生。
 
2017年,刚毕业没几年的刘子科回到家乡龙华村,省委组织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向刘子科提议留村做“村官”。在此之前,全村没有一个大学生村官。
 
对一个已走出家乡的青年而言,这自然不是一个很容易会被接受的提议。当时,他在珠三角一个公司做工程师,每月工资有5000元左右,但村里工资只有2000多元。
 
实际上,他也曾考虑过回乡,但一想到若有似无的手机信号、遍布角落的垃圾杂物、破败不堪的土坯泥房,以及父辈面朝红土背朝天的生活,刘子科就露怯了。
 
无数和刘子科一样的青年,不是没有归乡创造家园的勇气和动力,而是没有方向。
 
2016年前,龙华村是个真正意义上的“穷乡僻壤”,地理位置偏僻,发展缓慢。但实际上,早在1992年,龙华就被确定为革命老区,毗邻石门台国家自然保护区、仙桥地下河、中国十大美丽茶园之一积庆里红茶谷……在过去的十几年内,这些先天优势都被经济发展的落后掩盖了。2015年,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仅7800元,被界定的贫困户就有166人,占总人口的7.89%。

然而,刘子科没有考虑太久,因为这次返乡,他的的确确亲眼目历了自己家乡的全新面貌。除了宽阔平整的道路,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设施的完善,村民们生活的状态、精神面貌与心态的焕然,都是无法忽视的。
 
同年5月,他参加了村委的招聘考试。从那时起,他也渐渐感受到,一名团员青年在乡村发展振兴中发挥的作用。
 
2017年11月,合作社正式成立。在缺乏专门办公场、专项启动经费和专业生产基地的前提下,在暂时没有销路、产品和工作人员的情况下,甚至顶着“皮包公司”、“空手套白狼”等质疑中,刘子科坚持成立起了这样一项看不见前路的“事业”。
 
基于口碑的相互传播,不到半年时间,合作社的销售额就竟超过了40万元,直接带动了13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刘子科与贫困户一起连夜赶包茶叶


在刘子科的热情和号召下,不少大学生也先后回村里工作,最年轻的一个今年才23岁。
 
2019年,“初心商店”的全年营业额已逾百万,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贫困户帮扶和村公共事业发展。
 
同年7月,团省委联合碧桂园集团共同开展广东乡村青年就业创业促进行动,设立创业就业扶持基金,实施“领头雁”精准扶贫重点项目培育计划,在广东全省扶持了一批返乡青年创业典范,首期投入320万元,自启动以来共吸引全省20个地市近200个企业申报,项目涵盖种养殖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农村电商、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经过层层评审最终立项39个重点项目。
 
脱贫,既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阶段性的努力方向。其实,不仅是廊田和龙华,我们相信,整个广东省乃至全国,在未来的扶贫攻坚及发展工作中,都会走得愈加坚定,愈加信心百倍。



资料参考:广东共青团、清远市人民政府官网、广东省扶贫办、羊城晚报

作者:肖瑶


编辑:小米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