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傻了,青蛙才不会被温水煮死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1-01-09 13:23:17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喜旺

转载自「世界知识局」(ID:sjzhishiju)


横行世间几十年,谁还没听过几个动物小故事呢。


刚求职的时候,你肯定听过这样的说法:


不要当团队里懒惰的沙丁鱼,要当敢闯敢拼的“鲶鱼”;


如果选择了安稳的工作,就会有善意的警告:小心成为温水里的“青蛙”。


还有,不要当把头埋在沙子里面的“鸵鸟”,要当勇于自我重生的“老鹰”……


这些故事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都和动物有关; 

都揭示了某个重要的人生哲理; 

都是老板爱讲的故事。


曾几何时,我也被这些理论唬得一愣一愣的。


不过今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些故事,真的是真的吗?



鲶鱼效应:假得不能再假了


鲶鱼效应,据说来自于北大西洋渔夫的捕鱼小秘诀:在沙丁鱼桶里放一条鲶鱼。


至于原理,据说是因为活的沙丁鱼比死的贵,但沙丁鱼懒在桶里不愿意动,经常懒着懒着就懒死了……


这时,放一条精力旺盛的鲶鱼在桶里到处乱窜,就会让懒惰的沙丁鱼们被迫翻涌起来,最终活着上岸,卖出比死鱼贵好几倍的价格。


失去梦想的沙丁鱼/CC0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


每一个从底层员工荣升主管的打工人,都受过“鲶鱼效应”的荼毒。哪怕团队包括自己才只有三个人,也要想办法创造出一条“鲶鱼”,刺激一下懒惰的老员工(两个人的团队就算了,不舒服的是自己)。


不过,稍有生物学知识储备的读者已经发现了问题:沙丁鱼生活在近海,鲶鱼则生活在河里。两种鱼放在一起,桶里到底灌咸水还是淡水啊?



其实,非要双鱼同桶也行:确实有少数几种鲶鱼生活在咸水中。不过鲶鱼虽然看上去老老实实的,却是种特别凶猛的杂食性动物,不仅小鱼小虾,泥鳅、鲤鱼和鲫鱼,也是它的盘中餐。


因为吃得好,饭量又大,鲶鱼可以长到特别肥,而且它有须无鳞,肉质紧滑,是绝佳的蛋白质来源……



如果活的鲶鱼和沙丁鱼在桶中相遇了,那么鲶鱼一定会……特别开心。



假设我们强行将鲶鱼和沙丁鱼放在一个桶里,并把鲶鱼嘴巴封起来让它害不了鱼,那是不是就能顺利实现“鲶鱼效应”呢?


对不起,也不可能。


鲶鱼效应的假设是,一条横冲直撞的鲶鱼,能让懒惰的沙丁鱼群活跃起来,实现续命的目的。


但如果你养过鱼,或者短暂地喂养过待宰的活鱼,那么你一定知道,鱼命在于静止。狭小空间内的剧烈活动,会极大消耗水中的氧气量。没有氧气,沙丁鱼很快就会一命呜呼。


相反,它们静静待着也能活很长时间,实在是不需要鲶鱼来横插一脚……


知乎@Chris Tinman


这个故事最尴尬的一点在于,绝大部分讲述者都把故事背景放在挪威


但是,北大西洋没有鲶鱼(咸水鲶鱼也没有),挪威人也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故事……


在英文网站上搜索“鲶鱼(catfish)”和“沙丁鱼(sardines)”,绝大部分结果都和钓鱼有关。唯一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是这样一个问题:罐头里的沙丁鱼能不能当钓鲶鱼的鱼饵?


没错,这是一则中国人编出来骗自己人的故事。


至于为什么要把故事背景设在挪威,主角是沙丁鱼……可能只是因为挪威足够远,沙丁鱼又有一些异域风情吧。



温水煮青蛙:也不怎么真


鲶鱼效应是“假洋鬼子”,但接下来要讲到的“温水煮青蛙”,则是如假包换的舶来品。


故事是这样:将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立马跳出来;但如果将它放进冷水中慢慢加热,它将会因为察觉不到危险而被活活煮熟。


而道理在于:做人啊,不能太傻太天真,还是要居安思危,警惕缓慢安逸产生的威胁。


对于热爱遐想的人类来说,一切都有可能是温水: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担心自己是被苏联煮熟的那只青蛙;而到了现在,世界大战的可能性降低了,“全球变暖”就成了那锅慢慢加温的水。


不过,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温水煮青蛙是真的吗?


首先,如果真的把青蛙丢进沸水,它们绝对蹦不出来。100°C滚水和高温水蒸气造成的伤害,会让青蛙瞬间失去运动能力。什么亡命一蹬腿逃离死亡,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 



那如果是缓慢加热的冷水呢?


最早决定实验一下的,是德国生理学家戈尔茨。


但他是个反面教材:在1869年的实验里,他把一组身体健康的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里面,发现青蛙跳出来了……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啊!


不过,1872年,一个叫海茵茨曼的人又做了个差不多的实验,这次青蛙又没有跳出来……


这两次实验到底区别在哪儿?就在于加热速率的不同。


戈尔茨比较接近于我们认为的“煮”:在10分钟内,将水的温度从17.5°C加热到56°C,水温平均每分钟上升3.8°C。这个温度变化下,热刺激会激起青蛙的“跳走”反射。


而海茵茨曼的加热速率特别慢:平均每分钟不超过0.2°C,一个小时才上升12°C……用这个速率烧开水,大概得等6个小时吧。


而且,让蛙跳不出锅子的,往往不是逐渐升高的水温。


还有可能是因为锅的形状不好跳,或者别的原因……



人类对动物

还有多少一厢情愿的想象


除了这些,人类还往往会将一些动物的行为放大,并赋予背后的意义。


但其实,这也是人类的一厢情愿。


比如有种说法是,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把头扎到沙子里,假装自己看不见。



但其实,作为一只敏捷而凶猛的大型鸟类,鸵鸟在遇到危险时要么会隐藏自己,要么就迈开两条大长腿远远跑开。


如果被发现又避之不及,它会勇敢地上去打一架!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看不见什么的,不存在的。


感受鸵鸟的一击


另外一个迷思是,旅鼠在迁徙的过程中会集体跳海自杀——通过自杀,它们控制着种群数量,维护着脆弱的生态平衡。


描写旅鼠这种神秘仪式的文章《旅鼠之谜》,甚至入选了初中语文课本。



但其实,这种萌萌哒小动物,完全没有自杀倾向。纪录片里所谓的“集体自杀”镜头,其实是拍摄人员为了剧情效果而造出来的……


而且,就算想自杀,跳海也不是一种好的方式:旅鼠会游泳……



还有一些更加离奇的故事,什么鹰会拔光自己的羽毛然后重生小羚羊踩在老羚羊的背上飞渡悬崖……


这些既违反生长规律也不符合动物习性,简直老鹰听了会沉默,羚羊听了想打人。


这么明显的假故事,为什么还有许多人相信?


与其说是好奇大自然,倒不如说,是人类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同类”。遇到危险喜欢逃避的,不是鸵鸟而是人类;沉溺在舒适温水中不想出来的,也不是青蛙,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一边把自己的不聪明合理化,一边警醒自己:千万不能这样啊!


自省是优秀的品质,不过,就别拖动物们下水了吧。


聪明的鸦科动物,倒是真能无师自通“投石喝水”的技巧



本文转载自有趣、有料、有深度的的微信公众号【世界知识局】,点击以下链接,观看更多热门文章:

人类未解之谜:擦完腚的厕纸该扔哪?

你妈腌的腌菜,真没有买的安全

头秃的人可能有救了,救星是蟑螂的奶

关注世界知识局,一起涨姿势


▽ 更多推荐阅读 ▽


被娱乐圈女明星联合疯狂表白,60岁的他凭什么啊!


“爸,你怎么又穷又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