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交流不了的人,现实中也无法沟通

百家 作者:有书 2021-02-23 07:58:22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文 | 孙娟 · 主播 | 路遥

来源 | 孙娟的书房(ID: SJDSFSJ)


最近有没有发现:

在微信群里,没聊几句,就会有人开始互怼了,而且越怼越愤怒。

旁人拉架都拉不开。

你觉得你在对牛弹琴,他觉得他在鸡对鸭讲。

怎么最近发现,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这么难?

其实,人都是历史和环境的产物。

人所有的表现,都是他过去的经历造成的。


他的出生家庭和你不一样


从人格心理学角度讲。

如果他很快乐,乐于和别人合作,情绪稳定。

很可能他小时候,父母的管教很合理,平时既疼爱又严厉,经常和他交流。

如果他容易被激怒,一点都不友好。

很可能他有一个孤独的童年,父母对他要求太多,还不对他解释为什么,不和他沟通。

这样的人成年后人际关系也不好,没学会和人沟通,事业很难成功。

如果他很有攻击性,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很可能他小时候,父母不怎么管他,不重视他的感受,对他放任自流。

所以他没学会重视规则。



他的知识结构和你不一样

因为脑子里的东西不一样,面对同一件事,脑子里反馈出来的信息就不一样。

做出的反应也就不同。

这样的情况太多了。

当你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张人体摄影。

有艺术知识的人想的是:

古罗马的雕像,中世纪文艺复兴时,西方宗教油画中的神权至上,以及纽约的女权主义者苏珊娜。

没艺术知识的人想的是:

黄片,下流,低级,这是哪里的小姐啊,多少钱一晚?

当微信里人们谈起某广场上的二龙戏珠的柱状雕塑。

有人类学知识的人想到的是:

人类原始宗教的起源,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印度的佛塔、印第安人的图腾柱。

没有人文社科类知识的人会说:

“我告诉你吧,是这个市的女领导,她有两个情人,一个球代表一个。”

话不投机半句多,接下来该怎么谈?



他的生活经验和你不一样

人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把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想当然地认为,所有人都会一样的经历。

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期,身边有一些弄虚作假的人,他也会学着作假,同时疑心很重。

他就会认为人际交往的方式都是这样的,甚至认为别人也是这样看待的。

以这样的认知,和人们交往,所以必然会处处碰壁。

很多东北人,中年后搬到江浙一带生活,会特别累。

因为他交朋友总是要讲义气,行事粗犷。

可是当地人总是情和钱分的很清楚,办事细腻。

这让他非常生气。

为什么外地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融入呢?

就是因为人们常常会用自己以往经验的手头知识,来应对新的人,新的环境。

实际上驴唇不对马嘴。

在微信群里,每个人都是,拿出了自己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库存知识。

和天南海北,成长在不同时代的人交流。

一个农民说出“干活”一词,是指扛着铁锹去地里,心里想的是腰酸背疼。

一个博士说出“干活”一词,是指电脑前修改论文,心里想的是焦虑脱发。

每个人的手头知识完全不同,在一个微信群里,互相不知道对方经历过什么。

只看到几个词一个句子,他心里理解的,根本就不是你说的那回事。



他的素养和你不同

网络情境沟通,失去身份,容易以自我中心设想世界,进入全能神状态,类似路怒症司机。

为什么有人平时挺好,一开车就暴怒呢?

人一旦在车的小空间里,就与外界隔绝了。

再加上手握方向盘,有一种权力感,怎么走,向哪走,全部能按照个人意愿。

感觉周围环境都是背景。

微信聊天也是这样。

手机拿在手里,各种信息都是在“我”周围出现的。

怎么处理信息,让哪条信息出现在自己眼前。

都是自己说了算。

微信好友的身份背景都被忽略了。

这种情况下,潜意识中的全能神自恋,就容易激发出来。

微信群里,动不动就吵起来,其实是最经典的自恋性暴怒:

我是神,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世界没有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就是对“我是神”的自恋的攻击。

然后我变成魔,想摧毁点什么,或者你,或者我自己,甚至这个世界。

任何信息不如意,都是在挑战他“世界当按照我的意愿运转”的自恋。

当这样想时,就没有小事了,所有事都事关生死,都关乎,我是全能神还是无能渣渣的根本区别。

所以你会看到,太多人,哪怕再小的事都不会让步,再小的事也要争个头破血流,原因在此。

当然,有些人在微信群里永远温和,是因为他能够考虑周全。

因为,每一条信息的背后,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他的身份,有他的生活,有他的尊严。

如果在生活中,即使某人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也不能代表他这个人整体。

能考虑到这一点,智慧就会多一点,坏脾气就会少一点。



毛姆说:“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

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每个人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同,脑子里的知识结构不同,手头的生活经验不同,每个人的素养也不同。

将不同的人放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这些决定一个人语言行为的重要因素全部都隐去了。

直接拿出了赤裸裸的想法和性格。

微信里表现的是一个人的真实精神内核,灵魂面目。

如果微信里沟通不了,在现实中基本属于不同圈层的人,大概率不会遇见。

就算遇见也是泛泛而交,互相不可能成为朋友。

这个世界上,其实细分着不同的世界。

我们和一些人靠感情连接,和另外一些人靠共同的认知逻辑相知。

人的精力和感情有限,你可以阴郁、可以懒散、可以不适时地计较,过分敏感;

可以有些不知足、暴躁、嫉妒;

但是要记得拷问自我,必须追求善良、尽力坦荡,永远正直。


- END -


作者:孙娟本文来源公众号孙娟的书房(ID: SJDSFSJ)与您分享孙娟老师有关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视角的生活观点。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