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闹剧结束!刚刚,信阳毛尖取消更名国龙茅台!20年改名4次,央视:改名不是公司治理灵丹妙药

百家 作者:互联网思想 2021-02-23 14:42:29

一家企业从化工业务,转向茶业务,现在又打起了白酒主意。


不过在一片质疑声中,它没有如愿!


2月22日晚间,信阳毛尖(00362.HK)发布公告,称公司经再三考虑,为免引起市场信息混乱及误会,决定将公司英文名称由“Xinyang Maojian Group Limited”更改为“China Dragon Wines Group Limited”,并采纳“中国国龙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的中文第二名称。



据悉,该公司股价多年来在0.5港元以下徘徊,早已沦为港股市场上的“仙股”。


信阳毛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碰瓷”失败 公司股价急跌32%


公开资料显示,信阳毛尖的前身为中国天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多元化业务,主要从事化工业务,制造及销售聚氯乙烯、醋酸乙烯、碳化钙,生产及供应热能及电力等。同时,这些主要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70%左右。


2018年10月,信阳毛尖完成了对信阳毛尖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收购,并且获得了中国知名茶叶品牌信阳毛尖茶叶的电子商务销售和海外经销权的独家许可。


业绩方面,公司最新披露的的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的6个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3亿港元,同比增长49%;期间亏损7841.7万港元,亏损同比扩大52%。而此前的2019年,公司也处于亏损状态,亏损5144.8万港元。


其中,热能供应业务营收为1.33亿元,占比六成左右;酒类销售6897万港元,已经成为公司第二大业务,占比3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2日,信阳毛尖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牡丹江龙晋酒业有限公司以代价8000万港元,与北京耀莱龙微酒业有限公司订立全部股权买卖协议。



公告显示,目标公司的业务伙伴上海高诚是中国酒类业务的有利营销专家,同时拥有一系列商标,包括成龙商标。信阳毛尖对此表示,整合成龙商标及酒类,将为本公司带来协同效应,可在中国庞大酒类市场中占优势。


在此背景下,2月16日晚间,信阳毛尖发布公告称,建议更改公司名称。董事会建议公司英文名称由“Xinyang Maojian Group Limited”更改为“China Dragon Moutai Group Limited”,并采纳“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的中文第二名称。




对于更名的原因,信阳毛尖表示,更改公司名称将更能反映集团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新名称能为公司确立更合适的企业形象和身份。


但舆论显然不这么认为。很多网友都直指其是在蹭“茅台”的名气


毕竟在贵州茅台股价频创新高之际,这家公司花8000万港元买下一家白酒销售公司,便借此改名贴上“茅台”二字,其“良苦用意”路人也都看得明明白白。


而在这样的质疑声中,2月17日,信阳毛尖开盘迅速涨超44%,最后报收14.95%。但资金的“恩宠”来的快,去的也快。随后三个交易日,信阳毛尖急跌32%。


“茅台”这个名称可以随意使用吗?


事实上,即便没有舆论反对,从法律上来说,“茅台”这个名称也不能随便使用。


从股权关系上看,信阳毛尖与茅台集团或贵州茅台没有联系。


不仅如此,根据业内分析,茅台集团已经完成了对“茅台”的类别商标保护。无论是30类中的茶,还是33类的含酒精的饮料,都属于茅台商标保护范畴。上海久诚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许峰表示,此举可能涉嫌误导性陈诉:“改名字本身只要不违反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其实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因为它涉及证券市场,有通过改名字进行误导性陈述的嫌疑,甚至更严重一点,不排除有操纵市场的嫌疑。就算它下面有涉及酒的销售或者一些相关的擦边的业务,但是它用‘茅台’这两个字,本身也必须要经过茅台的授权。在没有茅台授权的情况下这样去使用,是明显侵权的。


只要在国内进行相关的经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能就会对它作出处罚,茅台也可能会对它进行起诉,要求赔偿损失。”

央视:改名不是公司治理灵丹妙药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信阳毛尖第一次改名了。


2002年12月12日,公司更名为“大庆石化”;


2007年8月公司又改名“中国天化工”;


2018年11月,公司则更名为“信阳毛尖”;


而2020年3月26日,信阳毛尖又发布公告,董事会建议将该公司英文名称由"Xinyang Maojian Group Limited"更改为"China New Economy Group Holdings Limited",该公司第二名称由“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更改为“新中国经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但此次更名并没有完成。


信阳毛尖如此执着于改名,那么改个好名称,就能给上市公司带来好名声,就能保证好的公司业绩和收益吗?


高科技概念火爆的1999年,深锦兴更名为亿安科技;云计算热络的2014年,湘鄂情改名中科云网;互联网金融P2P站上风口的2015年,多伦股份改名匹凸匹。跟风蹭热度式的改名也许带来短暂股价拉升,但喧嚣之后公司业务大多没有实质改变,经营业绩一地鸡毛,最终被投资者抛弃。


上市公司改名成本很低,还能瞬间傍上热点,拉抬股价,很容易成为一些投机取巧耍“小聪明”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良方”。改名终究不是改善和提高现代公司治理的关键,扎实做好做优公司主业,让良好的品牌形象扎根在投资者心中,才是上市公司治理的正道。


来源:潇湘晨报、央视财经、央广网等

相关文章

为伟大思想而生!

AI+时代,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第一必读自媒体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271684300@qq.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