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百家 作者:十点读书 2021-04-13 15:03:03


司马迁曾写过一句话:“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


虽然,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书,都很喜欢谈论黄帝,但因为时代久远,黄帝的事迹也就被人们编写成了各种神话传说。


但不论他的故事真实与否,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华夏的人皇首领,他奠定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血脉传承,被后人尊奉为“华夏始祖”。


从古至今,无论各种典籍,黄帝都是以标准的圣君形象示人,其名经久不衰,贤德被万世敬仰。


而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是黄帝为先,以他为华夏之开端。


正是因为《史记》的记录,使得黄帝正式从传说走向了真实,从神话时代迈进了史实时代。



黄帝之治,轩辕出世


古书记载,大凡圣贤之君、仁德之主出生时,天降便有异象。


黄帝自然也不例外,传说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附近曾有一个部落,首领名叫少典氏,他娶妻二人,一是女登,二是附宝。


一天夜晚,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盘旋在附宝头上,附宝由此感应而孕。


附宝怀胎二十四个月后,天空突现五彩祥云,百鸟朝凤,二月二日黄帝在沮水河畔出生。



据司马迁记载:“黄帝一出生便灵性十足,在襁褓中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后博闻强记,对万事万物都通透异常。”


因为黄帝的智慧超凡,总能帮百姓解决很多问题,随着他声望的日益提高,便被众人推举为部落首领。


在上古时代,人们还没有躲避天灾地祸的本事,于是便常年累月过着迁徙游牧的生活。


那时的人们没有驯化牲畜,每一次迁移,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自己担挑,这让百姓苦不堪言。


黄帝也不愿如此大动周折,可是为了找到更好的栖息之地,又不得不进行迁移。


一次,黄帝带领百姓迁移到一片土地上,那里森林茂密,地形平坦,很适合长期生存。


可是百姓刚定居不久,便开始狂风大作,人人抱树躲藏,而黄帝一时不慎,头上戴的遮阳圆帽被风吹掉。


黄帝发现他圆帽被狂风吹得就地滚动,却并不倒地。


这让他开始思考,若设计一物,滚而不倒,再往上按一个架子,不就可以搬运东西了。


《淮南子·说山训》中说:“见飞蓬转,而知为车;见鸟迹,而知著书。”


黄帝便是根据帽子随风旋转滚动,激发了制作车轮的灵感。


他越想越兴奋,急忙找来风后、仓颉等人帮忙,很快这个可以载物的东西便创造了出来。


众人都很高兴,仓颉建议黄帝,将这个东西唤做“车”,黄帝表示同意。


后来众人又商议,为了让后人记住黄帝的功劳,于是将这第一辆车命名为“轩辕”,而当时黄帝还没有一个正式名字,所以也用“轩辕”作为自己的名字。


三国谯周《古史考》曾说:“黄帝作车,引重致远。”


正是黄帝发明了“车”来负重,减轻了人类的负担,才使得人们从此不必为长途跋涉而愁苦,光是这一点,就让那时的人们倍感幸福。


也正是因为“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过往的交通观念,为以后的运输技术奠定了基础。



在远古时代,人们无论是劳作还是生活,皆是依靠自己身体来完成,而每一项技术的发明,都会使人们的生产力,有大幅度的提高。


黄帝部落正是因为“轩辕车”的发明,使得实力大增,为之后的华夏大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涿鹿之战,华夏一统


当时正值神农氏后期,因其统治衰败,各部落不听号召,征伐不断,这使得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黄帝生性仁慈,想用“仁德”来感化各部落,却效果甚微。


于是,黄帝决定以武止戈,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残暴的部落。


随着黄帝部落的兴起,很多实力弱小的部落纷纷投靠,以求得保护。


然而,这却引起炎帝部落的注意,为了各自的势力,黄帝与炎帝终于在阪泉,发生了战争。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阪泉之战。


根据史料记载,炎帝和黄帝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两个部落系出同源,但为了此战,双方都派出了全部实力。


《列子·黄帝》中写道:“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


双方精锐尽出,厮杀非常惨烈,甚至血流漂杵。


最后,黄帝大胜炎帝,中原的炎帝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


“强则为酋豪,弱则为附落”,这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法则,也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阪泉大战之后,中原诚服,可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却并不愿归顺黄帝。


《逸周书》上说:“蚩尤西向侵掠,大败炎帝,炎帝疆土全无,转向黄帝求助,引起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


这场战争双方打得十分辛苦。



黄帝部落战法严明,策略深远,而蚩尤部落也不相伯仲。


不仅个人武力强横,相传他们还拥有了冶炼铜制兵器铠甲的工艺,人人都是“铜头铁额,兵杖刀戟”。


黄帝士兵们疲于应战,士气低迷,黄帝为鼓舞士气,就想做一面特殊的军鼓来振作士气。


那时,东海有座流波山,山上有一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其声如雷,名叫“夔”。


于是,黄帝前去,将它的皮制成鼓,橛骨敲之,声音可传达五百里。


黄帝军心振奋,与蚩尤军互有胜负,最后双方决定在冀州之野进行决战。


在《山海经》中,这场战争成为了真正的神话。


蚩尤请风伯、雨师相助,风雨大作,使黄帝士兵不能前行;


而黄帝便派女魃、应龙前去阻止,最后利用神器指南车指示方向,向蚩尤部族发动进攻,擒杀了蚩尤。


(指南车)


黄帝诛杀蚩尤后,从涿鹿班师,各部落共推尊黄帝为共主,以取代神农氏来治理天下。


经过这几次战役以后,黄帝将炎帝部落、九黎部落兼并,形成了真正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民族从此开始兴盛。



治国有方,天下大同


古往今来,帝王都希望国家安宁,百姓和谐。


黄帝统一华夏之后,为了苍生社稷,也开始了制定各种规章制度。


《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曾这样描述他的功绩:“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


黄帝很久之前便开始了研究节气变化,丈量四方土地。


成了华夏首领后,他开始制定田亩制度,并对农田实行耕作制,教导百姓播种五谷(黍、稷、菽、麦、稻),后又发明杵臼,帮助百姓舂捣粮食。


为更好的管理部落,黄帝设定官职制度,所封的官职的名称,都是用云来命名的。


除却政治制度,黄帝还在生活领域为人民谋求幸福。


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他便与大臣曹胡发明了上衣,与伯余共同制造了下衣,从此,百姓有衣可遮体,不用在披叶生活。



黄帝又命仓颉造字,使得华夏文明得以用文字代代相传;又与岐伯写下了《黄帝内经》,用来治病救人。


当时的人们“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天下大治。


《淮南子》中描写出这段时间的美好:


黄帝大治天下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没有盗贼,市场里没有欺诈,天下无争胜之心。


华夏民族在黄帝的带领之下,步入了人类文明的大门,礼义廉耻,忠义孝悌这些中华礼仪,也开始有了雏形。


也许远古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但当时人们的智慧确实不凡,每一次技术的发明,都让中华民族向前冲刺一大步,每一次思想的进步,都会让华夏文明得以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黄帝的思想措施,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他所代表的华夏精神却被后世所继承着。


“炎黄血脉”自华夏部落统一的那天起,就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流淌。


几千年来,不管中国是合是分,汉人心中的这份民族情始终没有消散,因为他们从来都是“炎黄子孙”。


黄帝,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帝王,是祖先,更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1937年,中共代表曾赴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献上《祭黄帝陵文》(又名《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文中写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此次誓言,代表了国家衰微时期,中共仁人志士,愿同远古先帝一般,筚路蓝缕,重塑中华的决心。


祭祀黄帝,已延续千百年之久,无论皇亲贵族,还是草泽布衣,皆会祭祀黄帝。


或表功绩,希望黄帝继续祝福;或诉悲苦,希望可以保佑黎民,让生活得以继续。


而黄帝之所以被推崇千年,成为中华的象征,除了因为他是华夏第一人,还因为人民需要一个真正的英雄。


远古时期,虽然存在的时间久远,但因信息的缺失,人们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它的历史也只能由后世来推断记载。


这也使得人民将美好的愿望附着其上,将自己的想象也归纳其中,不知不觉间,黄帝便承载着人们的信仰,成为了世人心中,最仁德的帝王。


也许,黄帝的故事,依旧有太多不可考证的地方,但他的影响,早已超脱了神话传说的范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成为了华夏命运最重要的寄托。


何为华夏?何是中华?


便是这“炎黄血脉”的相连,“中华文明”的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风雨散去,明月如故。


作者 | 琳琳柒,行走在文字上的修行者

主播 |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专家,公众号:北辰在找你

图片 | 《轩辕大帝》剧照、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好书推荐


以史为鉴,我们便会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到哪里去。

 

《蔡东藩中华史·清代篇》,由清末名士蔡东藩所著,点击图片,领取「十点听书会员」14天免费体验卡,跟随一代史家,感受千秋神笔,读懂历史,读懂人生。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