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参加完21场婚礼后,我破产了!”

百家 作者:有书 2022-10-08 22:09:24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文 | 有书乔木 · 主播 | 赏新晴




国庆回来,最让你头疼的事情是什么?


我想,不是早起的闹钟,也不是成堆的工作,而是干瘪的钱包。


放假之前,多少人熬过了抢票难,躲过了高速堵。


原以为可以度过一个愉快悠闲的假期,最后却是吃不完的酒席,掏不完的礼金。


前段时间,网上有条新闻引起了4亿网友的热议。


广西梧州的一位女士,在国庆前收到21份结婚请帖,最多1天要参加5场婚礼。



这其中,大多是同事、朋友、同学的结婚邀请。


而礼金平均下来,每场大概是300—500元。


也就是说,假期7天,光份子钱这一项,她最少都要支出6300元。


要是遇到关系要好的亲戚朋友结婚,这个数额更是要直线上升。


看到这笔“天文数字”,不怪有网友感概说:

“份子钱掏得我都想二婚了。”


“9月工资不能花,都是礼金带回家。”


“好不容易有场假期全赶场参加婚礼了,比上班还累。”



一个假期,钱和时间,同时两空。


不是迫于关系,就是碍于人情。


毕竟,亲戚的情分不能不顾,同窗的情谊不能不谈。


这笔钱,躲也躲不过,避也避不了。


《致命人脉》中有这样一句话:

“人情是开路的剑,也是自缚的茧。”

感情好不好,关系硬不硬,不看喝酒深不深,就看份子随多少。


份子钱,人情债。


就这样绑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有人说,中国式随份子都是提前预支,免费寄存。


迟早会还,不用担心。


但对于某些人来说,份子钱就是一场有来无回的算计。


实力上演了什么是:


你结婚,我的钱没了;我结婚,你的人没了。


网上有个很火的帖子:

“在哪一刻你觉得看清了一个人?”

里面有个高赞回答,每次都能看得人无比气愤:

“我结婚时,朋友说不给份子钱的时候。”

她有个大学室友,去年五一结婚。


在收到请帖后,一开始她觉得路太远,便在微信上发了个1314元的红包。


结果对方收下后,又极力邀请她当伴娘。


念着两人感情不错,她不好推辞。


于是不远千里,转了3趟车,一路风尘仆仆地赶了过去。


然而,今年十一轮到她结婚。


让她没想到的是,大学室友不仅人没到现场,连个红包都没有。


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室友给出的所谓理由:

“红包我就不给了啊,正好也快到我们家小宝的满月了,就当是你的心意了。


等下次你有宝宝,我一定去。”


那一刻,她突然尝到了心寒是什么滋味。


一气之下,她选择把相交多年的室友拉黑。


“真没想到,多年感情败在了份子钱上。”


事实上,不是钱毁掉了感情,而是看清了一个人的心。


它就像一面照妖镜,暴露的不仅是感情的真假,更是人性的真面目。


倘若通过金钱,看清了一段关系的虚实真假。


及时止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关系不太熟的朋友,邀请你去参加婚礼,你敢拒绝吗?


知乎网友@爱讲故事的珈蛮,分享过一段微信聊天记录:

“我这个月20号领证。”


“恭喜啊。”


“嗯,疫情原因就不能摆酒了。”


“健康安全还是第一位的,以后疫情完事再补上就是了。”


“我给你寄喜糖,你把地址给我。”


“不用了,沾沾喜气就行了,别麻烦了。”


“不行,我不给你喜糖,我收礼金不安心。”


“姐,别闹,咱俩没熟到那地步。”



很多人都在评论区里佩服她的勇气,因为她说出了自己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其实她在结婚前,也没有这样的觉悟,甚至很热衷于“随份子”。


亲戚、朋友,甚至是单位刚认识不久的同事,只要别人邀请,她都会应邀。


一方面是觉得人家是好意,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


另一方面也是觉得份子钱相当于“存款”,早晚还会收回来。


可等到她结婚的时候,才发现当年说亲道热的人,有一大部分在朋友圈里消失了。


还在微信上能联系的,她给人家发了邀请。


对方回了一句“恭喜恭喜”就没了下文。


最后,她收回来的礼钱,还不到五分之一。


直到这时,她才明白,用人情交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

“我不馋那一顿饭,也不需要再近一步关系。


钱在自己手里,那是自己的。


给出去的,就得打个问号。


不用怕得罪人,无用社交,除了累,没别的好处。”


与其在人情上过度消耗,不如专注自己。


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明白,丰富自己永远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看过一句话:

“终其一生,睡眠、学习和社交,你最多只能做好两样。”

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


学会取舍,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陈道明不喜欢交际应酬,凡有客邀,他都婉拒。


工作之余,他宁愿待在家里读书品茗,弹琴画画。


或者抽出时间陪伴家人,给妻子缝缝皮包,给孩子捏捏糖人。


有人曾笑话他,说他做的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之事,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多搞几场饭局。


推杯换盏,酒酣耳热,岂不快哉?


但陈道明不以为意,反而笑说:

“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真正成熟的人,早就戒掉了无效社交,而是把经营圈子的时间,更多的放在了专注自己。


袁老同样也是如此。


生前,他一心铺在自己最热爱的水稻事业上。


在推掉不少应酬邀约后,他利用闲暇时间发展了很多爱好。


比如游泳、打排球、拉小提琴。


他说这是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能缓解身体一天的疲劳,给生活带来欢愉。


有句话说得好:

“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


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


简简单单,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只有告别无效社交,卸下人脉包袱。


轻装简行,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大。


点亮【在看】,愿我们都能无惧无畏,专注自身。


余生,做最真实,最勇敢,最坦然的自己。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