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岁末,我们和四家日历团队聊了聊科学、情爱、诗意栖居和陪伴

百家 作者:刺猬公社 2017-12-04 01:44:12

导读

我期望的是形式上的收获,这是一个多么珍贵的结构。

刺猬公社 | 田不然


2017年的余额不多了。


冬日里寒气肆虐,温暖的室内便尤为动人,午后阳光打进来,整个身体生出懒洋洋的感觉。去年此时立下的一面面flag早已不复峥嵘血性之态。



于是便愈发地渴望着仪式感,希望有一个物件可以让我们或是稳健道别过去、提供一方自我沉溺的载体、或是在我们面对未来稍觉惶恐之时,打下一剂强心针。


比如一份日历。


大概从两三年前开始,日历被一群新潮的文化创意公司盯上。他们为其换上新衣,赋予知识、情感等多种意义,让日历摇身变成为一款时尚文化单品,也是不少年轻人“新年礼物”的首选。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从市面上众多热门的日历中选择了四款:果壳《物种日历》、楚尘文化《亲爱的日历》、我要WhatYouNeed《晚安日历》,豆瓣《电影日历》。分别和他们的制作团队聊了聊日历背后的故事,希望从科学、情爱、诗意栖居、陪伴等构成人存在的不同维度,描述情绪,给冬日带来一丝温度。

《物种日历》



除了《故宫日历》,市面上最早的文化日历就是果壳家的《物种日历》了。


今年的《物种日历》有6款颜色


契机是在2014年,当时果壳的一个合作伙伴找过来,商讨合作的相关事宜,因为对方的传播理念是“人和城市的和谐关系”,果壳又很早之前便认为日历是一个很好的科普方式,次年的《城市物种日历》便应运而生——跟人类一起分享城市的动物、植物,也是城市的一员。



“之前都没卖过嘛,我们有一个小淘宝店,在上面卖着玩些小周边,上了两千本日历,觉得还挺多,结果发了微博可能两个小时就断货了。”《物种日历》负责人赵明烨告诉刺猬公社,其实卖出去的这2000本当时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发货,最后又加急印了两万本。


从此《物种日历》火得一塌糊涂,被延续下去的是它原创的经典折叠设计,别出机杼的则是每年的主题:2016年是“食物”,2017年是“萌”,2018年的“文明”看起来会更浪漫些:日历内页上画着“陪伴人类文明成长的各种生物”,背后则刻着一行小字:“当岁月凝结成文明,当我遇见你。”


物种日历便签本


“因为时间——或者叫时光、岁月,它是连接着文明的,而后半句的意思可以是当作者遇见读者,也可以说是读者遇见了这些动物、还可以说是人类与生物相遇、读者与日历相逢,这其实有不同的解读。”赵明烨说。


去年《物种日历》的销量是20万册,现在物种日历的公号也积累到了80万粉丝——这已经超过了果壳网本身涵盖的范围,因为文创产品已经是果壳非常重要的一块业务,所以日历在果壳的定位是一个“专心做好的产品”。



这种定位的一种体现是应对市场的积极,以今年为例,设计上的亮点一是在保存蚂蚁线的基础上,用磁石装订日历,回应之前用户“撕的不整齐”的吐槽:


其二是以往的二维码位置升级为“柯基惊喜小动画”,把每个月的小卡片攒起来,快速翻动:


配合赠品动画笔记本《办公猫日常》,可以说猫奴狗奴都照顾到了。


此外团队还根据读者反馈,推出了英文版,满足国人送给国际友人的需要,《物种日历》英文版选择了中国红作为主色调,日期首页是大熊猫,也是很符合外国人的认知:


从第一年开始,“物种日历”每天都会发一条推送,对应当天日历上的一个物种,以期消费者能“每天都会跟它发生一个小小的关系。”果壳网总编徐来有一句话:“一切新闻都是科学新闻。”果壳自身的理科生气质让团队有着科普者的自觉,为了让日历内容被更多的人接受,他们做了很多“软化”处理:


内容上,自然博物类的知识在科学知识里面门槛相对较低,大部分人都会对一朵花、一只鸟发生兴趣。其次是“说人话”,团队科普的过程就是把晦涩的知识翻译给大众的过程,“不说什么科学就是婚姻,只希望能有趣一些,让知识离人更近”。



“这(《物种日历》)其中包含着推崇科学的价值体系,果壳本身做内容就很擅长,每天我们和粉丝的互动性也很好——我们知道读者想看什么或者看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 赵明烨说。


在她看来,文创产品一方面可以装饰和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是载体,是知识的媒介,承载着内容本身,她希望《物种日历》可以对读者的生活有意义,让大家少听一些谣言,同时又增添了趣味性,觉得“科学有意思”。


“还是那句话,我们希望它能和你每天都发生一个小小关系。”赵明烨笑着说,“所以我们会有在底下把日期小卡片给撕下来的设计,所以我们要让它立在桌上而不是挂在墙上,它本身就要给你带来美感。”



“所以它其实不是一个跟时代背道而驰的东西,恰恰相反,它的设计感符合现在的消费升级趋势,国家政策上也很扶持,现在文创市场的火热就证明了这一点: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大家会知道什么叫好东西,如果有越来越多人来做,就会形成一个很良性的一个循环。


  最后附一个《物种日历》每年都会在首页埋下的小小的梗:


有Get到吗?


《亲爱的日历》



很多年后,当楚尘策划了诸如20世纪诗歌译丛、法国诗歌译丛、新陆诗丛等在大陆诗歌圈子鼎鼎有名的图书时,他还是会记起年轻时那些关乎诗歌的夜晚。


     新陆诗丛·中国卷 


那时他与诗人南岛交好,南岛不修边幅,声音浑厚富有磁性,在一个安静深沉的夜,“南岛的脚步声铿锵有力地敲击着地板”,声音“仿佛要把窗外的黑暗击穿”。他朗诵了荷兰诗人阿伦茨的《他能......》:


他能

每天睡

二十四小时。


是的

他能

每天睡

二十四小时。


没有哪个看守

能叫醒他。


没有哪个护士

能叫醒他。


他能

每天睡

二十四小时。


他享有

死亡的特权


这是他第一次给楚尘读诗,念完后,楚尘整个人呆在那里,“连呼吸也不敢放出来”。南岛瞪着楚尘,恶狠狠地说:“今天我就是要让你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这是拨弄生命航道的一晚,如果楚尘不曾有这么一个朋友,很可能就喜欢上别的东西,目前市场上90%以上的诗歌读物也杳然无踪。


南岛,2008年1月9日因肺癌病逝,享年47岁


楚尘身材高而匀称,高鼻深目,喜动不喜静,身上罕有因为经历过中国八、九十年代启蒙精神落潮而产生的遗民式颓唐。


楚尘


他不认为当代诗歌在衰落,但也觉得用孤芳自赏的方法做诗歌行不通,在他看来,诗应该是跟人有关系的存在,只要稍微变化一下,找一个让人感觉到更温暖、更清晰、更容易的形式,很多人就会进入诗歌的审美空间。


诗人于坚2012年发博对楚尘评价


比如对于情爱的诠释。


2016年,楚尘文化开始准备进入日历市场,针对用户的痛点,团队选择从爱情的角度切入,推出《亲爱的日历》。“我有现成的资源,我们能找到好的诗人,选他们写得最好的爱情来配这个东西。"楚尘说。



《亲爱的日历》形式上每天讲一个人文大家的爱情轶事,页背附一首情诗,“中国的故事配中国诗,外国的配外国诗”。因为每一个故事必须要和日期对应,小小的日历编辑工作量极大。



“徐志摩与陆小曼,朱湘与刘霓君,萨特与波伏娃,这几对中的男方都是写信狂魔,陆小曼和波伏娃这样的文艺女青年也不差”,楚尘说,团队有12个编辑各自负责一个月的日历整理,每人手持一本以上几人的书信集可以至少保证每个月的五六条情事。


在这个基础上搜寻一下纪伯伦、卡夫卡、乔治桑等大作家的书信和日记,加上世界名人情书大全,民国文人们的逸事与书信集,就可以一点一点搭起框架来。此外what happened on this day网站也“雪中送碳”地做了贡献。



最困难的是3月26日的情事,怎么也找不到,有人去图书馆借阅了鲁迅全集,发现了这一天许广平写给鲁迅的信。两人在这一天的通信中一直口气严肃地讨论学问、时事失望时,忽然在信的末尾发现了许广平对鲁迅俏皮地自称“小鬼”,也算显露了女学生面对敬慕的先生时内心娇羞的一面。


“我觉得大家有一种做这个事情很开心的感觉,如果真正的是为了赚钱,那不会去做。”楚尘笑着说,“这个东西占楚尘文化的收入也不是很高,它更像一个玩票性质。”《亲爱的日历》前前后后用十几种样纸打样,名字也从最早的“情爱日历”一改再改。



“不仅仅是要把它送给亲爱的人,故事本身也是亲爱的故事,日历本身也会和人有一个感情联系。"在楚尘看来,纸质日历散发着强烈的形式感,他比较开心的是许多不读诗的人因为《亲爱的日历》开始对诗歌产生兴趣。


读者会因为《亲爱的日历》发生自己的故事


“大家总觉得诗歌离他们很远,但其实会发现这个于生活是很贴近很贴近的。”楚尘说,“我希望每个人都活得有质量,可以从平庸生活中逃脱出来,过一点离开地面的生活,人还是要有点想象力嘛对吧——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过得平庸,这就牵扯到你自己怎么去理解你的生活了。”

《豆瓣电影日历》



Q:豆瓣在推行豆瓣电影日历之初,是做了哪些研判?


豆瓣社区早已有许多用户在讨论日历这一创意,而日历市场还有细分的空间。豆瓣拥有庞大的都市青年群体,且有基于用户评分的完备电影数据库作为内容支持,因此我们对豆瓣日历的推行很有信心。


Q:为什么要把电影作为日历的主题?


豆瓣上有很多人因为热爱电影而聚集在一起,通过评分、影评等方式互相交流、挖掘和推荐了许多优秀的电影。我们希望将用户的这些付出回馈到用户之中,以日历的形式为大家推荐真正的好电影。片荒的时候,它会是你的电影指南书。我们希望有这本豆瓣电影日历的陪伴,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一些。


另外,导演安哲罗普洛斯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话:「电影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时间的流逝变得甜美」。这也给了我们对豆瓣电影日历概念的启发。


红寄相思,黄祈丰收,绿表希望


Q: 可以给我们读者讲述一下一本豆瓣日历的形成过程吗?


每一天都因发生过的事而有意义。和去年的日历一样,今年我们依然通过算法和人工搜索,收集整理影人生日、著名影片的上映日等日期,以影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主,建构豆瓣电影日历的主要框架。


框架确立后,我们以「豆瓣评分7.5以上」为标准,对于入选日历的影人,我们翻遍了他们的代表作;对于入选日历的影片,我们反复确认它们具体的上映日期;对于节日和其他事件,我们在诸多备选项中仔细挑选最“贴合气氛”的一部。



在确认下片单后,我们进入台词的筛选。我们在收录过程中尽量兼顾“应景”和“经典”,比如,2018年的1月1日,我们推荐的电影为《余生的第一天》,台词为“你总是喜欢把事情拖到第二天,你不能再这么拖了,因为有一天,你会有很多事情要做,你的余生都不够你用。”(这就是来自豆瓣日历对拖延症患者的灵魂一击!)



Q: 除了颜色,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豆瓣日历从形式到理念有哪些调整?


首先,豆瓣日历形式上今年最大的改变是变撕页设计为扣环+翻页设计。变「撕」为「翻」,既能揭开明天的惊喜,又能留下昨日的回忆。



除此之外,豆瓣日历今年所有入选影片均为豆瓣7.5分以上影片;台词比例大幅提升;为狗年原创绘制12幅有狗狗角色的剧照插画作为彩蛋;套装版配套附赠2018周计划日程本,都是今年豆瓣日历的新升级。


Q:怎么看待一些人留言,抱怨日历太贵?


每个人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商品的价值定义不同,我们可以理解。了解、需要日历内容价值与工艺价值的人,自然也会认可日历的定价。


Q :目前整个文化日历市场是什么样子的?整体上会形成哪些特征?


目前文化日历市场还在持续发展中,几个著名品牌的市场认知度已经形成,市场依然在进一步细分。



Q:在智能设备高度发达的今天,纸质日历代表着什么?


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些带有人文色彩的行为或物件作为一种纪念沉淀下来,帮助我们与历史建立某种联系。智能设备高度发达的同时,我们会本能地感觉到虚拟代码的虚无与纸本油墨的温度,并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还会对这种温度恋恋不舍。


在我们眼里,纸质日历是一种对文化传统的回归和一种对仪式感的追求,纸质日历的走红,某种意义上反映的是我们在飞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中对历史的眷恋。(当然也有人将它作为对「复古」这一爱好的追求或者逼格的体现,我们也非常理解.)


《晚安日历》



大家好,我是我要WhatYouNeed的文创产品负责人老汤姆。


《晚安日历》的形成其实是在3个“忽然之间”。


第1个“忽然之间”是本科在宿舍时,现在的主编Blake,买了个非常舒服的坐垫,我们轮流在上面坐的时候意识到有很多产品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哪怕这个产品真的可以改善大家的生活。我们的名字叫“What You Need”,意思就是你不知道你需要的东西,我们提供给你。所以和很多人想的不同,其实我们最早想做的就是产品而非媒体。



后来因为想要积累前期粉丝,我们就从写学校的事情做起,发现媒体也挺有意思的,现在做回产品也算是实现了当年的愿望吧。


第2个“忽然之间”大概是2016年9月份的时候,我们官方微博发了一句话:初秋,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的样子。”引起了很多读者的转发,当时我就在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为什么每次提到时间的消逝,大家都会有那么多情感的宣泄,我们能不能围绕时间的消逝,来做一件特别的产品。


最后决定要做日历时,实际上连名字都还没有想好,更不用说形式上。


第3个“忽然之间”是很普通的一晚,睡觉前我刷朋友圈,发现朋友圈里的这一天并不普通,我的一个表哥中了彩票,以前的一个邻居有了第二个宝宝,好朋友的单亲妈妈在这天告诉孩子们她找到了新男友,好兄弟阿炳在朋友圈秀恩爱说是他们在一起100天的纪念日,还有一个师兄的父亲在这天去世……



那一刻我就发现,我觉得很无聊,很普通的一天,别人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的世界里,这一天可能是永远都不能忘记的一天,对他们来说很有意义,值得纪念。


于是我就有了一个想法,应该把日历和这些重要的日子结合在一起。当时就想出一个主题“365个值得纪念的日子,365个故事,汇集成365页日历,也就是全新一年的日历”。


并且把它命名为晚安日历,每晚分享一个晚安故事。


2016年做的时候我们收到5188个故事,今年我们再做的时候收到了6572个故事,除了对于各种故事的类型我们有数量上的要求,其他标准很简单,读起来语言表述流畅,事情表达得清楚,而且带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就可以了。



我今年有在用《晚安日历》,当一天结束的时候,通过日历看到另一个陌生读者的故事,我会觉得很奇妙。毕竟这个世界上有另一个人,在某年的这一天,做过一件你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你会看到他的勇气或者坚持,我觉得这些故事会激励到我,让我第二天做出一些改变。


因为WYN本身有一个“我要说”的电台,主持人是田心,他是一个在我们平台很受欢迎、声音很好听的编辑,很多人希望他能给大家讲故事。所以今年我们增加了“扫码听故事”的功能,如果有一天大家累了,不想看日历上的字,就能听。



我们的主业其实还是广告收入,未来希望文创收入可以占据稳定地位。目前日历对我们来说的意义是增强粉丝的参与和黏性,我们会把整个日历的形成直播出来,希望大家觉得很好用,说我们做得很用心,在网络之外,给大家更具象化的感受。


虽然做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但是与其说我们是在做产品,更有点像是社交,不像以前的生产,会把自身和受众割裂开来。


现在人们中间重新流行这样的形式:手写、纸质阅读、老黄历,我想这就是人的特点,我们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效率,我们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希望慢慢地体验生活,希望有一种细细品味、享受生活的感觉。


这种慢的动作,人们还是很需要保持的。不然太快的话,就会懵懵懂懂地失掉了方向。


田不然

关注网络文学、电影领域  

微信号:lt3160091

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纸媒和数字出版、互联网资讯和社交平台、视频音频平台、影视文娱、内容创业和自媒体、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能等未来内容发展方向。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平台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