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是假的,90后空巢青年的“孤单寂寞冷”才是真的

百家 作者:腾讯科技 2018-01-25 14:25:09

点击上方“腾讯科技”,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 / 全媒派(ID:quanmeipai)

欢迎下载腾讯新闻客户端,关注科技页卡,查看更多科技热点新闻


这年头,一个月就能完成找老公、养儿子的人生计划。


一场“王子变青蛙”的把戏过后,朋友圈的“驭夫秘籍”变成了“晒娃大会”。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让这只沉默寡言、热爱旅行的青蛙成了朋友圈的新宠。李泽言的老婆升级当妈,人手一只蛙,兢兢业业地割草养家。


《旅行青蛙》缘何大火?蛙儿子说走就走,却成功激发了空巢老母亲汹涌的爱意和牵挂。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就从这只青蛙入手,为你揭秘空巢青年群体搅动的内容风云。


空巢青年一览

内心寂寞,有闲没钱


什么是“空巢青年”?


“独在异乡为异客”是最精准的概括,这群年轻人离开父母和家乡,独自一人在外打拼。租房、单身,快递只能寄到单位,最担心的是病倒在出租屋里无人发现。


根据淘宝发布的《2017年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数据,20-29岁的空巢青年总数超过了5000万,其中90后占到了60%以上。按人口基数换算,每6个90后中就有1人独自漂泊异地。



空巢青年最明显的属性是“宅”和“穷”他们步入职场时间不长,且因多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可支配的财产并不多。根据淘宝图鉴数据,8成空巢青年一年中淘宝消费不超过5000元。


而在好奇心研究所发起的“你是如何扮演城市空巢青年”调查中,受访者将“宅”的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工作日会计划一个完美的现充周末,然后到了周末一个人在家宅两天。”

“到周日下午了,觉得必须出去走走,去趟商场,哪里人多往哪扎,商场每层转一圈,空手回家。”


空巢青年元素表   图片来源:好奇心研究所;制图:林小妖


穷且宅,总是独自一人又渴望社交和陪伴。空巢青年们“孤单寂寞冷”的内心,要用什么来弥补?

孤独引发的陪伴需求

游戏、内容和社交


庞大的空巢群体,催生了“陪伴经济”的风口。从游戏到内容,再到社交领域,空巢青年的孤独成了商家最好的原材料。


放置和养成:无处安放的爱意


《旅行青蛙》的走红出乎意料,但从空巢青年的角度来看,又在情理之中。


这只蛙从不说话,也不听主人指挥,背起行囊说走就走,偶尔寄张明信片回家。玩家既不需要氪金,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全部任务就是空闲时候收割庭院里的三叶草,给蛙买好食物和用品。


听起来有些无聊,但贴近现实的生活场景、需要被照顾的宠物,都击中玩家们心里的柔软之处。空巢青年们将满腔的爱意都送给了这只青蛙,操劳它的起居,生怕蛙儿子累了、饿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在游戏中也培养出“母子情深”。



这只冷漠的小青蛙,不再只是虚拟宠物。它被玩家视作叛逆的孩子、未成年的自己,既消解空巢青年们在现实中接收的压力,又承载着他们无处安放的情感。


《“喵星人+”时代已来:云养猫之后,一场深刻的内容革命正在展开》一文中,我们曾介绍同公司的另一款游戏《猫咪后院》。这款游戏也属于放置类,玩家在自家后院放上猫粮和玩具,吸引猫咪来玩。没有人物、没有台词、没有剧情,吸引铲屎官的只有一群软萌猫团子。



饿了要加饭、无聊了要赶紧递上玩具,放置类游戏的玩家们操着养儿子的心,对待这一群青蛙和猫咪。不需要大把的时间,却凭借情感牵挂将玩家的心牢牢拴住。


而此前《恋与制作人》的走红,也验证了空巢青年的庞大情感需求。纸片人老公们凭借外表、情话和杰克苏人设,就能笼络大批少女心。疯狂氪金乙女游戏,不过是少女们宣泄情感的方式之一。


养猫、养蛙、养老公……玩家们在放置类游戏里放置爱意,在养成类游戏里养成牵挂。现实里的空巢和孤独,在游戏里得到片刻纾解。


内容产品发力


敏锐的内容生产者们迅速捕捉到了空巢青年们的情感空白,文字、视频、音频……多种媒体形态齐齐发力,承包了这批敏感脆弱、具备无限潜力的受众。


“新世相”公众号的定位就是“陪伴体”。创始人张伟在采访中曾提到,新世相的目的是“让更多人意识到自己的困惑、生活状态,是有人陪着他们的”。引起刷屏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就成为“佛系”青年最初的代言人。


在视频领域,空巢青年的孤独和表达欲望催生了另外一种视频形式:视频博客(Vlog)。Vlog特指那些互动性和记录性更强的短视频,拍摄者们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在视频网站上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



碎碎念式的自说自话,记录生活里每一个有趣瞬间,Vlog弥补了空巢青年的表达欲,也让他们在视频平台上得到更多关注。以B站up主“中国BOY-Hans”为例,他的视频内容大多是些日常小事,死神辣条、整蛊室友……这些视频为他吸引了150多万的粉丝。



音频产品向来以“情感”为主打牌,在空巢青年群体中也广受欢迎。夜听、十点读书……音频类节目提供情感抚慰、鸡汤治疗,配合深夜食用,更有治愈作用。


但与以往的“一对多”音频节目不同,有平台针对个体,推出“一对一”的陪聊服务。以“绵羊热线”为例,它号称是“国内首家睡前陪伴平台”,借助睡前场景,提供专业主播一对一的语音陪聊和心理咨询。



陪伴式社交:孤独里的生意经


不局限在内容生产,陪伴经济还催生了社交平台的发展。同时,空巢青年们的“宅”属性也为网络社交提供了更大可能。视频、音频、VR技术加持……为了激发空巢青年的社交机遇,社交产品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音频产品不止输出录播内容,也同时上线语音直播,试图打造聊天社区。在荔枝FM的语音聊天室中,用户可以与主播互动连麦,也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评论交流。以KOL主播为核心,以情感、八卦为话题,陪伴式的语音社交弥补空巢青年们的夜生活空白。



在国外,视频社交方兴未艾。Houseparty专注于社群视频社交,创造线上的生活场所,鼓励学校或办公室的团队在空闲时间视频联系。基于现实关系的团队成员之间发起视频邀约,降低了单独打电话引发的社交焦虑,也为独居的人提供了更多社交机会。


也有产品专注于陌生人视频社交。去年12月,Holla收购了Monkey,这两者都是主打年轻人之间的陌生人视频社交APP。平台通过标签为用户匹配聊天对象,双方可以通过视频邀约聊天。这种陌生视频社交在北美年轻人中大受欢迎,据36氪去年9月的数据,Holla上线一年就累积了千万级别的用户,82%是13岁-29岁的青年。


Monkey APP聊天界面


而借助VR技术,社交产品还能打破时空限制和次元界限,在二次元世界中结交好友。“陪伴星球”APP的定位就是二次元陪伴社交,用户通过VR眼镜,即可进入社区,构建自己的二次元身份,与陌生人一起玩游戏、唱歌、聊天追番。



内容产品百家争鸣,但现实的孤独能就此消解吗?商家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现象级产品,却无法解决大城市里空巢青年的心理危机。


个体危机

边缘化和“零余人”


社会原子化的个体危机


个体孤独、人际疏离、无序互动……现代社会呈现出“原子化”的典型特征,群体联结方式以经济影响力为核心,而非血缘和情感。未能与强势群体抱团的外围社会成员,越发碎片化、边缘化。


空巢青年们就是社会原子化的直接产物。脱离各种共同体,他们以独立的个体形式存在,人际关系疏离淡漠。尽管技术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空间,空巢青年群体看起来自由而开放,但相对于抱团的原子来说,他们是已经被孤立的群体。




“多余”感觉引发焦虑


社会学家鲍曼在《废弃的生命》一书中指出,“过剩”是现代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所造成的结果就包括“多余的人”。


现代社会的普遍法则中,每个人必须自己证明自身存在的交换价值不同于田园牧歌式的乡土社会,在钢铁丛林里,人们失去了相互联系的情感纽带。尚未获得足够资本的年轻人们如果不能迅速证明自身的价值,就会被打上“多余”的标签。随之而来的无归属感、社会焦虑被直接发泄在个体身上,造就了空巢青年的孤独晚期。


回到最初的这只青蛙身上,它又何尝不是空巢青年的写照?独自读书、写字,孤身一人走遍天下。养蛙人在它身上看到自己,也从养蛙活动中得到“这只蛙只能依靠我”的价值归属感。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说:“乡村的黎明令我喜欢,而城市的黎明好坏掺杂。一种更大的希望给我带来微微的苦涩,乡村的黎明是存在,而城市的黎明是希望。


存在与希望之间,总要追逐更高的理想和期待。但值得欣慰的是,即使旅途孤身一人,也还有人为你收割庭院里的三叶草,也还有明信片可以寄给远方。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