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实现机器人自动 对接战场开展科技创新

热点 作者:有料 2017-10-15 02:57:02
科研攻关忙强军脚步急—感受军队科研工作者喜迎十九大的饱满热情 火箭军研究院研究人员 对接战场开展科技创新 ■王秦 本报记者 王卫东 特约记者 蔡瑞金 日前,火箭军科研战线传来消息,随着一项关键技术的攻克,某型导弹实现发射方式的重大转变,该型导弹实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一重大突破,出自火箭军研究院创新团队之手。该院领导欣喜地告诉记者,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全院科研人员豪情满怀,决心以一流干劲、一流成果迎接盛会召开。 创新为本,实战为先。近年来,该院坚持科研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构建包含学科专业群、学科专业、重点建设方向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以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9个火箭军重点实验室、5个院级专用实验室为主体,以科研实验数据中心和科研实验网为支撑的科研实验体系,用一流的学科专业建设带动核心科研能力跃升。 该研究院被誉为火箭军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对接战场开展科技创新是他们的最大特点。 在科研现场,负责人张江勇指着一项项科研成果告诉记者,随着阵地环境自动输送系统研发成功,导弹输送、转载、加注等技术准备工作有了很大改变,技术准备时间缩短近一半;攻克的野战环境自动转载系统关键技术,使用机器人自动转载,时间比原来缩短三分之二,号手人数减半,操作实现全自动化。 唯有砥砺,才能奋进。在采访中,记者不时感受到围绕打仗进行科研的浓厚氛围。该院某研究所所长李贤玉,正在带领团队紧张投入到某新型指挥信息系统研制中。她告诉记者,该系统先后经过多次调整完善论证方案,协调10余家军地协作单位联合攻关,下一步将对实现自动化指挥发挥关键作用。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人员 聚焦实战推进成果转化 ■本报特约记者 庄颖娜 记者 邵龙飞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大楼,见到的是一片紧张忙碌的场景。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科研人员以忘我的工作态度,在各自的科研岗位上辛勤工作。 临床实验一刻不停。动物实验室的操作台前,硕士研究生袁晓峰正在导师王永安研究员指导下,将一个微型生理信号遥测装置植入实验鼠体内。王永安介绍,这个无线装置能够在不影响实验鼠正常活动的情况下,远程、实时监测实验鼠的各项生理指标,帮助科研人员精准进行药效评价。 “近几年,在国家、军队相关课题的支持下,我们的实验条件越来越好,采用的科研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大大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水平。相信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必将为科技强军注入新的活力!”研究院领导说。 特种药品研发进度快马加鞭。实验室内,博士杨军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正在研发新型皮肤清洁剂……实验数据显示,与国外同类药物比较,该清洁剂不仅适应性广泛,而且药效更高、安全性更好,相关成果已经成功申请国家专利。” “作为从事防化药物研发的军队科研工作者,我们一定立足本职岗位,把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时代洪流,努力为科技兴军作出新的贡献!”团队带头人王永安自信地说。 海军工程大学科研团队 当好科技强军“排头兵” ■本报特约记者 熊峰 10月11日,得知党的十九大代表、马伟明科研团队核心成员鲁军勇即将赴京参加盛会,记者赶往海军工程大学某试验场探访。只见厂房里灯火通明,鲁军勇和项目组成员沉浸在紧张的试验中,心无旁骛开展研究。 “这里就是我们的科研战场,要瞄准世界军事前沿,当好科技强军的‘排头兵’!”鲁军勇告诉记者,近期他们一直忙于某重大项目试验,国庆假期都没有休息。 2004年,26岁的鲁军勇硕士研究生毕业,毛遂自荐进入海军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也是在那一年,某项国防科技重大关键项目正式启动,在马伟明院士带领下,鲁军勇作为分系统负责人,瞄准某核心部件开展研制。面对这道世界顶尖难题,他另辟蹊径拿出一套全新方案。几年后,这一科技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一次,马伟明院士对鲁军勇委以重任,让他担任总师,领衔一项关键性技术的攻关。前期数十次试验结果都完好,然而在执行一项重大演示任务时,却因试验场内一个开关柜起火,出现了失利…… 从哪儿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鲁军勇将项目组分为技术组和恢复组,分析原因,排查故障,每天仅休息两三个小时,最终成功排除故障。一周后,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一举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当晚10时,某型装备正在进行调试,处处是紧张忙碌的攻关场景。鲁军勇告诉记者,目前,项目组科研人员全部奋战在试验一线,个个士气高昂,誓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战斗力,为党的十九大献礼!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