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程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 纠错

-
学校总评
  • 官网地址:http://www.nit.edu.cn/
  • 学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开发区天祥大道289号
  • 联系电话:0791-3904444    
  • 电子邮箱:-
  • 学校标识码:4136011319
  • 主管部门:江西省
  • 办学层次:本科
学校简介

建设中的高水平水利特色大学

中央与地方共建公办本科高校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高校

江西省一流学科专业建设高校

定向培养直招士官高校

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

 

办学性质:中央与地方共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理学、农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发展历程: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江西水利电力学院(本科),历经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水利电力部直属)、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水利部直属)等阶段,2004年更名为南昌工程学院,2008年实现江西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2011年先后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高校,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被总参谋部、教育部批准为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成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条件:拥有瑶湖和彭家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46.9亩,校舍建筑面积65万余平方米,校外建有1000亩的科教基地。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8万册,电子图书约4万册,各种中外文数字资源库11个。学校环境优美,学习生活条件良好,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教室、图书馆均配备空调,学生宿舍为四人间,有独立卫生间、空调和热水器。

办学规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

办学特色:坚持“内涵发展,质量强校”的特色办学理念,科学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管理体制,推行分层分类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深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高水平水利特色大学建设。

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41.43%;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88.42%。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二级教授8人,全国水利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1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人才工程”人选、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省级人才117人。聘请1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学校名誉教授,柔性引进杰出人才8人。

科学研究: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34个,其中国家级平台5个、省级平台13个;国家级学会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江西省电子学会挂靠南昌工程学院。拥有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各1个。近五年来先后获国家级项目105项、省部级项目930项,累计科研经费3.9亿元;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20项;发表学术论文3050篇,其中SCI/EI期刊检索论文473篇;获省政府科技奖12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7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1项,其中,获得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先后承办首届国际水土保持青年论坛、第三届全球森林生态经济论坛、中国水利学会2018学术年会和2018水利人才与教育论坛、第五届中国珍贵树种学术研讨会暨江西省林学会珍贵树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校大力开展科技帮扶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水环境生态监测、河道污水治理、智能光纤技术、樟树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社会服务经费7000余万元;

学科专业:拥有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学科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开设5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江西省“卓越计划”专业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国际合作教育专业2个、一本批次招生专业7个。

素质教育:近五年,学生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奖励500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众创空间”两大国家级平台。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南昌工程学院位列全国本科高校第249位。

学生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居江西省高校前列,连续十五年荣获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和先进集体。根据人工智能公司IPN.com发布的《2017年PIN.Com中国大学毕业五年后月薪排行榜》,南昌工程学院位居江西省前十。

展望未来:展望“十四五”,学校正着力深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朝着“更名升大”的目标奋勇前进,努力推进高水平水利特色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