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90后的兴趣已经死光了

百家 作者:36氪 2018-04-12 15:01:00



【Kr Lab x 我最在行】联合策划



你有多久没有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了?抑或是,你已经回答不上这个问题了——你现在觉得自己还有真正的兴趣吗?


坐在我工位旁的小伟跟我说,自从来到我们公司,他已经两个月没去上剑术课了,而在此之前,他几乎每周必去一次。他96年出生,今年刚刚22岁。


互联网人的忙碌,已经超乎了你的想象。一份数据报告显示,互联网工作者中天天加班的比例占到20%以上,而每个月加班十几天的比例更是达到了30%以上。周中下班回家倒头就睡,周末懒得出门一宅一天,正在成为多数互联网人的写照。


诺,看看下面几位的经历,不信你没有共鸣。



说起兴趣,我的第一个反应是「羡慕」,很多人都拥有各自的兴趣,而我没有。


上次和朋友去一个私人酒吧,朋友虽然对酒也没什么了解,但追着调酒师问了一晚上,从酒的产地、味道、调配乃至象征意义问了个遍。我抿着手中的精酿,昏昏沉沉地,只记得朋友那「好奇宝宝」的模样。


回家整理杂物,桌子上堆的,除了电脑鼠标笔记本,就是一本本工具书,和一张张待报销的加班打车发票。


加班没什么,其实也是有舍有得,但还是希望做一个对很多事情好奇的人,但很遗憾,我做不到。



孩子今年四岁半,就给他报了两个兴趣班了。我以前挺喜欢画画的,大学学的也是这个专业,不过由于并不十分擅长,慢慢地就放弃了、改行了。所以我觉得对一个兴趣,一定要坚持,并受到良好的环境影响和教育。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公司的年会上,一个平时其貌不扬的同事拉了首小提琴曲。其实也没有多高的水平,那当时就觉得他身上的那种气质,非常不一样。


我还想给我的小孩报乐器、英语等等等等,我知道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但我还是觉得,有一直坚持的兴趣,你整个人都不一样。


我没啥兴趣爱好,不希望他长大也没有。



我上大学时不是现在这样,那时候会参加乐团弹我最喜欢的钢琴,会平时尝试烹饪小甜点,会很认真地写大段大段的影评……可现在,我好像对除了工作的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


我其实在工作中能接触到很多新事物,像很多新的消费品、手工艺品,我当时都对他们有点兴趣,但过了几天,便只当他们是工作的一小部分而不去细细研究了。我也不知道怎么了,对于工作有关的事情都很积极,但写小说、写影评、弹钢琴这些曾经很喜欢很喜欢的事情,却再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做了。


可能是更「功利」了吧。甚至,连独处和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似乎生活的所有事情都围着工作转。我最近对工作很焦虑,而越焦虑,我就越不愿意去做其他和工作无关的事情,生怕「被落下」。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吧,不可悲,但有点无奈。


有无兴趣,不分对错,但我们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某些事情保持好奇心,36氪联合「我最在行」,采访了几位将兴趣「玩出花样」的年轻人,并试图探寻他们能坚持兴趣的原因。有的人,兴趣成为了他的主要收入;有的人,则以兴趣作为一种「社交货币」;有的人,将兴趣作为了一辈子的追求。


我们也在结尾列出了一些寻找兴趣、保持兴趣的方法,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任何时候开始拥有自己的兴趣,都不晚。


我从小就很喜欢音乐,初中的时候组过乐队演出过,那是第一次接触鼓。后面学校的音乐老师教了我一些简单的,大学在寝室买了套鼓,开始自己摸索,不过有点扰民,后面也就停了。


但这事我没放弃过,我一直有个想法,找个真正现役乐队的鼓手学习。在上一份工作中我认识了现在的师傅———支重金属摇滚乐队的鼓手,去年8月27号,我正式开始跟他学习。

 

一节课是300块45分钟,从去年到现在大概花了有1万多;在家里买了套鼓5000多;各类教材,打拍器花了2000多。最近还想给鼓配一个马歇尔的耳机,大概是1000多。这对于我,近乎奢侈。

 

但其实花钱是次要的,更多是时间的付出。

 

我住望京,老师家在亦庄,差不多相距20多公里,为了一节40分钟的课,我路上就要两个小时。从去年到现在,每个周末都是这么度过的,现在可支配的时间我有一半用来练鼓。

 

还记得第一次上课,拿起许久没碰的鼓棒,有点紧张。坐下来深呼吸一下,打了一首《yellow》,那种放松而又专注的状态,许久没有了。


师傅觉得我能练出来,建议我从事这行,但我应该不会把打鼓当成工作。我很享受在工作之余感受这种专注的感觉。去年我跟两个朋友夸下海口:


明年这个时候,我一定给你们一张我演出的票。



我5岁开始学书法,拜过师考过级,这些年虽然不是职业,但书法是从来没有停下过的事。每天下班回家,即便再晚,也会坚持拿出半小时来练字。


最近在忙的,是「书法文身」,我会将字「拓」在皮肤上,并跟随客户的性格和身体情况创作,发挥我书法的优势,完成整个作品。当传统文化遇到后现代文化,你不得不感叹是种奇妙的融合。


我的第一单,是为一个朋友创作的,他那时刚失去了母亲,我随性创作了「华华奇燃,燕去无归」八个字给他(燕是他母亲的名字);还有一单是一对夫妇,各自文了「云我无心」和「云心无我」,男生是学艺术的,性格特执着,我就写的大张大和,女孩子比较可爱,字就写得比较收敛,这幅作品我也很喜欢。




目前在重庆,我的收费标准是2500元/8个字,并不算贵,不过每个月接几单也轻松超过工资了。我还喜欢摄影,这几年也通过给国外网站提供照片赚了些钱。朋友常说我“是个商人”,大概是我零零碎碎赚钱的渠道比较多吧,但我清楚,赚钱这个事,在我心里排的太靠后了。


我脑中一直有一个场景,是大师兄回来给师傅敬茶那一幕。那一跪一敬,真的被那种文化的传承深深感染了。所以这几年收了徒弟,也想将工作室开遍全国,甚至包含教学脸谱、京剧等传统文化,所以我不排斥商业,商业化其实可以将传统文化更好地做下去。


我需要商业,但我信仰文化。



我很早就有追星史了,时间最长的这个从他出道就开始follow,现在已经有7年了。


这些年,我做过「粉头」、弄过有40多万粉丝的应援官博、靠卖明星图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运营了有15w粉的微博个人号……在圈中算小有名气了。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是脑残粉,我不为爱豆倾家荡产,也不会为他们要死要活,我只是喜欢他们,所以喜欢做和它们有关的很多事情。


因为追星,我能考到北京的学校;因为追星,我在专业的基础上开拓了非常多的技能;因为追星,我进入了这行。工作后,思想从追星向职业转变,少了很多饭圈的戾气,多了些职场的专业,我们这些追星的,其实和平常人一样,都是在职场打拼。


我很热爱我的工作,并期待在工作上和我的爱豆相遇。



打农药我用貂蝉,最高打到过北京前十。


和其他人很不一样的一点是,我经常和陌生人打,一起玩的多了,就会加微信甚至见面。我们有很多小群就是因为打农药组建的,群里的活跃度,比大学同学群还要高几倍。


其实一直觉得这些朋友并不是所谓的「真朋友」,因为太多场景就是「商业互吹」,但有一次还是被这帮朋友感动了一番。当时试着做游戏直播,开始房间都没什么人,我一点兴致都没有,后来小伙伴们都默默地来刷礼物,甚至拉来了各自的朋友,给了我特别足的成就感。那次之后我就有点“膨胀”了,有全职做主播的想法,还是他们,告诉我这个行业的内幕,劝我慎重考虑。


我一个小实习生,在大北京活得挺艰难的,但因为一款游戏能认识这么多“狐朋狗友”,挺幸运的,真的。



从小学开始,我就跟村里的师傅学武术;上大学也加入了学校的武术社团;后来参加过全国的比赛,因为受伤最后的成绩并不是很好,这算是我这辈子的一个小遗憾吧。16年建了自己的武馆,一年多的时间现在有快50个学生了。


来我这里的孩子,其实多半不是因为喜欢武术,有胆小内向的、有吃饭少的、有挨欺负的,但都很可爱。有一个孩子,刚来的时候练站姿身体都发抖,他爸爸妈妈不管他,奶奶也对他很严厉,总说他笨。我就告诉他别怕,坚持来上课锻炼身体,肯定有进步。前几天教他扫腿的时候,他一学就会了,还很稳。真的,他挺聪明的。


我现在可以靠武馆赚点外快,但还是期望着能带更多的孩子参加比赛,算是弥补我当年的遗憾吧。不图赚钱,就是想让更多孩子因为这项运动受益,并且给他们自己带来成就感。


这甚至比我自己打赢比赛还开心。



我朋友圈80%的定位都是在剧场。


第一次看话剧是大三,我和同学去凤凰,沈从文的故乡,当地一家奶茶店的老板推荐我们去看《边城》的舞台剧,我特别震撼,看的时候不知道哭了好几次。那晚从剧场出来,坐在桥上,看着夜色下的凤凰,觉得这座城市是有灵魂的。

 

帮你找回那些最纯粹的东西,这也是我觉得话剧最美好的地方。

 

我每月可支配收入的50%,都用来看了话剧。今年元旦的时候整理了17年所有的话剧票,发现不知不觉已经攒了厚厚一沓。在剧场里,因为演员在你眼前表演,他的呼吸他的情绪你都能更清楚的感受到。坐在下面看着演员们忘我的表演,让你感觉到孩子身上才会有的纯粹。




不加班的时候每周四晚上都会去上戏剧体验课,里面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最小的有还在上小学的孩子,年纪最大有60多岁的老奶奶。一大群人在排练厅里围坐一圈,卸下平时的面具,忘掉生活上的不愉快,全身心的享受表演这件事。每次很丧的时候去上课,心情都会好很多。

 

虽然现在做的是新媒体,但将来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能去一个戏剧工作室做个宣发或者编剧。希望将来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能有还不错的收入。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梦。




我本来就喜欢旅游,后来做了去哪网的酒店BD,经常跟各种酒店客栈打交道。大概做了一年,发现深圳的青旅市场比较空白,做了市场调研,也认识了一些朋友,就辞职正式成为一家客栈老板。

 

2013年在深圳开了第一家青旅,当时在深圳露天live还不是很普及,我们那会办了两三场露天音乐会,认识了一大票音乐人,我自己也爱上了音乐和现场;因为开青旅,也认识了很多懂酒和懂咖啡的朋友,慢慢地,自己对调酒和做咖啡也产生了兴趣,每次深圳有咖啡或者调酒的活动,我都会和朋友结伴一起过去。


最近又迷上了插画。当时我们去泰国清迈开了一家客栈,布置客栈的时候,就觉得应该有点自己的东西,就开始自学插画,客栈墙壁上所有的插画都是我画的。现在我已经是一名业余插画师了,会接一些活。更重要的是,我准备存钱,好好去研究插画这门艺术。


用之前的兴趣解锁新的技能,往复循环,我喜欢这种感觉。

我们也向这几位「兴趣达人」讨教了几个养成兴趣的Tips:


接触更多好玩的事情:

1.更多和业余生活丰富的朋友聊天;

2.关注一些以兴趣为展示内容的网红;

3.下载一些活动组局类型的App;

4.加入到一些兴趣社群;

5.去「在行」约见行家倾听兴趣分享。


如何坚持:

1.多发朋友圈,展示自己成果,给自己成就感;

2.多方面发展,对越来越多的事情产生好奇心;

3.去亲自体验,远离自己的舒适区,习惯它。



将兴趣做到极致,用兴趣赢得更多,也是「我最在行」所提倡的。在这款知识竞赛小程序中,你不仅可以靠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击败网友,也可以不断挑战自己,丰富自己的兴趣边界,甚至赢取现金奖励。




最近,「我最在行」上线了新版本,将个人擅长的领域进行了详细分类,并为每个人定制了「技能图谱」,你每在上面进行一轮知识竞赛,你的「技能图谱」也将更加丰富完善。最终,你将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更新鲜、更多元的认知。


而在36氪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则有一次更好的发挥机会:


「我最在行」上正在进行「互联网专场」,36氪的读者现在可以前往小程序内一展拳脚了,点击下方小程序,让有丰富兴趣的你,变成那个领域,「最在行」的人。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