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简史≈中国移动互联网简史

百家 作者:互联网观察 2018-05-24 10:43:01

2011年1月21日,中国移动互联网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微信上线了1.0测试版,界面与功能和iPhone 短信界面颇为相似,“网络短信”基本属性树立。这个时间点距离传奇手机iPhone 4S发售还有近9个月时间,彩信和短信套餐包仍是必不可少的通信产品。

如今7年又4个月时光过去,一款“网络短信”产品已然成为超级巨舰,生活工作我们离不开它,阅读支付和打通场景边界的小程序正在酝酿更多可能,长盛不衰亦有克制之名,微信走过的历史见证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如今它正成为大洋彼岸的借鉴样本。

今天关于微信新版本更新加入悬浮球(小浮窗)功能,解决公众号阅读回消息痛点的消息受到巨大关注。但是微创新背后,微信在7年又4个月历史中都走过哪几个阶段,我们能发现什么?有什么启发?

 

SoMoLo践行样本,开启LBS社交大潮

革命性的iPhone 手机发布后,成人们像小孩子一样探寻着手机的可能,新的传感器如水平仪、GPS、电子罗盘为手机交互增添了新的可能,人们对屏幕上打火机火苗可以顺着手势高低而产生反馈而感到惊奇。

不过这些都离不开3G网络作为基础,因为3G网络出现,相对塞班时代体积庞大的应用包具有了传播基础。而同样因为3G网络便捷的沟通途径,“网络短信”才有机遇成长为社交软件,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才有了如日中天的基础。

在2011年8月陌生人社交软件陌陌上线前,微信已经更新了3个测试版和两个正式版,测试版支持了对话搜索、好友备注、网址打开、多人会话、黑名单、表情发送、通过工作邮箱查找邀请朋友等功能,在此年6月最后一个测试版中,底部4个功能区基本确定。

而在正式版2.0中,带有对讲机效果音的语音对话被加入,与自家产品互相导流的设想逐步扩大,可以在微信收到QQ邮件提醒、发布微博前可以用发图助手上滤镜、微信号分享至空间微博网站、允许通过通讯录和QQ号添加好友、查看QQ还有谁在用微信等功能的加入,大大增加了用户量成长。

微信的发布,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手机应用的认知,“SoMoLo”(社会性、本地性、移动性)践行有效成为样本,因为当时高昂的短信息费用和社会领域沟通应用的缺乏,它在当时已经有了国民应用的趋势。

在完全基于位置信息的社交软件陌陌上线后,微信也在同一时间看到了机遇,几乎就在同时加入了附近的人功能、手机号注册功能和分享视频功能(对话内),这一举延展了微信本体“网络短信”属性的边界,打开了两大应用角逐陌生人社交市场的篇章。

那时候,对于很多人来说,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打开附近的人,看看有没有中意的异性,是使用微信的必要组成,语音聊天是其产品独具一格具有用户粘性的一大关键,它在那个时代极大增加了人们的沟通带宽,与陌生人聊天时,能验证对方声音立体感知对方,是其他软件所提供不了的体验。

不过,这一突破性功能并非是微信原创。直到如今还被著名科技评论人李如一拿来说事的它,其实是香港一个小创业团队的成果,对讲机效果的语音IM软件名叫Talkbox,2011年1月份上线,仅仅3天的时间,在App Store的下载量就涨到了100万。

抄袭或者不是,我们并非专业法律人士,这段历史争议到现在已然成为大公司产品之间同质化议题的佐料,人们已然不再关注最初功能始于何方了。

 

引入图像社交,微信社交体系围城建立

2011年8月到2012年4月间的微信,显得比较无聊,基本上都在完善过去的基础功能,唯二的新功能点是陌生人社交的痒点创新“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 

例如加入英文与繁体界面、完善过去隐藏较深的语音记事本功能、免打扰设置完善、自定义表情、开始采用二维码名片机制,则让我们看到了构建微信生活的野心、克制不打扰用户的设计理念。

这些铺垫,到4月9号4.0版本发布,显示出厚积薄发之势。去外部导流功能采用自家二维码为标准、不断强化管理和便捷小功能,让微信朝着入驻用户生活的维度进发,而4.0版本的发布完全打开了这条路。

4.0发布了朋友圈功能,开放了接口,让用户可以分享音乐、新闻、美食、摄影等消息内容。在美国社交巨头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的那一刻,朋友圈功能也同时上线,这预示着LBS社交发展走入了新的阶段,图片媒介被高带宽网络把潜力挖掘了出来,手机正在成为相机和分享媒介成为社交新阵地。

Instagram团队发展历程其实就是LBS发展历史,是由功能性走向社交属性的一大案例,最初名叫Burbn的签到软件是规划行程和分享游玩经历的应用,但是创始人发现人们并不喜欢签到,而是乐于用此分享照片,转型之后改名Instagram大获成功。这个签到功能直到2016年才决定砍掉。

仔细一想,观察君对附近的人失去兴趣,差不多也就在2016年期间,而朋友圈功能则在历次关停戒除行动中得以“复生”。这不得不说微信功能层级设计合理,朋友圈的优先级一开始就比附近的人这类功能要高。

而微信利用痒点创新则永远局限在打发无聊时间之上,工具属性是其核心定位,直到2013年5.0版本发布之前,微信的改进都围绕在加深自身体系粘性这一核心上。视频通话、与PC联动、解绑QQ号、扫一扫功能上线,这些功能对微信来说并无质的进步,反而是在加深用户认知微信上起到了作用,增加了用户停留时间,也为微信未来发展定下了基调。

 

场景型创新,开创社交巨舰时代被模仿

场景是社交软件的基础架构,从今日的角度看它是小程序诞生的渊源,是过去O2O功能建设的基础。其实眼界放更长远,这也是微信社交软件本体成功的原因,人们所说的克制其实到了5.0阶段,已经很难解释其高速成长特征了。

2013年8月5号,微信5.0发布,该版本上线了微信支付功能、订阅号产品开始成形,这两大产品奠定了微信在移动支付和内容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而这个时候也是场景型创新开始展现潜力的时刻。

2012年8月随朋友圈功能上线的公众号功能是企业服务和新媒体阵营渗透产品的开端,到5.0发布前由于滥用机制产生了频繁推送和垃圾推送现象,因为是以对话列表形式夹在聊天信息当中,所以微信对其进行改进,分为了服务号和订阅号两个类型,服务号因为便利属性仍保留对话框优先级,而订阅号被折叠进同一功能窗口内。

这一发展历程显示出微信精深培养用户需求的特性,从最开始发展阶段引入,给予高优先级为建立用户习惯做出让步,之后达到一定规模后,开始将其拉回原有的地位。订阅号与我们如今熟知的算法时间线比起来,就像过去RSS产品一样,是用户自定的线上“报刊栏”,订阅号这一名称更像是还原其本质。

它地位的变化是基于现实场景的习惯,以至于用户接受度高。就像群组功能至今都没有解散功能一样,它是源于产品经理对真实人际关系的体会,没人退和没人说话是其消亡的象征、假如不是,平等人际交往中缔结的关系就不会解体。

而在支付产品上,从购买表情包小额交易入手、到O2O服务覆盖成形,基于场景拉拢用户入赘的核心理念仍未改变。所谓的保持克制,其实是基于场景做产品的一个核心点而已,微信转账、微信红包(微信6.0以后的功能)和打车买票业务,既有有边界内功能强化,又有边界外覆盖。

这相比于美国的拷贝者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中国用户的习惯、场景和美国“什么就该是什么”的工具化开发思维是不同的。

而这种独特性,也让对岸的借鉴者摸不着头脑,强了很多类似功能的同时,也面临着用户不买账的风险,只好都纷纷靠拢AI、试图用新的突破口找到归纳个各类服务、成为入口的机遇。

从5.0以后开始,微信在视频内容大潮和算法内容大潮中,坚守着订阅号阵地,支付体系也因为小程序的到来看到了新的出口。而伴随着微信成为超级巨舰,中国式移动互联网创新也开始有了一席之地,向着海外市场进发。

在2017年纽约时报的一个视频中,对微信颇有微词,称这个应用垄断了用户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然超级App已然是信息孤岛和国民应用,但是微信所展现出的并不是流量式创新(什么都做,为做而做),而是体系式创新,没有吃相难看问题和重大危机的它,谈不上多么光鲜,但的却值得学习。

*鸣谢:@无火的余灰 发布的文章《微信版本更新日志分析》对本文梳理微信版本历史及题图素材起到了帮助性作用,维基百科词条亦有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整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