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风华正茂:你年少时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和Ta相逢

百家 作者:澎湃新闻 2018-06-19 10:27:41

那年你撕碎漫画书,埋首硫酸铜溶液的电解过程;

 

那年你藏起新买的足球,潜心球面体的劣弧长度;

 

《十六岁的花季》中,当吉雪萍扮演的白雪踌躇满志地要报考复旦大学,同样的梦想,便也在你心里生了根。

                                             

 

从此以后,你熬过的夜,流过的汗,都是为了千万少年做过的同一个梦。错过的球赛,屏蔽掉的偶像剧,皆因梦想指引。

 

光阴似水,时隔多年。

 

你是否还会想起当年的梦想?

 

想起那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着的你?

 

那个合上笔盖,如战士收刀入鞘般勇敢的你?

 

那个倾尽所有努力,只为考入复旦年少时的你?

 

   像享受青春一样享受辩论   

25年前一个春日午后,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姜丰在打开水的路上看到了“国际大专辩论会,招募辩士”的巨幅海报,海报上赫然写着“重温光荣与梦想”——1988年,由王沪宁任教练,复旦大学辩论队在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上折桂。五年后,国家教委决定由这一王者之师再度出征,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

 

法律系的季翔和严嘉也受到了巨幅海报的召唤,这对复旦法律系辩论队的队友在选拔赛上相遇,他们听说,有一个国际政治系三年级学生演讲相当出色。


1993年新加坡亚洲大专辩论赛决赛 复旦大学VS台湾大学, 

复旦参赛队辩手左起:姜丰、季翔、严嘉、蒋昌健  


那个学生叫做蒋昌建。狮城决战,在与宿敌台湾大学就“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中,他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掷地有声,让顾城的这首诗再度风靡。

 

那个仲夏,四个意气风发的队员在狮城大放异彩,在姜丰自新加坡副总理手中接过奖杯时,思辨之风席卷中国高校,收藏入一代大中学生的集体记忆。

 

时任法律系系主任的王沪宁担任辩论队顾问,这位只要授职称、必成为“复旦最年轻”的学者,在《狮城舌战》一书中写道:“参与辩论赛,告诉我一个最生动的事实,那就是在复旦的校园里,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有绝对优秀的学生,不比世界著名学府的学生差。”

 

   真正的复旦在那里浮出   

四栋二层楼高的老房子围成半圈,圈子当中是复旦最好的一块草坪。每一个大学都应该有一个用来放飞心灵的地方,相辉堂就在这里。

 


张昭1980年考入复旦计算机系,读哲学硕士期间,正赶上1988年《红高粱》在相辉堂首映。张艺谋带着巩俐、姜文,顾长卫,四个人穿着军大衣在台上唱《九九歌》:喝了这碗酒,见到皇帝不磕头。那句歌词点燃了他青春的男儿热血,也正是那段前缘,成为乐视影业CEO后,他与张艺谋签约,成为国际导演身后的老板。


里根总统访华于相辉堂座位表


张力奋1980年考入复旦新闻系,入校第四年,正逢中美外交史的大事——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并于4月30日到复旦大学访问演讲。鉴于里根1981年曾有被刺杀经历,美国当局要求,所有听讲者名字一一落实到相辉堂每个座位上,于是便有了一份《接待人员座位安排表》。这份名单被张力奋保留至今,油墨透过手写蜡纸印在纸上,690个座位对应着复旦80级到83级的690位师生,许多名字,如今已是如雷贯耳。

 

郭景新1985年考入复旦生物系,第一次看好莱坞电影、第一次看国际顶级的芭蕾舞表演,都是在相辉堂。1986年,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仪式也是在相辉堂举行,当时谢希德校长和苏步青老校长都在,“苏老耳朵背,他误以为谢校长提到了自己,就拿起话筒开始发言,声如洪钟。”至今,他仍记得全场会意的大笑声。


今年修缮完成的相辉堂南堂全景


1947年建造中的相辉堂


2018年,70岁的相辉堂经修缮迎复旦大学112周年校庆


从1947年在男生宿舍楼的废墟上落成,到1984年为纪念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先生,由登辉堂易名相辉堂,每一个复旦人都有一份关于相辉堂的独家记忆。

 

比尔·盖茨、李政道、拉宾,一个个传奇人物来到这栋白墙黑瓦的老房子,让相辉堂的夜空群星闪耀。真正的复旦在那里浮出,熠熠生辉,光华夺目。

 

   一座校园的“国家精神”   

1905年的中国,发生了两件写入历史的大事:一件是废除科举,自隋朝起一千多年的选拔考试被骤然叫停;一件是复旦建校,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登上历史舞台。

 

“俾吾国有志之士,得以研究泰西高尚学术,由浅入深,行远自迩。”

 

草创之初,复旦便将学术精神写入《复旦公学章程》里。马相伯任校长,严复、张謇、熊希龄任校董,于右任为之拟以“复旦”之名,100多年前的一破一立,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闪亮的一群精英,为国育才的家国之梦。

 

是正作为舆论焦点被一再拷问的“国家精神”, 在一座学校百余年的历史上,被一代代传承、发扬;在苏步青的“苏锥面”之中闪耀,在马骅只身赴藏支教的路途中闪耀,在曹聚仁走下讲坛、换上军装,报道800壮士坚守上海的英勇中闪耀。

 

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微信文章,指出:“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这样的精神,具体到复旦人身上,是不远万里为国效力的义无反顾,与埋首做学问、昂首赴国难的奋不顾身。

 

195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谢希德在朋友帮助下穿越重重阻挠,绕道英国回到祖国怀抱。这位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在上世纪80年代开放之初,积极推动将复旦师生送到国外深造,也就是这位后来成为复旦大学校长的女科学家,将美国里根总统请到了复旦大学演讲台,成为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的一幕重头戏。


前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


克林顿总统访沪时与谢希德交谈


1985年,复旦80周年校庆,里根发来贺电,忆起相辉堂舞台中央的讲坛上,镶嵌着篆文和英文交织而成的粉红色的“复旦”图案。

 

那是于右任于《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撷取的校名,寓意自强不息,复兴中华。

 

   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1993年狮城舌战中荣膺最佳辩手的姜丰再次站在母校舞台。

 

这位央视学历最高的主持人,此番回校主持百年校庆的重头戏——“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东京大学校长小宫山宏、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等世界100多位高校校长到场,围绕“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表示,复旦正努力成为上海城市创新的源泉。第一,复旦是上海城市精英的摇篮;第二,复旦是上海知识创新的引擎;第三,复旦应当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源泉;第四,复旦应该成为连接上海与世界的桥梁。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


怀抱对城市的担当与热爱, 2005年,值百年校庆之际,复旦在江湾湿地新建了江湾校区。由一条小河蜿蜒相连,两汪湖水舒展在新校区的肌理中:东为日湖,西为月湖,水天相映,闪耀着“日月光华”的意境。



一座哥特式大楼巍巍耸峙在浩大的广场中央,复旦法学院蕴含新古典浪漫主义的优雅,又不失现代、庄严,是复旦迈向新一个百年的标志。



作为上海的青春名片,围绕着江湾校区,一座融合高科技园区经济、大学城、教育产业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城区已初具规模。以旧金山湾区的“湾区+产业+大学+科研”的发展条件和模式作为蓝本,定位“东方新硅谷、国际智慧城”,一个人均占地约120平米的“第三代国际社区”勃郁生长,王生洪校长“要为上海的科教兴市战略提供服务”的愿景已照进现实。

 

百年学府的博学广识之中,一个叫做“世纪江湾”的高端住区镶嵌在上海生态绿宝石之心,项目一街之隔是复旦唯一非全子弟9年制学校,据相关人士透露,规划将是复旦二附中。狮城舌战的二辩季翔曾说,读名牌大学的好处是和一群优秀的同龄人一起生活四年,在世纪江湾,复旦全教育周期的名校环伺之下,和优秀同龄人一起的时间被拉长到十多年甚至更久。

 

那些曾是“复一代”或矢志培养“复一代”的人们,沿着黄浦江奔腾入海的方向,汇聚在上海滩最具学养的土地,如同百多年来一个个从江湾开启传奇人生的人们一样,怀揣梦想,用心生活。

 

在智慧之土释放智慧,在青葱之中传唱青春。

 

然后,在某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清晨,走一段长长的林荫路,停在清水红砖的校门前。

 

一手指牌匾,一手牵着孩子,庄严地,吟出一句两千年前的《卿云歌》(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那是写入上海人生命的一个梦,世代传承。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