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说NASA探测器不小心烧毁火星生命证据的报道并不准确

几日前,一则关于NASA探测器可能在几十年前毁掉了火星生命证据的报道成为了科学头条。据称,上世纪70年代,NASA的维京号探测器在分析过程中不小心烧毁了土壤样本,进而破坏了火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证据。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对此,外媒cnet专门刊文谈了谈这一报道。
据这家媒体指出,实际上先前媒体报道的研究论文只是表示维京号之所以没有发现有机分子则是因为它们被意外地烧毁了,并没有指明是NASA无意中破坏了火星上的生命证据。
很明显,生命基本要素和生命本身的区别非常非常大,生命的基本要素广泛存在于宇宙中。如果它们正绕着彗星飞行,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彗星上就有生命呢?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研究的结论,cnet记者联系了研究的作者团队。来自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Chris McKay告诉记者,他自己也对夸张的标题和文章中相对准确的报道的不一致感到困惑。“打个比方,我们在陨石中看到有机物,但它们并不是生命的证据。不知道这样的错误表达是怎么传播出去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来自我们的论文。”
需要说明的是,化学中“有机”并不就意味着来自活的植物或动物,通常情况下有机分子指的是碳化合物。
尽管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生命都需要某些有机分子才能生存,但它们却不能反过来说。换言之,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有机分子,但不能说哪里有有机分子哪里就有生命。
研究论文第一作者Melissa Guzman通过邮件告诉cnet记者:“我认为有趣的是,标题提到了生命却没有提及维京号试图展开的生命探测。”获悉,维京号有一些实验是为了寻找生命证据展开的,而维京号首席研究员Gilbert Levin曾提出过其中一个实验确实发现了火星微生物存在的证据。这很容易让人们产生误解,认为维京号在火星寻找有机分子这项任务中失败了。
所以这项最新研究并不说NASA可能烧毁了火星生命的证据,而是它可能点燃了生命存在先决条件的证据从而否决了另外一项实验--而它可能发现了生命的迹象。

GBDC(全球大数据联盟)是大数据领域第三方中立性平台,以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宗旨,致力于打造大数据技术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搭建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 7904029
- 2 中方回应“日本呼吁不参加九三阅兵” 7808128
- 3 “身首离断”患者已转入普通病房 7711984
- 4 九三阅兵三次演练卡点大片 7618059
- 5 员工多次迟到早退被开除 法院判了 7520267
- 6 美将对印加征50%关税 莫迪强硬表态 7425213
- 7 73岁老人打死71岁妻子 一审被判无期 7333634
- 8 40岁港星转行做搬运工养4个儿子 7238190
- 9 美团退款没到账?全民开始“查账” 7137943
- 10 接机美国官员戴墨镜与李在明握手 7039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