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装X”也是一种投资?

1964年,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一部以“阶级固化”为主题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他们选取了14个都来自伦敦但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7岁孩子,在他们人生的每一个七年对他们进行一次跟踪采访。
2000年,这些孩子已经从7岁变成了56岁。这14个孩子的人生轨迹无一不在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之所以富人的道路比穷人要光明,是因为富人享有穷人很难得到的优先资源。
这些资源有些是物质上的,但更多的其实是文化、思维上的——同样是十四岁,上层社会的孩子已经在读金融报道、谈论工人运动,而中产阶层和底层的孩子们还沉浸在对自己的未来孩子般的幻想之中。
纪录片《人生七年》第二季
这些富贵家庭出身的孩子,在他们人生的每一个关键的时间点,都会有人告诉他(或者他们有途径和机会了解到)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于是他们很快就能走上正轨。而穷人们因为没有机会了解到更大的世界,则需要在走过大量的弯路之后才能找到可能的正确轨道。
在这个阶段里,由于缺乏别人的指点、囿于短浅的视野,大多数穷人会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打乱自己的节奏,从而走向失败或是和他们父辈一样的未来。最终,只有很少一部分始终坚持自己的穷人才能彻底改变自己命运。
纪录片《人生七年》第三季
决定你以后阶层的,是你每一个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就比如,挣到的第一桶金该如何投资?投资什么?在自己不熟悉的圈子里该怎么识人、交友?闲暇时间是拿来看剧、刷抖音还是看书、看杂志?
这种种选择之中,大部分人都认为第一个问题,也就是物质层面上的投资比较重要。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最后让你阶层跃升路上产生瓶颈、止步不前的往往不是这些物质层面的投资,而是你忽视的对自己文化资本上的投资。
这种投资,我们很多人称之为“装X”。
01
努力工作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装X”?
美国作家芭芭拉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自己“卧底”进入底层工作和生活,写出了一本震惊美国社会的纪实作品《我在底层的生活》。
这本书呈现的无数事实,无一不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努力工作就能改变生活,不过是一句谎言罢了。
你能说在商场里做导购的年轻人不努力吗?你能说在工厂流水线上装订配件的年轻人不努力吗?你能说天天在餐馆擦桌子、给客人端茶送水的年轻人不努力吗?
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不,反而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让他们不止穷,而且忙。作者芭芭拉在书中这样描述她努力改善生活的过程:
她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平均一天可以挣80美元左右,但是作为低收入人群,她只能租房,每天光是住宿就要花费30至40美元。本来按月支付房租能相对便宜一点,但由于没有积蓄,她只能按天支付房租。如果她能按月支付房租,那么一年多下来,至少可以节约800至1000美元房租,这无疑对一个底层人民来说是一笔很可观的结余。但她每天的工资刨去吃饭交通等基本生活花销之后已经根本没有结余了,所以也只能接受按天支付房租,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一方面钱根本攒不起来,另一方面因为攒不起钱,你的日常开销就越大,更加攒不起钱。联系现在中国的三和大神们,不难看出,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实。
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他们在生活上捉襟见肘的同时,又因为工作十分努力导致身心俱疲。面对生活的重担,作者芭芭拉甚至需要靠止痛药来缓解劳作疼痛,用香烟做辅助治疗。最后,作为唯一的娱乐方式,她只能选择在周末进行狂饮来忘记生活的痛苦,哪里还会去想怎么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做自己更想成为的人。
事实上,当人们越穷困,他们的行动力就会越受限。比如,上班已经够累了,每天上下班坐地铁来回一天一两个小时又没了,不用上班的时候当然哪里都不想去。
越穷,他们就越不会想做出改变,一是因为他们没有资本,二是因为他们已经被“努力工作就能改变生活”这句话所奴役。这就是现代社会底层“穷忙”的根本原因,一个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因为只做好自己的工作,但其他的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是不可能实现阶层跃升的。
02
在技能上的投资将会越来越不值钱
地产大佬潘石屹的人生经历可以看成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实现阶层跃升的典型例子: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毅然下海经商、通过结实过硬的人脉和圈层获取原始资本、看准时机投资撤资累积财富,最终从暴穷到暴富,实现了自己的阶层跃升。
在那样一个大家起跑线一样的时代,做生意可以突破阶层,读书也可以。掌握一门适应时代发展的独特技能,靠着一门手艺实现阶层跃升的,大有人在。
但在这个时代,正如《今日简史》中提到的,“就算某位40岁失业的沃尔玛收银员靠着惊人的努力让自己改头换面成了无人机驾驶员,也很有可能在10年之后因为无人机也自动化了而必须再改头换面一次。”
日益发达的人工智能
这也是“读书无用论”在今天可以大行其道的原因——我们在技能上的投资,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了。这世纪初学计算机的人都已经成了业界大佬,但现在才学计算机的人,只能成为码农。
这是困境,当然也是机遇。
对此,《今日简史》还提到过:“19世纪汽车取代马车时,许多马车夫转行当出租车司机;今天我们的处境类似,只不过我们不是那些马车夫,而是被淘汰的马。”
想要不成为被淘汰的马,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看起来像个人。归根结底两个字,讲究。
03
“装X”其实是对自身文化资本的投资
投资分很多方面,但很少人会有意识地进行对自己文化资本的投资。
文化资本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述,看看现在中产阶层人们消费的集体转向,看看现在知识付费的热度,再看看星巴克、网红店、LV、潮牌等标榜品味的消费品的热卖给我们造成的“消费升级”的幻觉,相信你也已经能略体会到一二。
这也是各种“鄙视链”存在的原因。保罗·福塞尔在《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位》一书中就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在这样一个很少有机会子凭父贵的社会里,如何让自己看起来社会地位更高呢?他认为这个评价标准不仅是在变高,而且是变的更多元了。身材的胖瘦、休闲娱乐的方式、室内摆设的风格甚至衣着的品味,都把美国社会给分出了等级。
从衣着的品味,也可看出所代表的阶级
比如他认为,西装领口与衬衫之间的缝隙越宽,社会地位越低,如果缝隙达到一英寸宽一定是贫民阶层。因为贫民阶层从超市买的衣服不如专卖店和裁缝定做的合体,并且贫民阶层根本没有注意外衣肩部和领口是否贴实的习惯。
可能就因为这么一个细节,讲究和不讲究的区别就体现出来了。社会学家还认为,这些细节上的趣味作为一种文化习性,是一个阶层区隔另一个阶层的标志。
换句话说,要实现阶层跃升,得先做体面人,再干体面事。
在提升自身文化资本的具体方式上,闫肖峰老师认为,要变得体面,拥有什么样的谈资比挎什么样的包包更有价值。这是一个新的思路,因为它作用的对象不只是你的外形,而是包括涵养、谈资、学识、品味等在内的一个整体,且长期有效。
所以, 新周说世联手闫肖锋老师 ,推出全新知识分享系列沙龙,我们希望能够帮你跨越阶层,找到有效突破阶层困境的法则。
专栏作家,资深传媒人,趋势营销家
▇ 社会学专家费孝通弟子,社会观察家,洞悉中国社会的独特密码;
▇ 《新周刊》前任总主笔,《中国新闻周刊》现任总主笔;
▇ 《中国之声》、《财经郎眼》常约嘉宾、评论员;
▇ 著有《社会调查方法》及杂文集《在大时代,过小日子》、《少数派》,编有《跨界营销》,译有《裸猿》。
《如何有效突破阶层困境》
顶级学府的权威社会学方法论
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提炼总结
超过4000个小时的用心打磨
深入浅出,倾囊相授
凝聚成十节精讲课程
帮你少走弯路
▇ “没钱没车没房,你知道你的阶层短板是什么吗?”
▇ “工作遇到瓶颈,你知道你的个人能力应该匹配什么职业吗?”
▇ “想要吃穿不愁,你知道个人资产是怎么滚出来的吗?”
▇ “对未来感到迷茫,你知道大城市和小城市应该如何抉择吗?”
▇ “想要积累人脉,你知道说话的艺术决定了你的朋友圈吗?” ……
十节精讲课,为你揭秘中国各个阶层的痛点。教你打破穷人思维,实现个人阶层大跨越!十期实用晋升音频,永久回听,可终身学习。
原价99.9元
【限时特价】 49.9元
仅需一张电影票钱,带你找到阶层突破口
▼点击海报,获得突破阶层困境技能▼
文字 | 刘强
编辑 | 漫漫
设计 | 张出色 Felix
动图 |《唐顿庄园》
▼ 更多特惠课程 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为何用这句话形容中俄关系 7904383
- 2 印巴停火 7809373
- 3 退休夫妻月入1.2万负债1.2亿 7714544
- 4 中国外贸进出口表现亮眼背后的底气 7617144
- 5 特朗普“邀功” 印方打脸 7521337
- 6 印巴为何停火 7425223
- 7 没完全停火?这一夜印巴各执一词 7328441
- 8 17岁到67岁 你居然不爱我了 7234558
- 9 专家:印度打不起 巴基斯坦不想打 7139632
- 10 艺人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绝不容忍 7048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