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狱那刻,他选择了自杀”: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打破,而是……

百家 作者:FMBA 2018-10-20 15:31:44

作者:桌子先生@来源:桌子的生活观


“你变了”。


这是我的前同事说给我的话,我们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候,他对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很多年前一起共事的时候。


我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那时候我们上班就喜欢闲聊,下班就聚在一起打牌,拿着一份所谓的稳定工作,其实和混吃等死没有太多区别。


辞职之后,我成了他们口中的谈资,说我是一个怪异的人,聚会再也不出来,约牌再也约不到,仿佛我从他们的世界里面消失了。


这几年我到底经历了什么?很多次,我曾这样不断问自己。


无数个深夜写稿到一两点,拒绝大部分社交,一年只休息5天,甚至有时候忙到了吃饭都忘记了时间,我像一个行者,在一个未知的领域不断扩展自己的疆域。


还记得当时辞职的时候,经理对我说,桌子,你想清楚了吗?你这个岗位,外面的人可是挤破脑袋想要进来的。


我想清楚了,我想得太清楚了,那个时候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我非常清楚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古人有一句话叫不破不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每个人的地盘只有那么小,如果你想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东西的话,只能把前面的推倒、打破,才能把新的东西建好。


我听过很多以前的同事和我抱怨,工资太低、迷茫,感觉在这里就是温水煮青蛙,可是我问他为什么不辞职呢?


他们说:这里工作稳定,福利还可以,离职之后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


所以,无法推倒现有的这一切,后面的东西就无法建立起来。


你什么都想要,又想要稳定,又想要离职后的高收入,可是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呢?


你占有的东西,同时也在占有你,你想要的稳定其实也在控制你的心智,越往后面走,你越难跳出来,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要么从温水中跳出来,要么把缸子打破,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还记得何炅的那段话吗?



李嘉诚曾经有一段关于鸡蛋的理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他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意思是说,如果你意识到了,自己从内打破就是成长,如果要别人来从外打破,那么你只能成为别人的食物。


最终,我那些爱抱怨的同事还是没能走出来。


后来,单位改制,我的那些同事全部下岗了,当他们辗转各大人才市场找工作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被别人从体制内打破,变成了食物。


肖生克的救赎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反复看过很多次。


我对一个场景印象很深刻,老布在监狱里面生活了整整五十年,他对监狱的一切太熟悉了,可是当他被刑满释放的那一刻,他却选择了自杀。


为什么?因为他失去了精神寄托,对未来的生活只有恐惧,或者说,他已经被“体制”化了,失去了体制,他无法生存下去。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体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环境造成的体制,另外一种是自己内心的固化,自己给自己建立的体制。


说一个阿里巴巴王民明老师的故事。


他刚进入阿里巴巴工作的时候,彭蕾是他的上司,他非常努力,做了三个阿里从来没有做过的项目,召集人马,培训员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可是不到一年,他就被人打破了。


他的上司彭蕾被调到蚂蚁金服,而新来的领导觉得这三个项目没价值,就把这三个项目全部砍了。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样?会极其痛苦吧?


你付出那么多,你制定了属于自己的疆域,有了稳定的节奏,你和你的团队都在这个“体制”生活得挺好。

      

不说打100分,80分总有吧?可是没想到,拼了一年,得到的却是一个0,这事情无论搁谁身上,都会受不了。


但是王民明老师说:遇到这件事,我碎掉了。然后,我就得重建。我首先需要去理解我的领导,我要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需要从公司的大局出发来权衡利弊,然后我需要在破碎后的自我重建里,扩展我的边界,理解不同的价值感。


一般人,遇到自己的项目被砍掉,会愤怒,会拼命抗争,甚至越级投诉到老板那里去,或者恼羞成怒干脆离职。


他害怕内心的“体制”被打破,会一直在原地痛苦,根本很难从另外一个维度来思考这件事情。


但是,王民明老师不仅没有害怕打碎,而且很快就完成了破碎后的自我重建,一下子就升任更高的职位,担任更重要的事情。


他说:一个人在阿里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会不断地碎掉,然后重建。但是在每一次重建里,扩大自己的边界,容纳进来更多的真实的东西,就能掌控更多东西。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破碎和重建的过程,从小到大我们会不断给自己建立“体制”去束缚自己。


可是,还是会有很多东西会把你打碎,你需要不断重建。


有人曾经问我成长是什么感觉,那不就是踩着玻璃渣一点点前进吗?


痛吗?


痛!


那就对了,当你疼痛最厉害的时候,那就是成长最快速的时候,害怕疼痛,就会一直停止成长。


正如周冲所说:“如果你被体制化了,与他人无关,因为锤子在你手中,穿墙而去,还是留在这边,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万物皆有裂痕,有的人只能看到伤口,而那些裂痕恰恰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我喜欢梁宁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最敏感的地方是伤口,想要了解一个人,不是看外貌,不用看他读过什么书,做过什么事,问问他有没有伤口,就知道了。


伤口,才是一个人在岁月中的独特印记。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漫画。


你以为你的人生是这样的:


 

可是,真实的人生却是这样的:



人生可谓是颠沛流离,甚至有时候比你的起点还要低很多。


在最深的谷底见最美的风景,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心态?


我曾经创业三次,失败三次,有过近十年的职场经验。


穷的时候,天天靠吃泡面度日,因为潮湿,出租屋里面的被子长年累月都是湿的,带父母去医院看病,银行卡里面只剩下三位数。


富的时候,也曾经一掷千金,穿着光鲜亮丽,人前人后都有人叫领导。


这样的经历带给我很多磨难,每一次打碎都很痛苦,但是我都会学着在破碎中重建,学会成长。


年纪越大,我越懂得如何去治愈自己,知道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就好像一个病人,他犯病了,就知道打开那个抽屉,很快就可以找到那个药治好自己。


人生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磨难,会造就一个人。


女首富吴胜明,因为经商入狱,她在狱中的时候,女儿绝望自杀,但是她从未放弃学习,更是写了一本叫《囚路》的自传书。


出狱后,72岁的她从厕所的保洁员做起,后来和别人合伙做生意,积累了原始资金。


可是,后来自己的钱和借来的钱,一共90多万全部被朋友骗走。


快80岁的她又重新开始,现在已经积累了千万身家。


我不知道她这一生,需要把自己给打碎多少次,然后重建多少次。


还有老干妈的创始人陶华碧,由于家里贫穷,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而她的人生转折点却是在丈夫病逝后。


她带着两个孩子,为了生存,白天在外面打工,晚上摆地摊,最后她做的辣酱引人注意,短短十年内就积累了高达75亿的巨额资产……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被打碎了,而是打碎之后无法重建。


变化是人生的常态,每一个人都会变化,没有谁会留在原地,被打碎了也不要在原地痛苦,不要自怨自艾,而是要快速的通过这件事情去获得成长。


你要一直走,一直勇敢向前,终有一天会雨过天晴,然后你会遇见一个人,那个人的名字叫:更好的自己。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更多阅读  如果格局决定了人生,那到底什么决定了格局?      

文 | 李栩然

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今天先不谈干货,讲几个现象。

 

01

第一个现象。

 

年前参加了单位的面试。来的许多都是名校应届生,从清北、人大到北航,甚至还有个别复旦、南大的学生过来面试。


这些学生能本科考入这些名校,基本也都是同龄人中的学霸级别了。


然后,按照我们单位的尿性,进入面试的大部分除了成绩好,还得是“学生干部”“党员”“文笔好”……所以看简历,全都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平均年龄大概也就二十二三岁。


在这群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人里,居然还有一个更突出的。


一个北大的年轻人,刚20岁不到,上学时要么年龄小,要么跳过级。


简历上看着非常清秀帅气,成绩也好的不得了,年年国家奖学金,大学期间发了核心,还是学生会主席,业余还要搞搞篮球队、话剧什么的。


大概就是德智体美全方位无死角发展吧,所以特别留意了下。


到了面试的时候,谈吐、气质、回答问题都无可挑剔,关键是非常从容大度,一副见惯大世面的样子,其表现给所有人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们一个HR在现场悄声跟我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评价:第一次为自己单位感到自卑,怕留不住这么优秀的人才,他就该直接去外交部当发言人的。


HR一语成谶。这个人最后没有来我们单位,因为对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而言,所追求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工资有多高”“有没有北京户口”“工作稳不稳定”之类的了……


他们想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是天花板足够高,是展现人生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招聘结束后,一个在现场主持面试的高管说了一句话:从他一开口,我就知道我们单位最多也就是他的一个起点。


02

如果我只是不断去强调渲染这群年轻人有多优秀,那大概也就跟“你见过最土豪的行为是什么”“你身边的富二代任性到什么程度”一样,除了炫耀,毫无意义。


我真正想说的,是一个这几年越来越明显的现象。


我在现场的时候,曾经无聊地把所有面试学生的简历翻了个遍,再对比了下他们的表现,发现这些名校毕业、表现优秀的年轻人,大部分家境都很好。他们的父母许多是省市公务员,是国企经理、学校教师,是公安局局长……


当然,也有不多的几个学生,老家在农村,父母都是务农,属于特别努力考上名校的“金凤凰”,虽然各方面也都很优秀,但对比来看,却会明显发现在情商、气质形象和眼界谈吐上的差距。


而那个表现最突出的年轻人,父亲是某省正厅级干部,母亲是大银行会计。


那天面试的人大概有好几十人,样本数并不算多,但趋势之明显,已足够让人震惊。


更令人震惊的是,早几年我进入单位时,同一批的还有不少家境不怎么样的,但这几年单位面试招人选人,家境好、学校好、自身优异的学生却越来越多。


这批人都是90后,正是经历了80年代改革初期的动荡,到90年代社会逐渐稳定后出生。


我们小时候,都看过比尔盖茨白手起家、爱因斯坦幼时白痴之类的鸡汤故事,但越大才越发现这个社会残酷的真相——越有钱的往往越有钱,越优秀的往往越优秀。


马云的儿子在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柳传志的女儿从哈佛毕业先入高盛、然后执掌滴滴,即使任正非那只能考上专科的女儿(关于他女儿的学历,现在很难查出来,但如果早期就关注华为的话,应该是知道的),现在也是华为的CFO。至于王思聪……

 

03

上面这个现象,我最早在知乎分享过,那时候还是2016年初。


这几年,我并不是每年都去现场参与面试,但每次去,只要我去翻翻简历,就会发现进入面试的优秀大学生里,家庭条件差的人越来越少,近乎绝迹。


我想起,2010年前后网上还有人讨论“寒门再难出贵子”,2013年,人民日报都还在报道“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但再后来,关于这方面的新闻和报道却越来越少了。


现在我才知道,报道少了,并不是因为这样的事越来越少了,而是,已经明显到不是新闻了。


2017年的时候,北京的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一段石破天惊的话: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从农村出来的刘强东,发迹以后,曾经给自己的母校人大捐了一大笔钱。


然后发现,其中的助学金根本没人领。


因为太少有人大的“优秀贫困大学生”,符合刘强东制定的“困难标准”了。


这种贫困优秀大学生越来越少的现象,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被当成是“阶层固化”的证据来讨论。


但可惜,这并不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关键。

   

04

这两年,我所在的部门以及相关的一些部门,进来了不少这样优秀的年轻人。


就像前面说的,他们的家庭越来越好、学历越来越高,各方面素质都很出众。


我既见证了他们那精彩的简历,也见证了他们在面试场上的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自信。


很多人都很关心,这些家境优越、自身又很优秀的年轻人,工作以后表现怎么样。


下面,我来讲第二个现象。


和很多新人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新环境不同,他们几乎在工作开始不久就表现得特别从容,办事有条不紊,说话不卑不亢。


比如其中的一个男生,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做事极有主见,如果工作安排不合理一定会据理力争,而不会默默忍受;有时候工作出现了失误,也会大方承认。


从一开始,他就从来没有为房子、车子、女朋友之类的事情发愁过,和他交流时,聊得最多的除了全国各地的美食美景,就是北京政商圈的各种传闻轶事。


去年年底,我和他一起出差到外地。


很偏远,我们在那里没有分公司,接待什么都很成问题。


结果到了之后,他把一切都安排得紧紧有条,不仅下了飞机有公车接,住宿吃饭以及任务行程的衔接都特别好,各种游刃有余。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才知道,他的一个直系亲属正好在那个市里挂职当副手,于是小小地提供了下帮助。


我在看到他亲戚身上那种中层实权领导特有的从容、大度和威严感时,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他刚参加工作,就是一副见惯世面、波澜不惊的样子。


而他之所以有这么优秀的亲戚,是因为他们家也属于中上阶层。


对比我刚参加工作时的战战兢兢、谨小慎微,那种遇到问题就焦虑紧张到失眠的状态,真的是第一次,深深地感觉到了巨大的差距。

 

 05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谈到一个词,“格局”。


所谓的格局,其实就是你所追求目标的高度,你眼界的广度,你思维的深度,以及你身上所体现出的从容大度。


我们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上限与下限。


但我更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的所谓“格局”,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划定了起点,确定了下限。


就像我上面所讲的几个优秀的年轻人一样。


他们的家庭带给他们的教育,以及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给予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已经让他们在初入社会时,就站在了比其他人更高的起点之上。


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其家庭以及这种家庭所织就的关系网,也能带给他们足够的应对底气。


在武理的陶同学自杀身亡后,有很多人质疑他为什么在面对导师压迫的时候那么怂,为什么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就这么想不开?


是啊,心眼太小了,情绪太敏感了,格局太低了,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一个导师而已,还能管得了你一辈子?


但这样说的人不知道,一个贫寒家庭的子弟,在背负全家期望的求学道路上究竟要面对多大的压力。


不敢懈怠、不敢出错、不敢顶撞、不敢出格、不敢退步,一个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家庭可以提供帮助,而且根本不敢告诉家里,因为害怕让本就艰辛的父母再承担更多压力。


他们不是不想挥洒自如,不是不想从容淡定,不是不想拍案而起,欠缺的,只是那份天然的底气。



 

06

有一本书叫《格局逆袭》,在书的封面上,写着这么突出的几个大字:


有人靠天分逆袭,有人靠身份逆袭,如果你什么都没有,也许只有靠格局了。


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所谓的天分和身份,其实本就是家庭给的,本就是决定了一个人格局的重要因素。


多数人,甚至都根本没有意识到,轻的时候你之所以要过这种生活而不是那种生活,你之所以是这种气质而不是那种气质,之所以会这么想而不会那么想,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的原生家庭。


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一部分是老家的亲戚,他们经常分享的东西,套路都差不多:


“震惊!家里的酱油居然XXX”

“朋友圈疯传!马上就要被删的绝密XXX”

“狠心女人抛弃丈夫儿子,只因XXX”


偶尔带娃去游乐场或者周边的景区,就可以在朋友圈里晒几天了。


我有时候都难以想象,他们的孩子整天在“震惊”“疯传”“绝密”“感恩”之类的环境里长大,所思所想、所喜所好会不会也变成这样?


而另一部分,是我的同事、朋友、领导以及工作里有交集的人,他们很少发朋友圈,我只能从为数不多的内容里去窥探他们的生活。


其中有一个会时不时晒娃。


他的小孩儿还在上小学,已经多次参加过央视的节目录制,作为小助演上台了。业余时间里,父母会带他出国旅游,送他去上击剑课,演讲课,一对一的英语外教课……


他在三四年级时,所见到的东西、所学到的东西,足以让我咋舌。


同样的00后,同样成长在新时代,但这种家庭背景的巨大不同,却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划下了深深的鸿沟。


要想突破原生家庭的束缚,跨越这巨大的鸿沟,走向更大的人生格局。在我看来,大概只有三条路可走:


第一, 不断地读书和学习。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前提是,你读的得是“诗书”而不是种马小说。我在之前写毛泽东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他一个来自湘潭农家的普通孩子,之所以能有如此超越世人的识见与志向,首先归功于年轻时孜孜不倦地学习与看书。


而他看的是什么书呢?研究哲学的,比如《伦理学》;研究历史的,比如《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研究社会的,比如《盛世危言》;研究时事的,比如《新民丛报》……


总结来看,这些书根本的东西是两样:“知识”与“规律”。知识,是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而规律则教给人如何去发现经验、总结经验、运用经验。


在这些人类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面前,你读到的每一句话,都将是引导你改变人生格局的力量。


那个高考状元说的好: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除非你命好,不用改变。


第二,不断地经历和爬升。

我在写青年毛泽东如何度过假期的时候,除了读书,还写了两条:“行万里路、交万千友”。


虽然一个普通的家庭,带给一个人眼界和思维上的提升很有限,但认识的人多了、经历的故事多了,想法乃至习性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只是,不管是交际也好,经历也好,都不要只是在同一个层级、同一个圈子里打转,原地高抬腿,看起来每一下都很用力,实际上却毫无进步。


人生应该像爬楼梯,每一层的螺旋上升,都会面临新的环境,结识新的朋友,而这又会反过来帮助你继续上升。

 

第三,不断的总结和反思。

一个人最怕的是,人生早已设限,却不自知。


你以为你整天抱怨只是因为工作不顺,你以为情绪失控只是因为那天你心情不好,你以为爱情离你而去只是因为没钱,你以为买不起房只是因为房价太高,你以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只是因为运气好……


所有的自以为是里,都包含着人生失败的种子。


事实上,当你对每一段人生进行总结反思,对每一个看起来自然而然却又难以理解的现象进行分解、剖析的时候,都能得出很多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来——特别是,你和同道好友一起分析的时候。


每一次的总结和反思,只要足够深刻、足够深入骨髓,乃至触及灵魂和价值观,都可以是一次浴火重生。


是的,我花了那么多篇幅来说明,一个人的格局大部分是由家庭决定,不是为了让大家自暴自弃,而是为了让大家在反思中,能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坚决的斗志,更加旺盛的斗志,以及更加努力的继续奋斗。


人生的格局并非一成不变,但你只有自觉、清醒地走出去了改变的第一步,才有可能迎来水到渠成的第二步。



百万用户都在读

"蠢货"崔永元其人

人生不仅是一场康波,还是一场超级债务周期

杨锦麟:只要不走回头路,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

大家是否误判了:房租、滞涨与消费降级

写给40不惑的我们:被时代的浪潮推动还是被时代抛弃?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

贸易战持续升级,中国应采取“无视论”的智慧

私企的衰退:那些正在消失的、惨淡经营的、痛苦挣扎的公司……

刘强东事件,马云到底嗅到什么危险?

美银美林警告:一切都像极了1998年

想要辞职的第896天

600亿的背后

在菜市场,老百姓从不说降级

“浙江帮”,资本市场最豪华朋友圈:金科文化3年做局,大佬步步惊心!

梁建章:为什么我对中国经济还是谨慎乐观

诺奖得主:房租管制是摧毁一座城市的最好武器

去杠杆成果:超11家地方国资平台拿到A股壳

正在消失的中产,释放了一个危险信号

「至暗」时刻,「涅槃」时刻

杠杆的轮回,众生的焦虑

请做好5年内随时失业的准备

年度最扎心视频:不爱惜身体的人,会被惩罚!

50句惊艳世人的电影台词:请原谅我戳痛了你所有记忆

最可怕,是书生热衷于江湖;最可敬,是江湖客捧起了圣贤书

任正非最新内部讲话:中国最大的武器是13亿人民的消费

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做好泡沫破灭准备

孙立平: 当前最急迫的三个问题——国家的方向感、精英的安全感、百姓的希望感

违约进入下半场:从民营企业接盘到居民破产!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从美苏冷战的历史来看即将到来的中美冷战

高善文:中国杠杆表面上是金融问题 本质上是财政问题

这是今年最犀利的演讲: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

至暗时刻,“不死鸟”照亮未来

证监会为啥要力推独角兽?

股灾三年祭:从狂热到崩塌

由FMBA历届校友推荐的文章集锦,版权属于原作者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