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找到“时尚之都”的新定义
成都,俯瞰宽巷子。图/视觉中国
《2018中国城市时尚指数报告》发布,成都成为“中国时尚一线城市”。
曾几何时,中国只有两种城市,“一线城市”与“非一线城市”。奠定前者地位的种种“硬实力”,也成为考量中国城市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行政级别高,经济实力强,国际化程度位居前列,头衔中有一个或几个“中心”,高楼与华灯占据城市景观的“C位”……
当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日益丰盈,城市管理者、规划者们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这套标准:亮眼的GDP是否与不容乐观的城市环境、爆棚的压力相伴而生,是否以传统文化的消失作为代价?城市迈向先进的速度是否能切实转化为普通市民的美好生活与幸福感?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许多城市探索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发展轨迹,也挖掘出属于自己的定位:“新一线城市”“特色魅力之城”……“一线城市”与“非一线城市”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也因此而越发显得宽广、丰富起来。
2017年11月11日,成都。每天清晨四点半起,就陆续有老人来这里喝茶玩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图/视觉中国
在这些城市中,成都一直走在前列。它不具备“一线城市”的收入水准,却也远离“一线城市”的紧张节奏,生活在这儿的人们,有点钱、有点闲、有所期待;它不是个官商云集的地方,却拥有讨厌高大上和假大空的巴黎式高级感,只将审美的态度留给生活;它一般不会被当作开拓事业的首选,但身段灵活,传统、现代、包容、创新……不同的精神,总能被它诠释出生命力。
作为聚焦城市发展的“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新周刊》早已关注到成都的多样性。从1998年到2012年,新周刊曾将成都命名为“休闲之都”“第四城”“中国幸福第一城”,在诸多与成都相关的媒体报道与在线讨论中,2000年提出的“第四城”都是高频词汇。
2018年,“潮都”即将成为成都的都市新标签。10月22日,由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每日经济新闻协办、生活方式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机构的“从第四城到第一城——2018中国时尚一线城市高峰论坛”活动在成都隆重举行。会上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时尚指数报告》,将成都命名为“中国时尚一线城市”。
从第四城到第一城——2018中国时尚一线城市高峰论坛。
01
《2018中国城市时尚指数报告》
以时尚的眼光重新审视城市的魅力和价值
在高峰论坛中,《新周刊》发布了《2018中国城市时尚指数报告》。
该报告以时尚实力、时尚魅力和时尚影响力作为指标,对国内十座来自不同区域,政治经济地位各有差异的城市作出全面观察。最终,成都异军突起,成为排名与上海并列第一的中国最时尚的城市,并与北京、杭州一起并称“中国四大时尚之都”,构成了中国时尚一线城市的主力方阵。
在时尚实力与时尚影响力方面,奢侈品及快时尚连锁店、5A景区、高端酒店云集,文创产业发达,旗下时尚品牌活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京与上海,仍是遥遥领先的“巨无霸”。然而,成都凭借对外来人才与新科技的包容度与强烈的市民归属感位列“时尚魅力”排行榜榜首。报告显示,无论全国人才净流入率还是人工智能接受度,成都均处于全国第三的领先位置,网约车包容度更是居于全国之首,与此同时,在“2017年中国幸福城市论坛”,成都也连续第六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新周刊》执行总编周可发布《2018中国城市时尚指数报告》。
与此同时,在一些与都市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考量指标方面,成都出奇制胜,成绩亮眼。报告援引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成都有近1万家茶馆,3463家书店,2078家酒吧,在全国分别位列第一、第二、第三,并曾荣获“2017年书店之都”名号。报告称,“书店能揭示一座城市的阅读氛围和文化指数,酒吧能够衡量和探测一座城市的夜生活时尚浓度,而深入市井生活,则是成都的文化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还在消费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战斗力”。数据显示,成都目前拥有国际一线品牌155个,门店达200个,国际一线品牌入驻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甚至超过一线城市广州,在护肤品消费、奢侈品网购方面,也仅次于北京上海。报告更将成都的时尚案例看作中国城市在时尚领域探路的一个范本。
据悉,这是中国媒体发布的第一份《中国城市时尚指数报告》,该报告的最大亮点在于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城市评价标准和一个极具科学性的评估体系,强调时尚在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方面的作用。
太古里,成都的时尚地标。图/视觉中国
02
多领域专家学者同台解读成都时尚密码
构成时尚的元素多姿多彩。它们以“文化复合体”的形式共生于城市空间中,缔造出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与魅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并不必然是外来影响的产物,而是可能根植于本土文化中,根植于既有的社区网络和以此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中。
在2018中国时尚一线城市高峰论坛上,来自文化、传媒、建筑、美食、艺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亮相,以成都作为范本,用其专业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的时尚转型、升级之道。
文化学者张颐武表示,一座“时尚之都”,应同时具有“调色板”和“鸡尾酒”的属性。正如在成都,其“底色”始终带有老成都韵味,但又能够包容一切有意思而合理的可能性与想象来丰富它的“色谱”,也能够以开放的状态欢迎年轻人在此寻找机会,构建未来;其“基酒”永远如川酒般浓香炽烈,充满市井气息,但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生活品味,却只让这座城市更具生活的趣味和热情。张颐武认为,这种“调色板”和“鸡尾酒”属性,让成都成为一座“最有全球化本土魅力的城市”。
右起:张颐武、欧阳应霁、瘦马。
提及成都,时尚观察家、前时尚传媒集团副总裁瘦马对其特有的慢生活方式情有独钟。他介绍,时尚正是起源于欧洲中产阶层与平民对贵族优雅、从容生活方式的模仿。慢不仅是巴黎、米兰等世界时尚之都的城市气质,也是著名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心目中的时尚之源——只有在时间积淀中,才能看到与众不同。茶馆时光的悠闲缓慢,老手工艺人对作品的尊重及他们本身受到的敬仰,让瘦马对成都的时尚未来充满期待——“期待下一次是来参加成都的时装周”。
而成都留给香港作家、美食家、漫画家欧阳应霁最深刻的印象,则是美食中的人文精神。深夜仍然生意兴隆的火锅店,让他感到“属于一个城市的晚上的格调”;川菜大师对于食材、烹调方法乃至器皿的执着,让他又感到“属于一个城市的白天,那种向上的味道”。欧阳应霁总结,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好奇心、忠诚度、幽默感都是其格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外墙爬着一只大熊猫。这是美国装置艺术家劳伦斯·阿金特设计的雕塑作品“I am Here”。该雕塑落成后,迅速成为成都市的标志性景观。图/Wwklion
03
“天府文化”厚重底蕴孕育成都生活美学
“成都元素”成为此次论坛最为“吸睛”的风景线:在论坛宣传片中,火锅、麻将、川剧等成都文化符号便有集中体现。
与此同时,会场精选了成都十个地标,并通过手绘的形式形成展览区。画面以熊猫作为形象代表,将成都的生活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来宾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定制熊猫悠游成都的专属海报。200多只名为胖哒的熊猫成为了论坛的“迎客担当”,齐刷刷趴在来宾椅背上,令人忍俊不禁。
论坛现场。
而在对谈环节,十位嘉宾也分别以自身经历为“成都精神”作出生动注解。
在远远的阳光房品牌主理人、前媒体人宁远看来,成都是一个“在酒馆里喝酒喝到兴头上就可以爬到桌上读诗”的浪漫随性的城市。
在成都蓝顶美术馆馆长金延看来,成都是全国少有的“做艺术家非常幸福的地方”,“周春芽、何多苓他们出来会受到明星般的追捧”。
在张颐武的回忆中,成都既如四川大学《文心雕龙》研究泰斗杨明照那样,长须长衫,气度不凡,又有“喝几杯酒就和大家一块儿混了”的“接地气”一面。
在瘦马的印象中,成都人懂得穿衣,尊重穿衣的规则,“正式场合下西装配球鞋”的致命错误,几乎很少看到。
成都市博物馆,建筑设计富有艺术感。图/视觉中国
事实上,这些亮眼而又时尚感十足的细节都脱胎于“天府文化”的厚重底蕴。
数千年间,成都在自然与人文、封闭与开放、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碰撞中,孕育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价值观,并缔造出独有的生活美学,既市井又优雅;既丰盛又节制;既悠闲又追求创新进取;既有坚守又拥抱变化,但无论如何,“人”总被摆在第一位。
“天府文化”的厚重底蕴与“成都式生活美学”的人本精神,让传统在这座城市仍以生动的形式绵延:杜甫草堂仍是诗歌爱好者的向往之地,也是凝聚成都崇尚诗歌风气的精神地标;“天府绿道”仍在延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生态和谐。2017年8月,成都更是因此成功跃升中国第5个世界文化名城论坛成员城市。
杜甫草堂。图/Zerone
“天府文化”的厚重底蕴与“成都式生活美学”的人本精神,也让这座城市在经济发展与“诗意的存在”间找到平衡:
成都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连续3年蝉联“中国新一线城市”榜首,而现在的成都正全力建设“蜀风雅韵、中国风范、国际风尚”的世界文化名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打造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力争到2020年,“三城三都”品牌行业价值凸现,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与此同时,在产业发展上,成都力争2022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在这个意义上,成都为城市发展的路径提供了新范本——既要GDP 的增长,也要美好的环境,要触手可及的幸福感,要传统与人文精神的温度,更要创新与蜕变的力量。
《新周刊》创刊22年来,曾推出《城市魅力排行榜》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城市话题,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城市发展观。
《新周刊》认为,中国城市,大致可分为“硬城市”和“软城市”两种,相比前者拼GDP、拼高楼、拼拥堵指数,后者更注重生活力、幸福力和时尚力。而“时尚力”就是生活力加幸福力,就是全面引领美好生活的能力,就是关于一个人应该如何活着和如何活好的能力。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时尚力”并不会取代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却是决定一座城市是否宜居,是否令其居民产生认同感的关键因素。如何运用这种“时尚力”协调人与城市的关系,协调城市在国家发展棋局中的位置,需要高超的管理智慧与规划技巧,更是一门深刻的学问。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作者|卢楠 编辑|张家明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为何用这句话形容中俄关系 7904675
- 2 印巴停火 7809074
- 3 印巴为何停火 7712531
- 4 中国外贸进出口表现亮眼背后的底气 7618945
- 5 退休夫妻月入1.2万负债1.2亿 7521578
- 6 特朗普“邀功” 印方打脸 7423678
- 7 没完全停火?这一夜印巴各执一词 7328861
- 8 17岁到67岁 你居然不爱我了 7233542
- 9 专家:印度打不起 巴基斯坦不想打 7142256
- 10 艺人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绝不容忍 7044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