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书海无处下手?这 5 个实用技巧,教你买到好书

百家 作者:AppSO 2018-12-09 05:34:07

这些年,人们愈加乐意于将「读书」二字挂在嘴边,作为一种高雅的爱好来培养。根据中国新闻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自 2008 年至 2017 年,国民综合阅读率由 69.7%上升到 80.3%,每日平均阅读时长上升到 20.38 分钟。
读书固然是好习惯,但读书之路遍布深坑。对一名没有经验的购书者来说,他更有可能买到的是粗糙的畅销小说、危言耸听的伪科学、颐指气使地告诉你不努力就会被同龄人抛弃的鸡汤励志……这些书对读者而言不会带来什么好处,甚至可能导致将谬论奉为至理,那还真是不如无书了。
因此,AppSo 整理了这份挑书指南,助你在「危机四伏」的书海中淘到有价值的好书。
懒人目录
  • 书籍评分网站

  • 有价值的书单、书评

  • 图书奖项提名即是高质量书单

  • 教科书永远是最稳妥的选择

  • 买回来的书不爱看?

书籍评分网站
想要得知一本书是否值得购买阅读,还是要仰仗于大众的意见,而书籍评分网站便是读书者交流信息的最佳平台。
1.豆瓣读书
尽管被一些人痛斥为「文青装 X 集中地」,但必须承认豆瓣读书依然是国内受众最广,并且评分相对最有参考意义的读书社区。
还是套用那句话,「高分的未必是好书,但低分的一定是烂书。」,大多数人的评分都足够包容,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依然只有 7 分以下,那意味着这本书有极大概率存在严重问题,可能是内容的生搬硬砌,也可能是排版装帧出了严重事故——反正别买就是了。
根据个人经验,在有足够数量评分的基础上,评分在 7-7.9 之间的书一般属于「可以看,但内容存在某些瑕疵」的类别。超过 8 分的书籍,就进入到「好书」的行列了。
和豆瓣电影的评分相仿,能够达到 9 分的,要不是经典中的经典,比如《百年孤独》、《失明症漫记》和《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要不是读者定位极为明确,以至于只有作者忠实粉丝才会知道有这本书存在并为其打分的神奇存在。当然,这部分在 9 分书籍里算少数。如果不知道应该看什么书消遣,挑那些高分书籍来看是最靠谱的选择之一。
为什么要强调「在足够数量评分的基础上」?那是因为有许多出版社会为了后续销量,在新书出版之后聘请水军刷五星好评,比较敬业的会留下短评乃至是千字长评。同理,就我所认识的一些作者,在他们的书上架后也会呼朋唤友或是以赠书作为交换在豆瓣上刷好评。
哪怕刷出来的好评总是清一色的「好」、「支持」、「很实用」等等,极易分辨——毕竟真正的评论会更多注重个人感受而很少去直接夸赞一本书是好书——但为了自己的钱包着想,对待那些评价特别少,特别是评分人数过少以至于还达不到显示分数门槛的书还是要多留一个心眼。
此外,豆瓣提供了名为「豆列」的收藏夹功能,很多人会用豆列创建个人书单,关注那些创建者为「豆瓣大 V」或是得到大量推荐的豆列,也是淘书的好办法。
2.goodreads
如果在豆瓣上看见一本刚刚翻译引进出版的、看简介颇有兴趣的书,却又苦于评价太少,对内容质量没有十足信心的话,不妨到 goodreads 查找原版的评价。
goodreads 是建立于 2007 年 1 月的图书社区网站,形式上与豆瓣读书相似,提供了打分、评论、标签等多角度评价书籍的功能,如果是豆瓣的资深用户,不消几分钟就能上手。
略有不同的是,goodreads 的评分采用五分制,不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只要把得分除以二,上面所述的「用评分判断书籍品质」的经验在此依然成立。
由于面对的是国际用户,对于喜欢阅读原版书的人来说,网站的推荐功能和丰富的评论资源能让人轻易地找到对口味的书,也许还有书友。
另外,豆瓣读书和 goodreads 每年都会评选出年度读书榜单,以网站用户评分与读者投票为基准,分门别类推荐不同领域的优秀书籍,总的来说是份值得参考的书单。
有价值的书单、书评
除了自己动手一本本地查感兴趣的书籍评分以外,还有很多机构与组织会定期公布某些领域的书单,或是在网站的读书频道提供新书的详细书评。这些机构在收集信息方面往往比个人更具效率,不仅能更早获悉新书上架的资讯,也能在我们不熟悉的领域给出建议。我们可以将这些经过初步筛选的书单看作「海选池」,从中挑选适合自己口味的书籍。
个人推荐的书单包括百道网的「百道好书榜」以及由国内人文社科领域出版商联合发布的「人文社科联合书单」,两家均是每月发布一期,推荐新近上架的书籍。不同之处在于,人文社科联合书单列出的书目限定为人文社科领域,而百道好书榜涉及的领域更广,囊括的书籍也更多——当然,与我们的常识相符合,推荐的数量越多,平均质量便要低一些。
虽说有众多打着「书单」名头的公众号,但它们大多缺乏参考价值,本质来说还是个激励问题:出版社推荐书单,让更多人买书,则出版社本身也能得利,因此有动力去推荐那些值得购买的好书;而人们看书单公众号并不能给它们的运营者带来直接利益,为了抵消运营成本与谋求利润,它们会倾向于接受商业广告合作,甚至自行售卖一些高利润率却质量不佳的畅销书,这样的资讯对读者来说算是比较没营养的一类。
如果说简略的书单还不能满足信息需要,那么一些文化类网站设立的读书频道和书评栏目便是首选。老牌媒体,比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科学美国人》以及英国的《卫报》《金融时报》与《独立报》等,都在官网上设立了专门的读书与书评栏目,不定时地更新详细书评。
部分国内媒体,比如「澎湃新闻」也开设了「翻书党」与「上海书评」等书籍评价和推荐栏目,数千字长评足够我们全面地了解一本书,适合那些想要精挑细选的读者。
图书奖项提名即是高质量书单
很多人对图书类奖项的了解仅限于诺贝尔文学奖,而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了解又仅限于「村上春树今年陪跑了吗?」……
但就像米其林之于餐饮,奥斯卡之于电影,格莱美之于音乐一样,高水平奖项中,评委一般由具有一定水平和名气的人物担任,能够获得奖项提名的作品质量一般不会太差,因此把获提名的作品收集整理一下,本身就是个很棒的书单。
对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小说文学类的书籍,我们只看简介很难判断这是否一本好书,优秀的故事框架未必能导向成功的作品,所以往往只能通过对作家本人的认识来推测他的作品究竟写得如何。而对作家的评价,一定程度上能透过他所获的奖项来了解。
当今单是有一定名气的各类图书奖项就有大大小小数十项。比如说诺贝尔文学奖、卡夫卡奖、布克奖、龚古尔文学奖、耶路撒冷奖、都柏林文学奖、直木奖、茅盾文学奖等奖项偏向传统文学类别,萨曼·鲁西迪、V.S.奈保尔、石黑一雄、巴尔加斯·略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伊斯梅尔·卡达莱、阿摩司·奥兹、莫言、路遥……一个个星光熠熠的名字背后,都是众多文学奖的背书。
而在大众更喜欢的科幻与奇幻类别,就不得不提到雨果奖、星云奖和轨迹奖,这三大奖项是每年科幻、奇幻界最受瞩目的荣誉。获奖作品里我们最熟悉的自然是 2015 和 2017 年度两夺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的《三体》系列,还有享誉全球的阿西莫夫、J.K.罗琳、赛博朋克的奠基者威廉·吉布森和他的《神经漫游者》等。此外,在写出《冰与火之歌》系列以前,乔治·R·R·马丁便是这几家奖项名单上的常客。
另一个受公众欢迎的领域——科普界也有个重量级的图书奖,那就是英国皇家学会每年颁发的「科学图书奖」,面向对象是那些写给「非专业人士」的作品。这些年获得提名并引进的科普作品大多在国内市场也得到好评,比如《迷人的材料》、《发现自然》和《基因传》。
教科书是最稳妥的选择
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与人文科学沾边的领域,书籍的准确性就成了个挑战。鉴于出版的门槛不高,只要愿意写,很多人都能出书。只是苦了没有经验的读者,总是难以分清自己在读的究竟是经过科学实验验证的理论,抑或是有一定依据却未经验证的一家之言,甚至是哪个江湖神棍有模有样地编出来的谎言。
例如,心理学便是重灾区。那些冠以「心理学」标签出售的书籍里,最受欢迎的要不是过时的精神分析学派经典,要不是胡编乱造、教你如何用心理学「控制他人」「取得成功」「痛斥有毒父母」的地摊读物。
幸好,还有个简便的方法能够筛选出高质量的专业类书籍:买教科书。
这里指的当然不是国内大学采用的教科书,而是从欧美引进的教科书。从一千年前「大学」这一形式出现伊始,欧洲大学便会教授从罗马流传下来的「自由七艺」,即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七门「自由民的基础」课程,这一传统沿袭至今,因此欧美国家在人文教育方面水平较高,这体现在他们的教科书从专业程度和涵盖领域上都处于高水准。
哲学、演讲、逻辑学、宗教学、政治学、商业理论、电影鉴赏等国内相对空白的领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欧美教科书,并且在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国外的教科书也具备更高的专业性和可读性。当然,选择教科书最重要的理由还是里面提及的理论都经过验证并会给出原始论文,并会广泛地涉及学科的多个方向,有助于读者形成准确的全景式理解。
国内引进的教科书多是源自培生(Pearson)、麦格劳-希尔(MacGraw-Hill)、圣智教育(Cengage)等几家大型教育集团。可能很多人看过它们的教科书,却没怎么记住它们。比如说,《C++ Primer Plus》《算法》《认识电影》《小说鉴赏》《心理学与生活》等书出自 Pearson,《独立思考》《认识商业》《亲密关系》《思想的力量》则出自 MacGraw-Hill,而久负盛名的曼昆《经济学原理》和《沟通的艺术》归属于 Cengage 旗下。
分辨出这几家出版社作品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在外封上寻找它们的商标。出于版权原因,国内引进的版本也必须在封面标注原出版社商标,最经典的标志方式是 Pearson 的长方形蓝色商标与 MacGraw-Hill 的正方形红色商标(自古红蓝出 CP),不过它们偶尔也会换个颜色,所以最靠谱的办法还是看商标上的文字。
买回来的书不爱看?
好吧,终于到了这个最现实的问题。
哪怕是经验最丰富的购书者,也难免踩雷买到了质量堪忧的书;又或者说,书是好书,只是不适合自己;也可能是「喜+1」式的习惯性囤积癖,买了超过自己阅读速度数量的书——「我花钱买了书,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看?」总之,种种原因都可能让你闲置下来一些书籍。
并且因为「读书质量」这回事是难以向外界展示的,这使得部分人极端地追求读书数量,因为这是唯一能够用数字体现的读书水平。结果就是一年百本遍地走,年读五百本算基本操作的舆论氛围很容易让人买下超过自己实际需要的书,最终大多数都只能堆在书架上积灰。
好在,这个时代我们还有多抓鱼、漫游鲸和熊猫格子等二手书回收平台,通过微信小程序就能完成交易。关于具体如何操作,可以移步此前知晓程序写的这篇文章。
话是这么说,这些平台给出的回收价格通常都令人痛心。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好还是精挑细选部分适合你看并且你会看的书。我们要明白,读书不是为了给社交网络的好友们看的,自己受益才有意义。
你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购书小技巧吗?欢迎在评论区告诉 A 君 :)

 关注 AppSo,回复「买书

 告诉你用 Kindle 怎么买书更便宜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