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 | 从私车滴铃到共享出行

百家 作者:IT时报 2018-12-20 08:48:39


197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股春风吹来,每个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行亦是如此。


1978年之前,如果问老百姓出门用什么交通工具,答案或许多数是自行车、公交车或者“11路”(走路)。当时,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在大街小巷里,总能听见“滴铃铃”的车铃声音。


改革开放之后,自行车慢慢从凭票购买变得普及,三大件也被“冰箱、彩电、洗衣机”替代,到了1990年底,小汽车成了令人眼热的“奢侈品”。


20年后,私家车逐渐普及,人们的出行在二十一世纪第2个10年走入共享时代,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弥补了“最后一公里”的短板。


出行正变得越来越简单,城市发展也隐藏着一种轮回。


记忆中第一辆自行车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自行车大军”是上海马路上一道风景线。那时,公路基本都是黄泥路、砂石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当时家里如果有一辆自行车是让人羡慕的,永久和凤凰是响当当的牌子,相当于现在的宝马和奔驰。”60后的章跃(化名)出生在上海浦东,当时浦东还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乡下,出行的工具除了两条腿,奢华一点的就是自行车。


读中学时,由于家里离学校较远,坐公交车不方便,步行则需要至少一个小时,章跃拥有了人生中第一辆自行车,“虽然不是永久和凤凰,车也很笨重,但我却如获至宝,至少可以节约一半时间。”


骑着车,章跃不知吃了多少土方车扬起的灰尘,最难的是雨天,乡间小道崎岖不平,道路泥泞,骑了一会,车轮就被泥巴裹住,不得不停下来清理泥巴。“雨天走泥路还很考验车技,有的路只有一米宽,顺着前人的辙骑是最安全的,否则很容易掉进被雨水掩盖的坑里。”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的这段日子,百般滋味涌上章跃心头。



和改革开放的春雷同时在浦东上空响起的,是轰鸣的机器声,泥路一条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水泥路。章跃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骑车自己摔成“泥猴”,骑泥路的经历留存在记忆里,晴朗的日子骑在大马路上,抬头看看灿烂的阳光,心情特别舒畅。


自行车也是1987年出生于安徽六安的尤世田记忆中最主要的工具,小时候,爸爸骑着自行车,尤世田坐在前面的三角架上,姐姐坐后面;初中时,尤世田拥有了自己的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尤其是下着雨的冬日清早,雨水顺着雨衣的帽檐流到脸上,冰冷冰冷;大学时,尤世田骑着从学长那里买来的二手自行车载着女朋友到长江边转悠……


从前的单车,承载的不仅是日益飞进的时代浪潮,还有一种生活的人情味,人们在单车上成长,在单车上工作,还在单车上奔向远方。


被互联网改变的私家车

“读中学时,自行车是基本的;读大学时,公交车是必须的;工作了,打的是经常的;结婚了,私家车是可以有的。”这句话,正是章跃经历的出行变化。


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章跃买了人生第一辆车——桑塔纳,“当时买车的人还不是很多,我有时开着车去看妈妈,邻居一看到这辆车就知道我来了,我的女儿就是坐着这辆车上学的,她们这代人可能想象不出我们是怎么度过学生时代的。”曾经陪伴他度过中学岁月的自行车,如今早已不知去了哪里。


从桑塔纳到别克到现在的雷克萨斯,章跃的车更新了几代,但他却说,利用率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关键是停车不方便”,更多的时候,章跃选择地铁出行。


不过现在,章跃的出行有了更多选择——网约车和共享单车。“都是女儿教的,一开始我不会用这些软件,她帮我叫好车。现在,我用得很溜,出去参加聚会就叫网约车,还能喝点小酒,买菜就骑个共享单车。”


章跃的手机里,滴滴、易到、神州、首汽,再加上摩拜、ofo、哈啰等共享单车,几乎可以无缝满足他的出行需求。“我也像年轻人一样,会比较每个平台价格,一个平台如果叫不到车,可以换另一个平台。”章跃坦言,和一开始相比,优惠券没那么多了,叫车也没那么容易,但并不是完全叫不到。


人们出行方式多元化的背后,是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城市交通配套体系的日益完善。网约车从诞生到普及,只用了6年时间。



互联网就是如此强大,它不仅输出便捷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打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尤世田正是如此。2012年,他刚到上海,网约车打车也刚刚兴起,路边扬招的人少了,更多的出行需求在手机上就能解决,“当时家和公司相距30公里,路途很长,但有了优惠券感觉还能接受,我的习惯从坐地铁变成了叫车,尤其是雨天和冬天,预约非常方便。”即使政策趋严、补贴缩水也没有改变尤世田的叫车习惯,“早晚高峰特别难叫车,我就避开早晚高峰,很难叫车也坚持叫车,毕竟在办公室里等车总比在路边等感知要好,或许我的出行就这样被改变了。”


“通勤”是幸福指数的一个指标,如果说网约车让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那么共享单车则是网约车的补充。2015年,已经买车的尤世田,通勤路既不是自己开车,也不是网约车,而是共享单车+地铁的模式。


历史是场轮回,单车渐渐回归城市,人们开始重新使用单车工作、上班,单车成为中国人熟悉却又崭新的记忆。


未来,需要更广阔的“共享空间” 

在资本的狂热追捧下,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打车软件曾达到近50个,中国网约车用户的消费习惯逐渐养成。但仅仅不到4年的时间,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今,存活下来的网约车平台已屈指可数。补贴的退场,也让网约车平台间的较量显露真章。



和网约车相比,共享单车也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还记得几年前,众多公司纷纷入局共享单车,一时间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之象”,共享单车也被称为“新四大发明之一”。在大街小巷,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扫码、开锁、骑车,共享单车甚至还走出了国门。


2015年到现在,近30个共享单车品牌出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超过2亿人的出行方式被共享单车改变。但是,用户还没骑过瘾,很多企业便熬不住了。人们在单车上得到越多的便利,却也在失去更多的共享单车。


“有时我看到被破坏的共享单车,或者共享单车乱停乱放,觉得蛮心疼的。不管是哪个平台的共享单车,倒在地上的,我一定会扶起来,坏的车我一定会报修,这些乱象会影响真正有需要的用户。”现在,尤世田作为哈啰出行的一名员工,对共享单车更有着深深的情结,他说,相较于网约车,共享单车没有加剧环境污染、道路拥堵等问题,但违规停放、过度占用公共空间、信用体系欠缺等都是摆在共享单车企业面前的现实考验,“应该有个行业标准,让共享单车没有灰色地带。”


共享出行的模式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求而不得”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车辆闲置资源无法被有效利用带来的浪费,但问题也很明显,如何真正确立共享理念,或许还需要借助共享智慧拓展出更为广阔并合理有序的“共享空间”。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交通资源、技术、法规、用户消费习惯的驱动下,共享出行在未来出行模式中将占绝对比例。“我更期待未来比网约车、共享单车更有科技感的智慧出行,或许能解决当下共享出行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让中国人感受到出行的智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创新力量。”已经退休的章跃会经常回忆起少年时代骑过的路,“怀旧的同时,的确能更深地感受到出行方式也在一直进步。”


编辑:挨踢妹

制图:黄建

图片:东方IC、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往期回顾

藏在QQ、MSN、校内网里的青春爱情故事

40年 | 从毛坯房到未来屋 我家的房子连接世界

40年 | 从遥寄相思到万里共情

40年 | 网速快了一万倍 变化何止一万倍

不知不觉中,你已经被“授权书”出卖了很多次,或影响房贷、车贷

携号转网将和5G一起到来

今年双十二没有“存在感” 狂欢背后的窘境是什么

一块屏幕改变命运?说说我去过的大山里的直播课堂

同一天,10多万人失业

“10亿赌约”到期   雷军和董明珠谁赢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