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下最时髦的事:男人带孩子

百家 作者:新周刊 2018-12-26 00:56:19


本文转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当我们还在讨论“该不该让男人带孩子”时

日本的奶爸文化已经成为一股时髦潮流



前两天刷微博,居然刷到一个叫 #该不该让男人带孩子# 的热搜话题,里面是各种父亲带孩子时闯祸的搞笑视频。


还附带一个PK投票,结果一面倒,只有54个人认为不该让男人带孩子。




且不说这54个人是不是“托”,这个话题本身就很奇怪,改成“该不该让女人带孩子”,不知道还能不能讨论起来?


对于中国妈妈们来说,“丧偶式育儿”可能是她们最常吐槽的事情。


孩子落地之后,父亲虽然健在,但这一角色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席,从喂奶、换尿布、看病,到陪伴孩子、选学校、开家长会等等,什么都由妈妈一手操劳,双亲的日子过得像单亲。


这个问题并不只中国有,我们的邻居日本也很严重。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模式,使得日本有很多全职妈妈——父亲早出晚归的赚钱,家务和带孩子都由妈妈一个人全包。


然而最近几年,日本却开始流行起了男人带娃。无论在电视、新闻、杂志、甚至是影视剧和漫画里,经常都能看到健康、英俊、能干的父亲们带孩子的形象,他们被称为“育男”



前几天,BBC发表了一篇关于日本“育男”的文章,认为这些强健的奶爸正在改变传统的养儿育女方式。



什么是“育男”?

是一股潮流,也是一种“英雄”



“育男”(ikumen) ,是日语里养育的“育”(iku) 和帅哥“イケメン”(ikemen)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词,指带孩子的帅哥,也就是我们说的奶爸。


育男既可以是全职主夫,也可以指双职工夫妻中共同养孩子的爸爸。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2010年日本厚生省提出的“育男计划”中。


自上世纪80年代末经济危机之后,日本一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少子化”问题。而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生孩子,甚至不愿意结婚。


在2002年,只有0.33%的日本男性在孩子出生后休了陪产假,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育男计划”希望纠正这种状况,鼓励父亲在家庭生活中承担更多责任,减轻女性负担,以此来提高生育率。



2017年出版的一本名叫《日本酷男人》(Cool Japanese Men)的书中,汉娜·瓦萨洛(Hannah Vassallo)发表了她对日本“育男”的研究。


与其他鼓励男性带孩子的项目不同,“育男计划”将奶爸描绘成“英雄”,强调他们身上的男性气质和性魅力。(ikumen和superman、spidermen这种超级英雄的取名方式也很像)


在一张“育男”的宣传海报中,一名男子像超人一样撕下他的西装和衬衫(日本工薪族日常打扮),里面的T恤上印着“育”字,口号是“社会的育男力量”。



这张海报除了表示“育男”是家庭的英雄,还有一种“通过培养下一代,他们正在拯救国家”的暗示。


同时,“育男”这个词大量出现在媒体的报道、杂志的封面、以及各种电视广告上,很快就成为2010年10大热门词之一


“日本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词,”汉娜·瓦萨洛说,“而且我认为这就是育男的吸引力,它听上去比之前日语里任何形容父亲带孩子的词都好听。”


出现一批类似“FQ”(Fathers Quarterly)的男性亲子向杂志,封面都是全世界著名的男星,刊登父子服装搭配、家庭生活指南以及名人访谈等。


大卫·贝克汉姆上FQ Japan封面


在2011年新垣结衣主演的日剧《全开女孩》中,偶像组合“関ジャニ∞”的成员锦户亮饰演一个人气超高的单亲爸爸。


《全开女孩》


甚至还有以“育男”为主角的人气少女漫画,讲述21岁性格自由不羁的青年,在女友仍想继续工作的情况下,承担起奶爸任务的故事。


漫画《育儿型男》,作者森脇葵


一反“大男人没工作却在家带孩子丢脸”的偏见,“育男”成为一种值得骄傲的身份,甚至在婚恋市场上也颇为吃香。


此外,政府还支持举办各种育儿专题研讨会,给父亲们发《工作与生活平衡手册》,也有非营利组织、培训机构去帮助男人学习如何带孩子。



真奶爸,还是假标签?



从营销层面上看,“育男计划”一度是成功的。然而最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首先,许多女性对于男性因为带孩子而被视为英雄,甚至获得更多工作机会感到不满。什么男人带孩子是英雄,女性带孩子就是理所当然?


其次,出现了所谓的“自称育男”人群,实际上带孩子的事儿什么都没干,只是用这个身份给自己脸上贴金。


最近正在播出的日剧《深夜的奇葩恋爱图鉴》里,女主角小圆就遇到一名自称“育男”的男同事。有家室还对她大献殷勤,吐槽自己老婆忙着带孩子没伺候好他,当妈之后没有女性魅力。




明明自己什么都没做,却把带孩子的辛苦挂在嘴边,想博取小圆的好感,被超级毒舌的小圆直接怼回去。





还有主妇抱怨自己丈夫是“外出型奶爸”,只有全家出游在外的时候,他才会带孩子陪孩子玩,而一回到家里,就只会玩手机看电视,不做家务也完全不会管孩子。


即使在“育男计划”的官方手册里,仍然让母亲承担起带孩子的主要责任,对于男性来说,育儿仍然是一种奖励。


另外,虽然政府有补贴男性休长期育儿假的政策,却并不是每一个公司老板都欢迎。




不过,从数据上来看,虽然比较缓慢,情况的确有在逐渐变好。自“育男计划”推出以来,父亲休陪产假的比例已经从2012年的1.9%上升至2017年的7%。现在只有不到45%的人支持“男人应该工作,女人应该待在家里”这一观点,比1992年以来下降了15%,当时60%的人支持传统的性别规范。


汉娜·瓦萨洛在采访中发现,新时代的父亲们开始开辟自己的育儿道路。他们并不喜欢“育男”的英雄形象,也不会以此自称,但他们乐于抚养孩子,会在网络上与其他家长分享育儿小窍门,并定期参加PTA(家长教师协会)会议。


“这让我更加觉得,他们正在建立工作和家庭的健康关系”,她说。



奶爸在培训班学习



给带娃“减负”

从育儿假合理化开始



回到开头说的“该不该让爸爸带孩子”,显然这个问题根本不用问,养育孩子当然是夫妻双方的责任,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父亲的存在也极其重要。


去年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生二胎,他也休了两个月陪产假


真正的问题是,怎样帮助夫妻双方合作带好孩子,怎么推行合理的产假和育儿假政策,怎么优化公众场所母婴基础设施,怎么为新手父母们提供专业的育儿指导。


就拿最基本的产假政策来说,我国虽然许多省份都将女性的产假延长到了158天(约22周),但并没有将女性的产假( maternity leave) 与照顾孩子的育儿假( parental leave) 进行区分,因此男性休的十多天也真的只是陪产假,并没有育儿相关的部分。


我们可以看看同样面临低生育率问题的北欧,比如其中政策最好的瑞典。早在1974年,瑞典就成为全球首个将产假换成育儿假的国家。然而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6个月育儿假中,父母双方各享有一半,但父亲一方可以将自己的那部分让给母亲,以至于在这项规定实施20年后,6个月育儿假中90%仍是由女性休掉。


为了鼓励父亲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瑞典政府在1995年引入了“爸爸配额”(daddy quota),专门给新晋奶爸们分配了30天育儿假,如果爸爸不休掉这30天,那夫妻双方就会失去这一个月的带薪育儿假。


2002年,“爸爸配额”由30天增加到60天,2016年又进一步增加到了90天。目前,瑞典父母双方一共可享有16个月(480天)的育儿假。头390天,休假的一方可以拿到原有薪水的80%,390天之后的薪水会降低。


除了北欧,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甚至日本、韩国,也都有类似的育儿假政策,并享受政府的补贴。



就我国的情况,肯定短时间内无法和经济发达、小国寡民的北欧国家比,但适当的政策调整却非常必要。


今年初上海市妇联曾建议,将配偶陪护假的时间延长为15天(现在为10天),即使建议被采纳,仍然低于全国31省市(台港澳除外)配偶陪护假平均水平的16.41天。


另外,除了政府作为,企业和非营利机构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不要浪费潜在商机(当然是在合法监管之下)


对于我国来说,还有育儿观念这个大问题。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和科技高速发展,然而中国很多家庭的育儿方法和观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如果说硬件上的差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观念的改变,不从现在开始,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资料来源: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81127-ikumen-how-japans-hunky-dads-are-changing-parenting

http://www.sohu.com/a/218301588_680005

“Cool Japanese Men”, Brigitte Steger/Angelika Koch编著

 _ 阿作


推 荐 阅 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这年头,买得起书的都是有钱人


放过还珠格格吧,别糟蹋我们的童年了


2018中国十大电视剧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