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输出2百万“设计师”,培训机构如何掏空你的钱袋?
本文首发于一本黑(darkinsider)
已获授权转载
作者|May
本来是找工作的,却被忽悠着花钱参加了培训。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这样的:你去找工作,有些公司觉得你不适合,你就不去;有些公司觉得你合适,那你就多了一个offer.
然而,也可能有这样的HR:
“我们觉得你不行,但是你总体素质还不错,可以先参加培训,培训完上岗,月薪15K.”
“你所在的行业决定了你的未来,现在大数据最火,现在开始转行也不晚啊”,当然,这里的大数据还可以换成已经凉凉的UI……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招转培。
01 常见套路
常见的套路大概是这样的:利用58等招聘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大都是类似文员、平面设计类的职位,并由此获取用户的联系方式。
更常见的方式是直接向招聘网站购买个人信息,然后打电话邀请面试。如果你压根儿没投过那个职位,却接到了面试邀请,大概率是遇到了骗子。
“他们的流程看上去很正规,先是打电话邀请面试,然后还会有短信提示确认面试时间,结果去了才发现是XX培训。”
“一开始就要求填写各类表格,然后是各类测试,甚至还有乐嘉的颜色性格测试,接下来就是面试。”
“面试的过程相当让人不适。问完你应聘的岗位后,各种灌输该岗位前景堪忧,与他们推荐的UID设计、计算机运维、JAVA等他们公司的培训职位做对比,让你觉得你应聘的岗位很差劲,让你参加他们所谓的培训。”
除了贬低职位的前景,这类机构还擅长贬低个人,从你的能力到背景,以此打压,从心理上击垮你,并诱使你付款。
初出校门的毕业生,在就业压力下很容易进入这样的陷阱。
“完全就是太年轻,把社会想得太美好,才会中他们的圈套。他们面试的手法太成熟了,给你一种来这边学习出去之后工作会很美好的假象,想尽一切办法圈你进来。”
02 掏空钱袋
一开始,培训机构会告诉你,说学费从工资里扣,但接着就会让你办理分期借贷。
培训机构一般会选择跟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就算你经济拮据,也完全不用担心费用问题。而即便是你根本不缺钱,不需要贷款,也同样可能会背上债务。
二者之间互惠互利,团结合作,将高额的贷款压在初出校门的大学生身上。
“他们会跟你讲,学习期间的三到四个月间不用支付很高的学习费用,等到就业阶段才会提高每月所需支付的金额,这样十几个月的分期合算下来约25000元。”
“一开始看到那么高的金额当然会拒绝啊,他们就会一直灌输,只要你认真学习完,就会有不错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工资待遇和福利跟当前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他们还会说跟很多公司有合作,保证就业。至于这种合作,你总不能因为用了Office办公软件,就说自己跟微软有长期合作关系吧。”
如果真的是名师教学,培训质量尚可,花点钱,真正提高自己能力,倒真的不是一件坏事。
但现实却是,教师质量参差不齐,质量难以保证。
每天都有很多人在那边面试,班级开了一个又一个。也不知道那些学UID毕业的出去是不是能做UID,还是都去做什么。
毕竟课堂上老师都会让你各种包装自己,欺骗企业,说自己工作有多少年的经验。让你调查就业城市的情况,针对性的地根据就业城市情况制作自己的作品,为的就是后期求职,然而所谓的帮助就业也就是帮你去各个企业投投简历而已。
也就是说,花费的巨额投入,可能换来的只是一份伪造的简历,或者说伪造简历的能力。
推荐工作,包分配?不可能的。推荐的工作从招聘网站上来,能不能进全看你自己。如果不行,那就再去下一个啊。
在类似机构培训之后就业失败的比比皆是,大学生李文星的悲剧正是其中之一。在某培训机构接受四个月的Java培训之后,李文星仍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改变人生的机会没有如期到来。
对用户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我花了两万多,就给我看这个?”
而在培训、咨询类行业中,人们往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在贴吧里,有人洗白说,我觉得自己最起码有了学习的动力。可这是我们花费巨资参加培训机构的目的吗?这是培训机构向我们承诺的价值吗?
宣传的时候说是包过,交钱之后就跟你说是培训班只是起辅助作用,关键还是靠自己。
当有学生质疑老师能力时,还会得到这样的答复:为什么别人都能过,就你过不了?或者,为什么别人就有效,就你不行?
上课技术不行,甩锅技巧倒真是天下第一。是不是说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是否有一个评价标准,是按照教师吹嘘的,还是按照学生抱怨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培训机构一无是处,其中肯定有靠谱的老师和教学,也肯定有学生从中受益,但我们不能让学生自己承担起辨别的责任。
03 校企合作
如果这些还只是部分大学生误入陷阱,那么高校与培训机构的合作则更令人心惊。
大学自身无法提供完善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相反却要求学生额外付钱给培训机构进行职业培训,以提升学校的就业率。
来自东北某财经学院的爆料者称,从大二开始,他们就被要求与培训机构签约。
据称,XX教育是教育部产教融合的项目指导,在大学校园中开设必修课程,如果拒绝签约,就会因为四门必修课挂科而无法毕业。
学校强制大二学生签订合约,前两年的学费,名义上由学校代为支付。大四时,学生个人需要另交16800的培训费,安排到该机构培训。但往往都是培训完结束之后无法提供工作岗位,学生要自己去找工作。
而学校收集到足够的三方证明,提高学校就业率,为即将到来的评估做好准备。
同样的情况在往年也有发生。学校利用大公司诱惑,让学生去了所谓的"金蝶"中介机构。
04 维权艰难
当控诉某个企业的非法行为时,就会有洗白者出来说:出发点是好的,就是被这些没有底线的人把整个行业弄得乌烟瘴气。
但如果一个行业良性发展,不可能仅仅因为几匹害群之马就成为公害。
高昂的收费,以及与之并不相称的教学质量,整个行业究竟是靠什么在维持?虚假营销,还是不断提高的教学质量?
往往在这样的骗局之后,维权将成为另一个的难关,这是咨询、培训类行业的共性。
“工商部门、聚投诉,反正只要能投诉的地方我都去了。”
如果你没有那么多精力,那就只能自认倒霉。而即便投诉成功,机构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
最好提出退款是因为“个人原因”,而不是因为咨询/培训机构本身的“不靠谱”。
“不让我把退学的真实原因告诉同学,说什么怕怂恿同学退学,影响他们公司的经济利益什么,各种恶心人的操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之后,终于投诉成功,这时机构会要求再次签订一个“保密协议”。也就是撤评,在今后不能再提起该机构的所作所为。
在百度上顺手一搜就能搜出不少负面新闻,为什么还会有人受骗呢?
在自媒体上,各种各样直戳人心的标题,就像保健品广告,不管是不是真的有病,总会让人觉得自己需要吃药。
《不自律的你,正慢慢毁掉你的人生》《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从自媒体上看世界,仿佛每一个人都过得比你好,当然也可能是真的比你好。
各类知识付费走进生活,从生活方式到三天学会一项小工具,你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被“忽悠”着买了许多用不到的内容。
如果说“知识付费”许诺给你的是一个小小的改变,而培训机构却敢于许诺给你一个人生的重大转折。
面临改变人生的机会,谁又能不心动呢?
正是瞅准人们的这种心理,该类培训机构制造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每一个误入其中的人,总要被脱下一层皮。
在知乎问题 “培训班输出的2百万“码农”会对IT行业造成什么影响?”下,有这样一个答案:
我花一万八的学费,学的 java,最后进了美团,美团氛围特别好,就是送餐特别累。
在送餐送到我的项目经理跟就业老师手里时,他们的脸确实红成了猴屁股,而我也确实成了他们的笑柄,我决定要奋发图强。
所以,我现在成美团的电话销售了。
还原事实|专扒黑产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博物馆的“千面新生” 7904113
- 2 病重男孩与全班拍毕业照次日离世 7809127
- 3 印度卫星发射失败:掌声刚停就下坠 7713671
- 4 6组数据透视中国市场强大吸引力 7618690
- 5 这是一张3000年前商朝王子的请假条 7523373
- 6 女生突发脑出血 症状是不会说英语 7425018
- 7 “谭木匠”940名员工有341人为残疾 7331874
- 8 男子遇夜跑大熊猫一开始以为是猪 7233024
- 9 数次地震不倒 联合国点赞中国黑科技 7143910
- 10 茅台股东大会前夜晚宴 茅台变蓝莓汁 704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