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年轮 | 从大到小,集成电路的发展史

百家 作者:极客湾 2019-03-15 15:14:43

CPU的制程工艺越来越先进,n年前还是几百纳米,现在都发展到了如今的7nm,这种速度真的想都不敢想的。那么平常我们所说的制程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

 

其实CPU本质上是个集成电路,制程工艺越先进,也就是说的器件特征尺寸不断缩小、集成度提高,CPU里能容纳的晶体管也就更多了,速度更快还更省电。

 

 

那么过去的集成电路长什么样子?它又是从何而来的,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这段不那么漫长的发展史吧。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晶体管诞生以前,人们一直是用的电子管。1883年,爱迪生在寻找电灯泡最佳的灯丝材料时,在真空电灯泡里的碳丝附近装了一小截铜丝,希望能阻止碳蒸发,虽然结果失败了,但无意中发现没有和电路相连的铜丝却产生了微弱的电流,不过爱迪生只是给这个现象申报了个专利、取了个“爱迪生效应”的名字之后,就置之不理了。



1904年11月16日,英国一个30岁的电气工程师约翰·安布罗斯·弗莱明却对这方面很有兴趣,他发现这么做可以让灯泡里的电子实现单向流动,最终研制出了一种叫“热离子阀”的灯泡,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支电子管(真空二极管)

 

 

1906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这种二极管的灯丝和金属片之间加了个栅极,只要在这个栅极上施加信号变化,就能有规律地改变通过的电流大小,微弱的信号电流都可以被放大许多倍。比如钟表的滴答声经过放大后,甚至能震耳欲聋。



他比较沉得住气,在公开之前一直悄悄地进行着改进实验,不过做着做着就没钱了,只能带着这个重大的新发明去找大公司赞助。比较惨的是,因为他穿的不修边幅,不仅连大门都进不去,还被当成骗子赶到了警察局。

 

 

但真理能战胜一切,最后德福雷斯特的三极管赢得了世界的掌声,也解决了贝尔电话公司当时设计长途电话的关键问题,也在1912年前后引领了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在他的故居至今矗立着一块小小的纪念碑,上面写着“李·德福雷斯特在此发现了电子管的放大作用。”如今这个地方已经成长为了硅谷。

 

 

但是真空电子管这种器件缺点也很明显,笨重、耗电、成本高、反应慢、一摔就碎,在之后的一战、二战时期禁不住苛刻的考验,人们开始寻找更优的替代品。其实早在1918年人们就已逐步发现了半导体材料,但直到1946年那个ENIAC依然使用着18000只电子管。



在二战结束后的贝尔实验室里,物理学家肖克莱打算着用来制造替代电子管的放大器。他们的工程师都很讨厌电子管,心里明白半导体才能实现工程师们心中所期望的平衡。可惜诸多实验都面临了失败,2年后他拉来了2个下(天)(才)——巴丁布拉顿

 

 

三人行一定行,他俩发现硅还是太脆、不好提纯,于是找来了特性和硅类似的。它的外层电子能级较高,导电能力更好。1947年12月23日,人类历史上第一块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诞生了,他们三人最后都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然,贝尔实验室只是提供了技术可行性方案,工业量产还是得交给大厂德州仪器来,1949年量产后,晶体管让计算机的性能直接提升了一个次元,但锗这种元素价格比银还贵,真心用不起啊,最终大家还是把眼光放到了硅。你想啊,硅不就是沙子嘛,成本全靠浪啊(笑)。

 

 

但是这又该怎么说服厂家呢?1954年的一次展会上,德仪的工程师戈登·蒂尔上台进行了一场表演,它把连着唱机的锗晶体管给下油锅了,唱机瞬间闭嘴。随后他换上了硅晶体管再做一遍,而唱机依然工作。这场表演非常成功,给他们带来了无数订单。

 

1957年,德州仪器又来了一个聪明的新员工,他叫杰克·基尔比。他发现公司里雇了许多低收入的女工,每天就是盯着显微镜、把极小的硅元件焊接起来,导线一断、工作白干。

 


太蠢了,真的太蠢了,为什么要让几千个人焊晶体管,干脆把元件都刻在同一个半导体上不就行了吗?(老板:我tm这是解决就业问题好不好)

 

于是基尔比立马行动起来(想象力丰富的人很多,行动力强的人很少),由于硅的纯度达不到他的标准,最后他又选择回了锗。他把几个锗晶体管沾在一个锗片上,用细金丝把他们连接起来,做出了“最初的集成电路”。可惜的是,老爷子直到2000年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真可谓是奖迟但到。

 

 

而锗元素很快又离开了历史舞台,1960年罗伯特·诺伊斯发明了基于硅的集成电路,毕竟便宜才是硬道理啊!其实他的才是第一块实用化的集成电路芯片,其中包含了4个晶体管、6个电阻器,形成了一个环形振荡器。



他也被成为集成电路之父,先后共同创办了硅谷两家最伟大的公司之——仙童半导体,以及英特尔等等,你没听过仙童半导体公司?他可是Intel、AMD、LSI、VLSI、Intersil、Altera、Xilinx等众多巨头的老妈,可以说是电子界的黄埔军校了,至于他的历史,又可以有一篇文章好讲了。

 

 

1963年,同样是在仙童公司,26岁年轻工程师Bob Widlar设计了第一个单块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μA702,正是这个小东西,成为了日后模拟器件的基本构成部分。

 

 

1965年,Intel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了摩尔定律,他预测硅芯片工艺每24个月就能翻一番,晶体管也的确越做越精细,一年年地发展成了如今的样子。

 

 


戳图片传送至往期精彩

喜欢我们的推送别忘了点一个顶

向亲朋好友推荐一下我们的文章

或者赞赏一下

我们下期再见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