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深到骨子里的教养,是慎众

百家 作者:十点读书 2019-05-01 14:45:49

文 | 每晚Claire · 主播 | 沙漠之狐

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

作家梁晓声曾讲过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


梁晓声有一次到法国出差,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到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


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


前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



他们的车无法超过,因为路很窄。


他问司机:“能超车吗?”


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


他正和司机师傅说着,前面的车却慢慢停了下来,一位先生走下车,先对后车的司机说了点什么,然后让自己的车靠边,让他们先过。


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


司机转述了那位先生的话:“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


梁晓声说,当时他的脸腾地一下就变得通红。这位先生的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没有哪一条交通规则、没有哪一条法律有规定这位先生必须做出这样的举动,他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他本人的素质,出于他作为社会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所具备的教养。



毕淑敏说:“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光片,脸面上可以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这几年,我们总喜欢说教养这个词,但中国人最缺的教养,可能就是在公共场合能够约束、规范自己行为的教养,也就是“慎众”。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现象:


过马路的时候,只要凑够几个人,人们便可以一起壮胆走,完全无视红绿灯。


开车时,总会碰到有人随意变道和强行超车。


坐火车时,经常出现嬉戏打闹和大声喧哗而自娱自乐的“熊孩子。”


旅游外出时,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这些现象的频繁出现,无非是因为很多人抱着这样的心态:


“别人都在做,我为什么不可以,公家的东西不用白不用,坏掉对自己没损失,有什么必要去爱惜呢?”


诚如鲁迅在《撕开社会的假面》一书中所说:


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需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不很多。


关心公共生活,呵护公共空间,对很多人来说,好像都很难做到。



还记得去年11月3日,那一条刷爆朋友圈的“杭州狗主人殴打年轻妈妈”的新闻吗?


原本只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傍晚,一位带着年幼的两个孩子(儿子6岁,女儿3岁)在小区散步的妈妈,却遭遇了从天而降的一顿暴打。


两个孩子被一只未拴狗绳的小狗追逐,孩子们非常害怕,一直转着圈躲避。


母亲出于本能护着两个孩子,朝着小狗不停地做驱赶的动作。


这时,狗主人跑过来了,双方发生争执,狗主人金某随即将孩子的母亲推至旁边轿车引擎盖上进行殴打。


路人好不容易将两人劝分开,两人怒气未平,口头上仍未停止争执。


在路人离开之后,金某又冲回来,狠狠地把徐某推倒在地,将她打至骨折。


在公共场所不栓绳遛狗的做法,本就是缺乏公共意识的自私行为。


不仅不向被狗吓到的孩子道歉,还去殴打孩子的母亲,这是一个极度缺乏慎众教养的人。


北师大社会学院副院长,朱红文说:“一旦进入到公共场合,就涉及我和他人的关系,涉及我的行为举止对他人的影响。”


人在社会上,我们可以做自己,但心里一定要装着别人。



《管子》里讲:“仓廪实而知礼节。”


现实是粮仓充实了,然而“粮食”在哪里堆放,却成了问题。


2015年佛山唐园东三街5号楼发生火灾,窗口冒出滚滚浓烟和火苗,路过的行人见状赶紧报警。


报警后,消防很快就赶过来,却因为小区阻塞,而耽误了近20分钟才抵达楼层下方。


原来是因为该小区属于旧小区,消防车被乱停放的车堵塞而进不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屋里东西全部葬身火海。



像这样因为缺乏公共教养而引发和扩大的灾难,几乎一直萦绕在我们身边。


对公共资源肆无忌惮的占有,侵占的很有可能正是别人生命和财产的通道。


所谓公共生活,就是由无数个人生活构成的集合概念。


如果自己不主动维护公共秩序或公共文明,不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约束,那么最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会遭到严重破坏,这也要求每个人在公共场合中都应该做到“慎众”。


因为,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看过这样一个新闻,在贵阳大营坡,两名农民工妇女从工地回来,到便利店买东西。


起初,两人站在门口一直没有进店,店员赶紧招呼两人,“你们买哪样?进来嘛,不怕得。”


两人不好意思的说:“不了,鞋子泥巴太粘了,怕把地板弄脏了。”


“脏了再拖呗,进来,进来。”


“这样吧,我脱鞋进去得了。”


话毕,一人把脚上的泥鞋脱了下来,赤脚进店,


另一人则站在店门口等待。尽管店员多次劝说穿鞋,但对方仍坚持赤脚。


薄伽丘曾说:“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纵然你衣衫褴褛满身泥土,骨子里的教养却也让人肃然起敬。”


一个人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外办的强制规范,也与学历、社会地位无关,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根植于个人精神气质里的教养有关,能够体谅他人,尊重社会公德。



朋友曾和我讲过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一次,他坐高铁时,旁边坐了位胖胖的中年男子。


上高铁后,他在座位坐下,就把靠背放了下来,躺了一下。


然后,他突然跑到自己座位后面那个位置上,举臂伸腿地坐了几秒后,再次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在自己位置坐了几秒后,又跑到后面位置去坐了坐。如此反复了好多次。


朋友觉得有点闹心,就说:“大哥,你能不能不要跑来跑去了啊?”


他回答说:“不好意思啊,我太累了,想靠着舒服一点,但我怕放低靠背会影响后面的乘客,所以想调整到一个合适程度。”


朋友说,那一刻他觉得这个大哥所有的举动突然都变得异常可爱,因为他的行为是透露着人格的魅力,他是高贵的。


《青春寄语》里说:“教养不是轻易地从别处买来,贴在身上的调性,而是你本人的生命里侧,皮肤底层,渗透出来的光彩夺目的情操。”


深以为然。



叶圣陶先生在教育子女要多为他人着想时,曾举过一个例子。


一位父亲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正好将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


父亲就对儿子说:


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


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



真正的高贵不是宝马香车,衣着光鲜,而是融化到骨子里的,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


正如哲学家莫尔在《乌托邦》一书里说过,金银远远赶不上铁的用处大,道理很简单,为他人着想的人,即使自己给出的只是铁,于别人来说也会成为金。


赠人玫瑰,自己的手中也必有余香。


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换位思考,能够以同理心去为别人着想的这一份善意,就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也是慎众的教养。


与诸君共勉。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十点书店

免费领取「5分钟知识餐」

每天只需5分钟,改善人际关系

-音乐&图片-

背景音乐 |《朝生》

图片来源 | 豆瓣@少年杂货铺

-作者-

每晚Claire,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

沙漠之狐,十点读书签约主播,爱配音的小透明。用声音传递情感,不求尽善尽美,但求问心无愧。新浪微博:@狐狸爱CUC,微信公众号:声夜报社。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戳阅读原文下载十点读书App,领2019全年好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