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职称专业知识学习第15天,离考试只有14天

百家 作者:药圈网 2019-05-11 15:50:49

今天离2019年药学职称考试只有14天,每年考前都会在药圈公众号给大家分享学习试题,试题帮助大家巩固学习和养成学习习惯,看完题建议回去看书。今天是专业知识第15天学习,这科目前没有解析。

1.下列关于药物注射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所有的注射给药都没有吸收过程 

B、水溶液型注射液药物释放最快 

C、注射部位血流状态影响吸收 

D、大分子药物主要经淋巴吸收 

E、分子小的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吸收 

答案: A 

解析: 除了血管内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外,其他途径如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都有吸收过程。 


2.若罗红霉素的剂型拟从片剂改成静脉注射剂,其剂量应

A、增加,因为生物有效性降低 

B、增加,因为肝肠循环减低 

C、减少,因为生物有效性更大 

D、减少,因为组织分布更多 

E、维持不变 

答案: C 

解析: 罗红霉素的剂型如果从片剂改成静脉注射剂,由于避免了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达100%,故剂量应该减少。 


3.药物经皮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真皮层起效 

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 

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人体内的过程 

答案: D 

解析: 经皮吸收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中释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系统的一种给药剂型。皮肤的吸收途径有三条:①经完整皮肤吸收,即通过角质层等表皮结构进入真皮组织吸收,此途径为大多数药物的主要吸收途径;②经细胞间隙途径;③经附属器途径吸收,即通过汗腺、毛孔和皮脂腺进入真皮和皮下。A、C和E为错误选项,B表述不全面,因此正确选项为D。 


4.静脉注射的缩写是

A、iv 

B、ia 

C、ic 

D、sc 

E、im 

答案: A 

解析: 静脉注射(iv)、动脉注射(ia)、皮内注射(ic或id)、皮下注射(sc)、肌内注射(im)。 


5.只适用于诊断和过敏性试验的注射方法是

A、静脉注射 

B、肌肉注射 

C、动脉注射 

D、腹腔注射 

E、皮内注射 

答案: E 

解析: 皮内注射吸收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 


6.各种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最慢的是

A、水溶液 

B、油混悬液 

C、水混悬液 

D、O/W乳剂 

E、W/O乳剂 

答案: B 

解析: 药物从注射剂中的释放速率是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各种注射剂中药物的 释放速率排序为:水溶液>水混悬液>O/W乳剂>W/O乳剂>油混悬液。 


7.关于口腔黏膜给药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 

B、不受胃肠道pH和酶系统的破坏 

C、主要分为颊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 

D、舌下黏膜的渗透能力比颊黏膜差 

E、颊黏膜有利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吸收,有利于控释制剂释放 

答案: D 

解析: 颊黏膜表面积较大,但药物渗透能力比舌下黏膜差,一般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不如舌下黏膜。 


8.下列给药方式安全性高,可随时停止用药的是

A、静脉注射 

B、口服给药 

C、肺部给药 

D、肌肉注射 

E、皮肤给药 

答案: E 

解析: 皮肤给药安全性高,患者可随时停止用药。 


9.下列关于直肠给药叙述错误的是

A、避免胃肠道刺激 

B、减少肌肉注射的耐受性 

C、吸收比口服慢 

D、距肛门口6cm时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E、直肠药物吸收有两条途径 

答案: D 

解析: 给药部位距肛门口2cm左右时,药物主要通过前一途径吸收,可以避免肝脏首过效应;而距肛门口6cm处给药时,大部分通过直肠上静脉吸收,具有明显的首过效应。 


10.口腔黏膜药物渗透性能顺序为

A、舌下黏膜>牙龈、硬腭黏膜>颊黏膜 

B、颊黏膜>舌下黏膜>牙龈、硬腭黏膜 

C、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舌下黏膜 

D、牙龈、硬腭黏膜>颊黏膜>舌下黏膜 

E、舌下黏膜>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 

答案: E 

解析: 口腔黏膜种药物渗透性能顺序;舌下黏膜>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舌下黏膜为特性黏膜,颊黏膜为内衬黏膜,牙龈、硬腭黏膜为咀嚼黏膜,基本角质化。 


11.基质促进皮肤水合作用的能力为

A、油脂性基质>O/W型基质>W/O型基质>水溶性基质 

B、油脂性基质>W/O型基质>O/W型基质>水溶性基质 

C、水溶性基质>W/O型基质>O/W型基质>油脂性基质 

D、水溶性基质>W/O型基质>O/W型基质>油脂性基质 

E、水溶性基质>油脂性基质>W/O型基质>O/W型基质 

答案: B 

解析: 基质促进皮肤水合作用的能力:油脂性基质>W/O型基质>O/W型基质>水溶性基质,皮肤为类脂质结构。 


12.以下关于透过皮肤吸收给药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的分子量与吸收成反比 

B、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越大吸收速度越快 

C、药物的脂溶性越强越利于吸收 

D、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更易透过表皮 

E、皮肤的水合作用一般可促进药物吸收 

答案: C 

解析: A、B、D、E选项均为表述正确的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而对于药物的脂溶性来说,一般脂溶性和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更易透过表皮细胞膜,但由于表皮中含大量的极性组织液,故同时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穿透性更佳,而并不是药物脂溶性越强越好。 


13.以下注射给药存在首过效应的是

A、鞘内注射 

B、肌肉注射 

C、静脉注射 

D、腹腔注射 

E、动脉注射 

答案: D 

解析: 腹腔内注射:药物通过门静脉吸收进入肝脏,因此存在首过效应。由于腹腔注射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故仅用于动物试验。 


14.关于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在口腔的吸收一般为被动扩散 

B、遵循pH分配假说 

C、解离型的药物容易被吸收 

D、角质化的部位透过性较低 

E、颊黏膜屏障层最厚 

答案: C 

解析: 药物在口腔的吸收一般为被动扩散,并遵循pH分配假说,即脂溶性药物,或者在口腔pH条件下不解离的药物更易吸收。 


15.下列属于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A、四氯化碳 

B、氯仿 

C、醋酸乙酯 

D、丙二醇 

E、石油醚 

答案: D 

解析: 透皮吸收促进剂:适宜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可有效地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常用的有: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甘油、尿素及衍生物、二甲基亚砜、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月桂氮(艹卓)酮、油酸、挥发油、表面活性剂等。 


16.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是

A、角质层 

B、透明层 

C、真皮层 

D、皮下脂肪组织 

E、网状层 

答案: A 

解析: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构成。表皮从外向内又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网状层和胚芽层,其中角质层对于皮肤的吸收极为重要,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17.影响鼻黏膜给药因素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 

B、脂溶性药物易于吸收 

C、带负电荷的药物容易透过 

D、分子量越大吸收越差 

E、未解离型药物吸收好 

答案: C 

解析: 鼻黏膜为类脂质,药物在鼻黏膜的吸收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因此脂溶性药物易于吸收,水溶性药物吸收差些。分子量大小与鼻黏膜吸收密切相关,分子量越大吸收越差,大于1000时吸收较少。鼻黏膜带负电荷,故带正电荷的药物易于透过。pH影响药物的解离,未解离型吸收最好,部分解离也有吸收,完全解离则吸收差。 


18.关于眼部给药叙述错误的是

A、角膜吸收起局部作用 

B、结膜吸收起全身作用 

C、小分子药物吸收快 

D、表面张力小的药物吸收快 

E、亲脂性越高,药物越容易透过角膜 

答案: E 

解析: 角膜组织为脂质-水性-脂质结构,其对大多数亲水性药物构成了扩散屏障,亲脂性药物相对容易透过,但是药物的亲脂性过高则难以透过角膜的基质层,因此具有一定亲油亲水平衡的药物,或离子型与分子型之间能很快平衡的药物,较易透过角膜。 


19.N2受体主要分布在

A、瞳孔的括约肌上 

B、骨骼肌的运动终板上 

C、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上 

D、瞳孔的开大肌上 

E、心肌细胞上 

答案: B 

解析: N2受体主要位于骨骼肌细胞膜上。 


20.β2受体主要分布在

A、瞳孔的括约肌上 

B、骨骼肌的运动终板上 

C、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上 

D、瞳孔的开大肌上 

E、心肌细胞上 

答案: C 

解析: β2受体主要分布于平滑肌、骨骼肌、肝脏、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突触前膜上。 


21.属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是

A、运动神经 

B、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C、绝大部分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D、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E、绝大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答案: E 


22.不属于胆碱能神经的是

A、运动神经 

B、全部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全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全部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答案: D 

解析: 胆碱能神经包括:①全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②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③极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交感神经;④运动神经。 


23.下列关于影响药物代谢因素叙述不正确的是

A、首过效应是导致体内代谢差异的主要原因 

B、代谢反应会出现饱和现象 

C、剂型也会对代谢产生影响 

D、酶抑制剂可以促进药物的代谢 

E、性别差异也会对药物代谢产生影响 

答案: D 

解析: 药物代谢被减慢的现象,称为酶抑制作用,能使代谢减慢的物质叫做酶抑制剂,分为可逆抑制与不可逆抑制。 


24.下列属于药物代谢最重要的器官是

A、肝脏 

B、消化道 

C、肺 

D、肾脏 

E、脾脏 

答案: A 

解析: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最主要的器官。 


25.经胃肠道吸收的药物,通过肝脏时有一大部分药物被代谢掉,此过程叫做

A、肝肠循环 

B、胃肠道循环 

C、首关效应 

D、线粒体循环 

E、首剂效应 

答案: C 

解析: 经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到达体循环前,首先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在首次通过肝脏的过程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药物在肝组织被代谢或与肝组织结合,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关效应”。 


26.下列不适用于非微粒体酶系代谢的药物是

A、脂溶性较小 

B、水溶性较大 

C、极性较大 

D、结构类似体内正常物质 

E、小分子药物 

答案: E 

解析: 通常,凡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都由这组酶系(非微粒体酶系)代谢。 


27.肝脏代谢以哪种反应为主

A、结合反应 

B、水解反应 

C、氧化反应 

D、还原反应 

E、加成反应 

答案: C 

解析: 肝脏的代谢以氧化反应为主。药物代谢酶主要位于肝细胞的微粒体中,其次是线粒体和溶酶体。 


28.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又叫做

A、黄嘌呤氧化酶 

B、醛脱氢酶 

C、单胺氧化酶 

D、单加氧酶 

E、胆碱酯酶 

答案: D 

解析: 哺乳动物肝微粒体中存在一类氧化反应类型极为广泛的氧化酶系,称为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称单加氧酶。而其余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 


29.下列不属于药物代谢第二相反应的是

A、氨基酸结合 

B、羟基化 

C、甲基化 

D、硫酸结合 

E、乙酰化 

答案: B 

解析: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是药物分子被氧化、羟基化、开环、还原或水解,结果使药物结构中引入了羟基、氨基、亚氨基或羧基等极性基团。

第Ⅱ相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氨基酸结合、甲基化、乙酰化等。 


30.下列不属于药物代谢第一相反应的是

A、氧化 

B、羟基化 

C、水解 

D、还原 

E、乙酰化 

答案: E 

解析: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是药物分子被氧化、羟基化、开环、还原或水解,结果使药物结构中引入了羟基、氨基、亚氨基或羧基等极性基团。

第Ⅱ相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氨基酸结合、甲基化、乙酰化等。 


下列影响药物代谢因素错误的是

A、给药途径 

B、给药剂量 

C、药物剂型 

D、患者因素 

E、生产厂家 

答案: E 


31.关于影响肾脏排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肾脏排泄率下降 

B、药物代谢后,多数水溶性增加,不利于药物的排泄 

C、弱碱性药物酸化尿液有利于排泄 

D、丙磺舒可以减少青霉素的排泄 

E、肾脏疾病时,药物排泄减少 

答案: B 

解析: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后,多数水溶性增加,肾小管重吸收下降,有利于肾脏排泄;但甲基化反应可使代谢物极性下降,不利于药物排泄。 


32.酸化尿液可能不利于药物肾排泄的是

A、麻黄碱 

B、庆大霉素 

C、四环素 

D、水杨酸 

E、葡萄糖 

答案: D 

解析: 尿液的pH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肾小管重吸收。酸化尿液使弱酸性药物的分子型比例增加,进而更易通过肾小管膜被重吸收,因而不利于此类药物的肾排泄,故答案选D。 


33.关于肾脏排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和蛋白质不能肾小球滤过 

B、肾小球滤过以被动转运为主 

C、肾小管重吸收存在主动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 

D、水、钠、氯、钾等有用物质可被重吸收 

E、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答案: E 

解析: 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34.以下选项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含有药物的血浆体积的是

A、消除速率常数 

B、清除率 

C、半衰期 

D、一级动力学消除 

E、零级动力学消除 

答案: B 

解析: 清除率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含有药物的血浆体积(表观分布容积数)。 


35.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性抑制

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 

D、肾小管重吸收 

E、血浆蛋白结合 

答案: A 

解析: 药物经肾小球滤过的方式称为被动转运,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不存在竞争性抑制。而肾小管分泌为主动转运,肾小管重吸收存在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都可存在竞争性抑制。胆汁排泄具有主动分泌的特点,对有共同排泄机制的药物存在竞争效应;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动态平衡,当有其他结合力更强的药物存在时即可竞争血浆蛋白从而抑制其结合。 


36.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是

A、肝 

B、皮肤 

C、消化道 

D、肾 

E、肺 

答案: D 

解析: 肾是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 


37.关于肠肝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肠肝循环是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门静脉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 

B、肠肝循环发生在由胆汁排泄的药物中 

C、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缩短 

D、肠肝循环的药物应适当减低剂量 

E、地高辛、苯妥英钠等存在肠肝循环现象 

答案: C 

解析: 肠肝循环是指从胆汁排泄出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的现象。药物在胆汁中排出量多时能使有药物在体内停留较长的时间,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存在肠肝循环现象的药物有强心苷类如地高辛和洋地黄毒苷、氯霉素、吗啡、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己烯雌酚、螺内酯、美沙酮和吲哚美辛等。 


38.胆汁排泄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胆汁排泄的机制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分泌 

B、肝脏中存在5个转运系统 

C、药物胆汁排泄主要通过被动转运进行 

D、主动分泌有饱和现象 

E、主动分泌存在竞争效应 

答案: C 

解析: 药物分泌到胆汁中的另一种机制是被动转运,但在药物胆汁排泄中所占比例很小,如甘露醇、蔗糖、菊粉等的分泌。 


39.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以原型或经代谢后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

A、吸收 

B、分布 

C、排泄 

D、代谢 

E、消除 

答案: C 

解析: 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药物的排泄。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