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鼓励顾客购买临期食品,中国企业能学到什么?

百家 作者:腾讯创业 2019-05-29 01:14:41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腾讯创业” 选择关注公众号

创投圈大小事,你都能尽在掌握


腾讯创业 | ID:qqchuangye


2011年创立的“惜食堂”,目前每天大概可生产8000份热餐饭和1000份食物包,过去8年已回收近4900吨剩余食物,派出600多万份爱心餐和食物包,累计约有3万人受惠。


本文来源“超市周刊”(ID:cacszk),腾讯创业经授权后转载。

作者 / 赖章平


时代在进步,总有一些不当做法会逐渐被摒弃。


日前,日本最大的便利店品牌7-11出台了一项鼓励措施,对于购买临近保质期的盒饭、面包等食品的顾客,给予积分奖励。同时,距离保质期5小时以内的食品将自动成为优惠对象。


图片来源:nippon


从2019年秋天开始,7-11在日的2万多家便利店将同时推行这一政策。日本另一便利店巨头罗森也计划于今年6月伊始,在部分重点区域尝试推行。7-11与罗森此举获得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耕宏臣称“各便利店品牌应与加盟者积极沟通,共同采取对策,减少食品浪费”。


快过期食品再利用问题因两大便利店巨头的新举措再一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业内人士主要围绕“快过期食品到底如何解决才最佳?”以及“日本便利店的这种做法是否也可以在我们国家推行?”等两大问题展开讨论。


其实,日本便利店的这一做法也非业内“第一人”,欧美国家的商超企业已借助国内的社会救助机构对临期商品进行合理、妥当的分类处理。此外,国内一些零售企业也多有试水,不过只起些微涟漪,难成规模。


1

多样化尝试


阳春三月,政府与企业的一次碰撞,让“花园城市”厦门一次就开出了10家“爱心食物银行”。


“爱心食物银行”开业仪式


“爱心食物银行”有别于广而晓之的普通储蓄、借贷银行,他是吸收一些商场、超市、批发商即将过期的商品后,再通过见福便利店渠道将商品发放给需要帮助的人。“爱心食物银行”是依托便利店平台来减少食品安全隐患与企业处理商品时所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成本以及帮扶社会困难群体,将“物尽其用”发挥到极致的一家慈善机构。


设在见福湖光、嘉禾等门店内的10家“爱心食物银行”主要的临期商品是面包、水、饮料、食用油、泡面等。这些商品都放在店内专门用于存放捐赠食品的“食物银行爱心专柜”,有需要的市民就可以通过扫描专柜旁的二维码进入支付宝的“见福爱心”小程序免费领取商品,每人每天限量两份。


爱心食物银行免费领取食物操作流程


根据见福便利店的内部标准,食物距离保质期达到相应的天数就界定为临期食品,其中面包为1天;水或饮料为20天;食用油为180天;泡面为20天。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坚持免费原则的前提下,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发放,一是市民可直接到店领取面包、盒装奶等食品;二是对于批量的粮油等商品,则集中通过慈善组织分发给符合民政帮扶条件的对象。“开业的那两天,每天都有50多份食品被领走。”


为进一步核准食品不超期,“爱心食物银行”里所有食品的捐赠和取用都要通过见福便利店正常的进出货流程。为此,见福便利店还额外配置了三名员工专门记录食品的进场与取用。同时,对于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或贫困取用者,见福便利店将提供IC卡,以IC卡来记录取用者的领取次数。



长期从事便利店研究的上海交大客座教授林鑫认为:“台湾很多便利店的面包、便当过期后怕被消费者再捡回去危及健康,还特别用专车进行运输,这样一来投入的开支一年算下来也不少。如果能在过期前就将食品解决掉,既能去掉不必要的开支,也能为社会做点贡献,类似于‘爱心食物银行’这一举措是非常有意义的。”


据了解,见福便利店将在今年把“爱心食物银行”门店扩至100家。


类似于厦门“爱心食物银行”的组织在国际大都市香港也有尝试,名为“惜食堂”。这个机构主要从香港的各个超市和餐馆回收一些仍可安全食用的剩余食物,比如“外貌”不新鲜销售不出去的绿菜,经食物安检程序后于中央厨房制作成热饭餐和食物包,再免费派发给那些需要食物援助的老人。


2011年创立的“惜食堂”,目前每天大概可生产8000份热餐饭和1000份食物包,过去8年已回收近4900吨剩余食物,派出600多万份爱心餐和食物包,累计约有3万人受惠。


图片来源:惜食堂官网


不止国内,美国、德国与俄罗斯对过了最佳食用期的商品也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将原材料进行再加工或是直接免费赠送给员工,再加工就比如将蔬菜和肉类做成熟食,水果做成果盘;二是进行降价销售或直接下架销毁;三是把食品送到救济站,发放给经济上有困难的群体。其中,美国还特设有销售临过期商品的超市,在经济不景气时期生意格外红火。


2

实际操作性


今天,日本便利店如7-11、罗森鼓励购买临过期商品的“风”是刮到中国来了,但究竟能掀起多大的“浪潮”还未可知?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加上近14亿的人口就注定了中国营商环境的复杂性。就中国现有的商超运营体系来看,采购从供应商那里采回商品入库后,一般都会有个账期,供应商得要过40至50天左右才能从零售商那边拿到货款。这中间如果货没卖完退回至供应商,超市不承担损失,给到供应商手上的相应货款也将减少。


“超市如果采取买断举措的话,那他就要对商品卖多卖少负全责,这样他就会把更多精力放在‘照顾’商品上,相应地他也能对消费者喜好了解得更为透彻。可是,现在很多超市或采购比较不愿意承担风险,还是选择与供应商定下年度采购合同,稳定地做好一件事。”林鑫告诉龙商网&超市周刊记者。


存在即合理,合乎了超市惯常的有效运转规律就有其日益壮大的空间。常规采购合同的“旱涝保收”特性自90年代末外资入华沿用至今日,这也就说明了这种体制受到国内商超人士的推崇。林鑫表示,“日本便利店多采用买断制,所以他们对店内商品的动销情况非常重视,会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谋求尽快售出货架商品,但当前中国这种运转体系就难以有效调动超市对临期商品处理的积极性”。


同时,从另一维度来看,买断某款商品的利润点能达到30%,而正常采购合同为20%,足足少了10%的利润,为何很多国内商超还是选择订立年度采购合同?一位业内专家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专业人做专业事,对一些商品供应商还是会比超市经营者更为清楚些;二是国内商超的精细化、认真程度还比不上日本,很多事情都喜欢平稳解决,不愿再费脑多想。


所以,在林鑫看来,国内便利店、超市要想“复制”日本便利店处理过期商品的这种做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国内一些便利店、超市会有很多顾虑,降价或免费赠送的背后更多考验的是人心,单以职业打假人拿着过期商品来找事儿也是一大麻烦。”


一位有着10多年零售报道经验的资深媒体人表示:“前些年华润万家在北京的一些门店也专门设立了临界商品区,现在也没了。国内一些做得好的大超市也还是一直以收取租金来进行操作,一时要转变很难。因为整个超市的管理系统、员工思想、运行体制都已经固化了,虽说现在超市自营多起来了,但在整个超市占比来说也还是低的。”


END


作为顾客,你愿意购买临期食品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分享。


一周热文回顾



「陌生人社交」如何逃离互加微信“魔咒”?


图解零售巨头:优衣库 VS ZARA,俺们不一样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