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诞生了 200 多年的病,如今仍有人因它闹笑话

百家 作者:丁香医生 2019-06-02 09:47:35


世界那么大,医学领域那么神奇,总有些病或病理的名字让人产生奇妙的联想,甚至看上去还以为是什么美味的创意料理:


卵巢巧克力囊肿、草莓舌、葡萄胎、爆米花细胞、浆果性动脉瘤,以及大家熟悉的糖尿病。


图片来源:见水印


前面几个病(病理)确实不常见,有误解也算正常。可是对于糖尿病,这个目前在我国已有超过 1 亿患病人数的常见慢性病,人们仍然有许多认知误区存在。


比如会好奇糖尿病人的尿是不是甜滋滋的,这令糖尿病人哭笑不得。今天我们就说几个入门级常见误解,可别再闹笑话了。



误解一:名字里带「糖」

那么尿一定甜滋滋的


要说「糖尿病」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674 年。一位重口的英国医生 Thomas Willis 首次提出:一些 diabetes (多尿症)患者的尿是甜的,应该根据尿甜不甜来把多尿症患者分成两类。(忍不住脑补这位医生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图片来源:giphy.com


到了 1776 年,另一位医生 Matthew Dobson 发现,尿甜的多尿症患者的尿液蒸发后可以得到糖,这个实验第一次为糖尿病的命名找到了依据。


随着类似的研究结果不断产生,最终两名英国医生 William Cullen 和 Jhon Rollo 将此病正式命名为 diabetes mellitus,即糖尿病。


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糖尿病的「糖」,是指血糖而非尿糖尿糖只是血糖升高可能带来的结果,且尿液中的葡萄糖,也要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尝出甜味。


而大部分糖尿病人,特别是正在接受正规控糖治疗的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得好,尿液中也就检测不出糖,尿液也自然不会是甜的。


图片来源:giphy.com


总之,无论是糖尿病的诊断还是治疗,查「血糖」才是最重要的,「尿糖」只能作为线索,并且尿是不是甜滋滋的,大部分时候不需要关注……



误解二:少吃点糖吧

会得糖尿病的!


本着「病从口入」的道理,不少人用这种夸张的说法来吓唬身边爱吃甜食的亲友。必须说明,糖尿病和爱吃糖没必然联系,就像和尿甜滋滋没必然联系一样!


图片来源:giphy.com


目前认为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吃甜食会不会引起糖尿病首先看先天条件。


如果本身就有糖尿病家族史,那就要小心了。没有家族史的人,则要看你的年龄、体质指数、肥胖情况。


有些研究认为,吃甜食会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是因为爱吃甜食的人容易肥胖,或年纪变大胰岛功能已经下降。在校正了这些因素后,目前尚不能肯定甜食与糖尿病发病情况的关系。


图片来源:giphy.com


有些研究甚至发现,婴幼儿时期进食甜食可以「锻炼」胰岛功能,减少糖尿病发病情况(不过不要因为这个就让宝宝放肆吃糖)。所以下次再想制止那些嗜甜食如命的朋友,长虫牙的说法比得糖尿病要靠谱多了。



误解三:糖尿病情深似海

从此「水果」是路人


水果一向以含糖量高著称,自然成了糖尿病的天敌,这通顺的逻辑别说一般人会这么认为,有些糖尿病患者也因此谈水果色变。以致于就算亲友买了水果,他们也只敢眼巴巴望着,默默地咽口水。


图片来源:giphy.com


其实糖尿病人并非此生告别水果了。在《中国 2 型糖尿病膳食指南》里并没有说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禁止食用水果,反而推荐两餐之间选用适量水果作为加餐。有研究表明,摄入新鲜水果较多的人群, 2 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死亡风险以及发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明显下降。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水果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呢?要选择低 GI 水果,如樱桃、柚子、桃、杏等。且是要在血糖稳定、达标的前提下作为加餐食用,千万不能贪嘴多吃!


图片来源:giphy.com


但是像西瓜、葡萄、香蕉、橘子、菠萝这些高 GI 水果,还有其他甜食如糖果、含糖饮料、糕点,就还是彻底说拜拜吧。



误区四:将希望全寄托在医生身上

医生表示压力山大


绝大部分 2 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时,会选择住院监测血糖,请医生制定一系列控糖方法,然后出院回家就按照这些方法执行。觉得只有在医院听医生的话,才是控制血糖的最佳方法。其实这种想法是存在问题的。


图片来源:giphy.com


血糖是一个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在医院的饮食条件和作息时间是与在家里完全不一样的,指望在医院调好控糖方案然后回家按部就班地执行就可以了,这未免有点太过天真。


对于高血糖患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在家规律监测血糖、记录血糖情况的习惯,并定期与社区医生沟通调整控糖方案。并逐步通过改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4.4~7.0 mmol/L 之间,餐后血糖控制在 10 mmol/L 以内。


图片来源:giphy.com


既然糖尿病是终生相伴不可逆的,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如何与它「和平共处」。治疗、控制糖尿病,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更该花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上,只有在诊治糖尿病并发症时才需要到综合医院就诊。


而与糖尿病的日常相处中,有一点很关键——要有一个精准、易读数的家用血糖仪,协助你监测、记录血糖的状况。


-广告-


优安进血糖仪就是这样一个值得被糖尿病患者选择的好伙伴,它有两大优秀的特质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支持二次加样

省钱!省钱!省钱!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仪一台可以用很久,但是试纸是消耗品啊!每天都要用一张不说,万一一下子采血量不足,又得再拿一张试纸重来一遍。这每天测的哪是血糖,是真金白银…扎手指的一刻,疼在身上,也疼在心上。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但是优安进血糖仪支持试纸的「二次加样」,简单讲就是在第一次采血不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在 60 秒内重复利用试纸条。有助于避免二次采血和试纸条的浪费,从而节省了成本。



创新设计三色指示灯

像红绿灯一样好懂的血糖仪


虽然目前的血糖仪在读数方面已经做到尽可能的大了,但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还是对数值表示困惑。不是看不清,是看不懂啊。怎样的数值是健康的范围,怎样是超标了,这对老年人来说的确不太友好。


优安进血糖仪创新设计了三色目标指示灯,让用户在不看屏幕的情况下,也可以简单地确定自己的血糖状况。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 当血糖指数处于目标范围时,指示灯显示为绿色

  • 当血糖指数高于目标范围时,指示灯则显示为黄色

  • 当血糖指数低于目标范围时,指示灯则显示为红色


说白了,只要会认红绿灯,就能轻松上手优安进血糖仪。



四重保障确保读数精准性

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保驾护航


优安进血糖仪是专注于糖尿病管理的品牌——健臻的产品,可信赖度高。


而四重保障确保了其读数的精准性。根据糖尿病技术协会第 15 届年度会议公开的数据显示,在实验室和临床环境中,该系统 95% 的结果处于实验室参考值的 ± 0.47 mmol/L 或 ± 8.5% 范围内,符合 ISO15197 : 2013 标准的准确度要求。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这一实验结果从专业性角度证实了优安进血糖仪的准确度,帮助糖尿病患者实现更高效的自我疾病管理。定期、准确地监测血糖,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与控制,从而更好地与糖尿病和平共处,让生活也能有滋有味。


健臻优安进血糖仪全新上市

呵护您和家人的健康。


复制淘口令,(紫色部分全复制)打开手机淘宝 APP 即可


¥hT6jYd18zyB¥


<iframe scrolling="no" frameborder="0" class="vote_iframe js_editor_vote_card" data-display-src="https://mp.weixin.qq.com/cgi-bin/readtemplate?t=vote/vote-new_tmpl&__biz=MjA1ODMxMDQwMQ==&supervoteid=544518065&token=199684282&lang=zh_CN" data-src="/mp/newappmsgvote?action=show&__biz=MjA1ODMxMDQwMQ==&supervoteid=544518065#wechat_redirect" data-supervoteid="544518065" allowfullscreen="" data-display-style="width: 556px; height: 199px;" src="/mp/newappmsgvote?action=show&__biz=MjA1ODMxMDQwMQ==&supervoteid=544518065&uin=&key=&pass_ticket=&wxtoken=777&mid=2657252051&idx=2&appmsg_token="></iframe>


—  参考文献  —


[1] Kalyani,Rita R.,Herman, William H.,Petersen, Matthew.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Diabetes-2017. Diabetes Care 2017;40(Suppl. 1):S1-S135 RESPONSE[J].Diabetescare,2017,40(7):E94-E95.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J]. 糖尿病临床, 2016,10(7):289-307.DOI:10.3969/j.issn.1672-7851.2016.07.002.

[3] 廖二元.(2012). 内分泌代谢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 谷晓阳,& 甄橙. (2015). 从多尿到糖尿: 糖尿病命名的历史. 生物学通报, 50(12), 55-58.

[5] 迟学彭,于冬梅,琚腊红, 等.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病现况及变化趋势研究[J].当代医学,2019,25(11):190-193.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9.11.087.

[6] 符健,韩耀风,王萌, 等.中国居民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6):1303-1307.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8.06.011.


封面图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 于跃

责编:Ssan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京东店铺

血糖监控一手掌握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