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商业化重在突破技术瓶颈,不靠忽悠 不搞噱头
氢能技术论争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不久前河南南阳那辆“加水就能跑”的车,引爆了氢能源车乃至氢能产业话题。12日,首届国际氢能标准和安全高端论坛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举行,如何发展氢能产业成为专家们的关注点。与会专家指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氢能都将成为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战略选择。当前应大力突破加氢站、制氢设施的瓶颈,加大规划建设和支持力度,实实在在推进实施,不能搞噱头,不能搞忽悠。
会后,全国氢能标准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陈霖新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还处于从“示范”走向“商用”的过渡期,尚未到爆发期。过渡期有多长,关键在于氢能产业能不能得到健康发展。
“日本推广氢能这么多年,仍未实现商业化运行,可见我国氢能商业化仍需时日。” 陈霖新说,氢能商业化需要解决制氢来源,提高公众对氢能的正确认识,以及突破氢能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卡脖子”技术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氢能标准超过200项。“标准是氢能技术应用和推广的重要技术支撑,氢能产业发展快、变化快、更新快、技术含量高,为适应和满足氢能产业发展需求,标准和规范的发展应当与技术发展并行。”国际标准化组织氢能技术委员会主席Andrei V.Tchouvelev表示。
他指出,氢能产业发展必须明确氢是能源载体, 虽然氢是危化品,但也是能源载体,应像对待天然气、燃油一样,也对其进行监管,这是制定氢能产业的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等的重要依据。并且国内外多年来的应用实践证明,只要按照标准规范和法规生产、存储及使用氢能,氢能安全就可以得到保障。
在陈霖新看来,我国要进一步发展氢能产业,需要突破氢能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其中最为迫切的是缺乏液态氢设备制造加工技术,以及商业化后如何实现所需的大量、长距离的气氢管道输送。因为“氢能基础设施,不仅是加氢站的建设,制氢、储输技术都不可缺。”
目前,我国氢能汽车的发展目标是,2020年达到5千辆,2025年达到5万辆,2030年预计达到百万辆。“氢能汽车的低碳低成本氢源应包括从制氢至加氢枪的全过程的碳排放量和成本价。”他建议,在资源条件许可的地区,应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在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的集聚区,规划建设大规模水电解制氢,采用管道输送或液氢输送至使用处。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陈小柒
审核:管晶晶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铁肩担道义 历史鉴未来 7904221
- 2 中美最终加征多少关税?媒体解数学题 7808966
- 3 40℃高温要来了 7712149
- 4 中国经济必将破浪前行 7618307
- 5 李嘉诚卖港口 长和发布声明回应 7524213
- 6 中美为何“快速谈成” 7428882
- 7 落马女官员出镜忏悔:只收小红包 7328538
- 8 巴基斯坦民众走上街头疯狂庆祝 7236798
- 9 04年男子拒服兵役被罚3.8万 7139446
- 10 中国资产大爆发 中概股指数涨超5% 704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