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微信群的死亡时间。

百家 作者:新东方 2019-09-25 08:08:44



女同事说:

你在任何一个“死亡”群发红包,我都会领。


文章来源:我要WhatYouNeed(ID:newWhatYouNeed)

作者:Ninety


“真人秀综艺节目,会成为千年以后,人们研究 21 世纪初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最好材料。”


《中餐厅》播出没多久,秦海璐的一段采访视频上了热搜,后面跟的关键词是“否认偷偷建群”。


前情是《中餐厅》的实习生高天鹤离开前,中餐厅里的所有员工除了店长黄晓明都给高天鹤准备了礼物。而黄晓明在看到大家纷纷拿出礼物时,神情有些惊讶。


结合之前黄晓明的种种霸总行为,观众们“合理推断”中餐厅的员工们建了一个没有黄晓明干涉的微信群,并在那个群里讨论送实习生礼物的事。


导致最后,只有黄晓明不知道实习生临别赠礼的事。


但热搜的视频里,秦海璐一脸真诚地对记者讲:“我可以发誓,我们没有背着晓明偷偷建群,我们只有一个中餐厅的大群,所有嘉宾都在里面,那个群现在还有互动。”
样子有点可爱。


借着千年以后的社会学家的目光来看这个故事,他大概会做出这样的概括:


2010 年以后的十几年里,人们严重依赖微信群去建立 3 人以上亲密关系或合作关系。

观众们猜测,员工们出于对黄晓明的不满,私下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盟关系。秦海璐说大群还在互动,表明中餐厅的所有嘉宾至今仍维持着良好的关系。


事实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但这些明明暗暗的关系,表现形式却只有一个:有没有建微信群,以及微信群里有没有人活跃。


微信时代后,如果没有一个活跃的微信群,人们就无从证明“我们这群人很亲近”了。


不过,这件事也可以反过来说。人们通过“避而不建”微信群来和划清彼此之间界线。


朋友们渐渐到了适婚年龄,观察他们的结婚步骤,基本还是和十几年前一样。


男方拜访女方家长、女方拜访男方家长,到男女双方家长见面的时候差不多就可以商量结婚事宜了。     


只是随着微信的发展又多了一样:建一个包含双方家长的“家庭群”,方便双方家长互动沟通,建立崭新的家庭关系。     有个朋友,他女朋友父母文化程度低,都是 90 年代被提前退休的工人。


而他可以算是知识分子家庭出生,因此父母一直对他女朋友不太满意,但是奈何朋友很坚持,父母也就勉勉强强同意了婚事。


可即使双方家长见过面,婚期也定了,朋友的父母也一直叮嘱他,不要把两方父母拉进一个群里。


“结婚是你们两个人的事,父母们逢年过节打个照面就可以了。”


像打疫苗一样,朋友的父母提前打了“免加建微信群”疫苗,避免了这段亲家关系通过微信入侵他们的生活。


我不了解双方父母究竟是怎样的人,只是听到这个事情,觉得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经典故事了。


微信时代,人们似乎确实可以通过不加微信、不建群来解决 99% 的日常接触。


现在朋友结婚一年多了,两家父母确确然然只见过 1、2 次,新年的餐桌上寒暄两句,就是全部的谈话内容了。


因为没有过多的联系,两家父母倒都觉得对方父母人不错。


亲家关系可以避免深度联结,但是有些关系,却比姻亲关系更为强势。


比如,每个打工仔都无法阻止工作群成为他们的微信置顶。 


我觉得,不论在什么公司、不论工作能力强弱,打工仔这一群体有明显的共性,比如他们擅长猜测领导的喜好并附和。


我刚进公司时,领导非常爱喝喜茶,但是喜茶代购有起购门槛,而且代购费很高,多人一起点,分摊一下代购费才划算。


于是,几乎每天下午,那位爱喝喜茶的领导都会在我们的微信群里转发喜茶拼单链接。


“有没有人一起喝喜茶呀?”“哎呀,天太热了,正好想喝!”“我我我!最近迷上了芝芝芒芒~”


......


整个办公室的打工仔们,像夏日雨后的小蚂蚁一样,倾巢出动。不论今天是否喝 过奶茶了,都会点上一杯。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大家每天表达想喝喜茶的话都差不多,区别可能只是昨天用 了“!”,而今天用了“~”。


我一直觉得,大家在这个群里的发言宛若自动回复的机器人、一群会 A 账单的智能机器人。


就这样,点了一个夏天的喜茶。办公室人均胖了 2 斤以 上,一直到机器人们都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喝喜茶了,领导对喜茶的兴趣却依然不减。(这不是喜茶广告)


然而,在夏末的一个午后,领导突然宣布他要离开我们这个团队。


“我还会待 2 周左右来交接工作,欢迎大家以后继续找我交流。”配上一个大笑脸,亲切、友好。


大家发出了机器人般的掌声。


第二天下午,领导照例在群里发了喜茶链接,却没有一个机器人回复。领导等了一会儿,看没有人点单,直接在办公室里喊了一句:“有没有人一起喝喜茶呀?”


鸦雀无声。只有男工女工们敲击键盘的声音,绵远流长。


从此机器人和领导,再也没有在那个群说过话。


我的微信里躺着很多这样永远沉寂的微信群。


其实你并不知道,群里哪个人说出的哪句话,会成为这个微信群的“遗言”。


今年春天的时候,我坐了一次深夜航班飞日本,机舱里漆黑一片,旅客们均匀地呼吸。


我睡不着,打开手机,12 点半,没有信号。


我无聊地看起我的微信,把聊天列表拉到最后,一个个点进这些早已死亡的微信群。


初中、高中的班级群、大学时期学生会的部门群、一起玩社团的好友群……都已经超过一年没有人说话了,数不清的“群聊尸体”。


其中有个群,是我在美国游学时期的几个好朋友的群。最后一段对话,是去年 6 月互相约饭。


“毕业之前在一起吃个饭吧!”


大家都在下面表示赞同。然而毕业前各种琐事缠身,时间始终凑不到一块儿,最终还是没能吃成饭。


我静静地划着我们的聊天记录:


一起在群里花痴帅哥老师,一起讨论最近的明星八卦,一起吐槽某个烦人的同学, 一起商量放学后去吃什么餐厅、逛第五大道还是 21 世纪商场,一起熬夜讨论课题思路,互相在群里丢学习资料……


一起做了很多很多事,有过很美好的回忆,然而最终还是沉寂了。


即使 iOS 已经提醒我无数次内存不够,要清理微信记录,我依然舍不得删除这些记录。


我带着一手机沉寂的微信群,想着:


如果提前发现每个群的死亡时间,那么,在它还会不断冒出新红点的时候,我是否会用一种更加珍贵的心情去看它?


终于降落羽田机场。走在千叶原的小路上,一群刚下班的日本年轻人在追逐打闹。


一片樱花瓣落到手机屏幕上。本来以为来晚了,没想到正是晚樱盛开的好时节。 


我换上日本电话卡,打开蜂窝,看到那个游学群突然浮了上来,有人发了句:


“妈呀,终于找到了这个群了!下周末约吗?”


不要随便判断一个微信群的死亡时间。



THE END


▼ 还有好看的 ▼


吴京新片未播被骂:对历史缺乏敬畏心,就是最大的无知

“我见过最累的人,他们从来不社交”

日本反套路短片爆红:被生活虐成狗,看完满血复活


文章来源:我要WhatYouNeed

(ID:newWhatYouNeed)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

“在看”我吗?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