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卖畅销书的小书店:微信是读者与书店特殊的连接

百家 作者:未知用户 2019-10-15 12:44:44


法兰克福书展曾经的中国代表王竞女士来到成都,只有半天时间,想去看一家本地书店。在著名的方所和本地朋友推荐的读本屋之间,她选择了后者——那家成都“非著名”的小店。


这不是说方所不好,读本屋的老板廖宇也会定期去方所,从那里可以观察最近的出版动态。但是,在成都,读本屋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生于1988年的廖宇,经营这家小书店已经超过3年。谈及“生意”,他不像别的书店老板那样表情凝重,“挺好的,可以维持。”他甚至并不讳言自己的“利润”,虽然那并不是多大一笔钱,但却也足以让他和太太感到满足。


有了微信支付,小两口在经营书店的时候感到游刃有余。廖宇有时间在店里看书,太太则专注于她喜欢的咖啡。“小店即自由”,这是他们开店的初衷,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1

小店的本质


读本屋是一个标准的小店,距离成都著名的宽窄巷子只有几百米,但是它所在的那条街道,基本没人,等到秋天,巨大的银杏树落叶会洒满马路,为这条小街增添几分文艺的气氛。

80平米的营业面积,被分割为三个空间。进门左边是一个小的咖啡区,几张桌子,经常有人在那里静静看书自习。中间一间,除了书,就是书店老板廖宇和老板娘的工作间,他们夫妻就是书店的全部员工。右边的空间,放了一张大桌子,可以举办20人以内的读书会,坐满的话,会感到拥挤。


城市的大书店,越来越依靠饮品和文创产品,不少书店甚至也卖衣服,因为书店有税收方面的补贴,卖掉别的商品,就可以养活书店了。读本屋也卖咖啡和茶,但是都便宜得离谱(一杯咖啡只要16元)。廖宇可能是不多见的坚持靠书生存的书店老板,每当谈及这点,他都掩饰不住骄傲:“利润主要还是靠书。
 
小店的立身之本在于其特色,书店也不例外。读本屋的书,不是从书市批发,也不是出版社寄过来销售,而是书店老板廖宇自己“找”的。他喜欢用“找”书这个词,在网上找,也会到北京、上海甚至香港去“找书”。他熟悉店里的每一本书,也熟悉它的潜在读者到底是哪些人。对他来说,去“找书”本身就是愉快的旅程,相当于游学。
 
本质上来说,廖宇的小店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帮那些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找到他们的书,也帮那些看上去小众的书找到它们的读者。不卖畅销书。至于大书店陈列的成功学、商业管理、心灵鸡汤,他明确拒绝。他会理直气壮地推出书店的“书单“,这个书单因为特别,而在成都拥有了口碑。

2

它必须是一个实体店


这样的经营模式,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传统的小书店依赖的是路人的偶遇和回头客,而有了微信,廖宇可以更方便地找到同类。
 
读本屋最初是在成都的读书圈子传播,在朋友圈受到关注。“老板谦和,选书靠谱”是它最初的标签。慢慢地,它成为喜欢阅读的年轻人的聚集地,有些读者会专门过来喝一杯咖啡,看一会儿书,甚至有在青城山工作的朋友,周末专门跑到读本屋来。那位读者太喜欢书店,最近正在成都玉林小酒馆旁边筹备自己的小书店。

今年,廖宇受到到北京纸上声音书店的启发,专门申请了一个书店的微信号,把自己的读者都加进来。“等这个微信的5000好友加满了,我就够吃了。”自从有了这个专门卖书的微信号,书店的销售额增长了30%左右。
 
这不同于网店,有相当多的“客户”都居住在成都及周边,他们可以通过微信看到书店到的新书,预订,有空再到书店支付取书。有一位在日本访学的朋友,下单了一套沟口雄三的著作集,这是三联的新版,8折的价格,和网购相差无几。廖宇劝他以后再买,但他仍然坚持下单,并且把书存放在店里。


这是读者与书店特殊的连接。尽管读本屋也偶尔通过快递发书给外地读者,但是,这家书店的立店之本,却并不在线上,而在于它是真正的实体店。有些书是稀有的,或者是廖宇偶尔发现的,但是大多数书如果通过搜寻,读者仍然能够在网上找到,但是由于书店的存在,“老客户”更愿意“跑一趟”来书店购买。
 
一个因素可能是,这种购买行为看上去一点都不商业。读者来到店里,可以喝上一杯咖啡,等走的时候,顺便把自己寄存的书“带回家”。他们并不再详细询问价格,也不打听折扣,直接通过微信扫码支付。读本屋并不像有些商家那样开通收款语音播报,正在忙碌的老板或者老板娘,也并不会刻意去核实账目信息。
 
他们既不让读者办卡,也不充值,店开了几年,谈起钱来仍然有点羞涩。这种只有此处才有的气氛,才是这家书店的魅力所在。

3

支付、信任与自由


读本屋是典型的夫妻店,只有两名员工。他们住在郊县,还有一个小孩,父母帮忙照看。



微信支付帮了他们大忙,这样他们可以省去一个专业收银员的开支。老板娘专注于咖啡和茶,客人少的时候,廖宇都有时间自己读书。每天晚上,他们打开微信“收款小账本”,上面会显示每天收银的总笔数,以及总收款额。有了微信支付,有不少读者甚至会采用相当随意的支付方式,比如离店之后再转账过来。


和一般夫妻店不同,打店铺开张的第一天起,他就没有过上那种传统夫妻店“老公卖东西,老婆收零钱”的生活。


 

廖宇很少操心财务上的事情,他总是专注于书籍本身。事实上,他并不善于理财,也讨厌跑银行处理财务问题。他开书店,更多是因为喜欢这样的工作,而不是把它当成生意。


吧台的左侧,张贴着他的微信支付收钱二维码,顾客买完书或咖啡,通常一扫桌上的收款码就了事,廖宇似乎从没体验过那种手忙脚乱收零找零的感觉。在支付后台上操作账目,再方便不过。



更重要的是,财务上省心之后,两口子保住了难得的自由。用支付“小账本”来做财务管理,店里只需要一个人就能打理。廖宇仍然能够像过去一样,到北京、香港去寻书。上半年他们关店两周去台湾旅游,在微信上发布了通告,这不会导致他们损失客源,那种书店和读者的连结已经相当牢固。



很多人开小店的初衷就是为了自由,为了摆脱那种朝九晚五的束缚,但是开店之后却发现虽然生意不大,自己却又亲手打造了一个牢笼,不敢离开半步。廖宇并没有显示任何疲态,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意不好做”,因为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没有被束缚。



编者按

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每个村、每条街,每间小小店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拼搏、变化成长,构成中国经济腾飞的最小细胞。

在你我身边,就集合着无数这样的个体户,小店主。

世界也正在变平。微信提供一套移动支付工具、一个数字化生态体系,正在将距离缩短至触手可及,形成基于二维码的“码上经济”。它如何渗入移动网络的毛细血管,为每一家小店降本增效,为每个个体创业者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

在【微光·小店故事】栏目里,我们去看看根植于一天天真实生活中的希望,去看看微信支付里的中国。
 


如果你也在经营一家小店,无论在哪个行当,也许都感受过微信支付带来的改变和影响,并发生过很多有趣、感人或深刻的故事。欢迎点击此处向我们投稿,我们很想听听你的“小店故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