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电」是创业邦推出的干货类栏目,旨在服务于繁忙都市下的职场白领、企业家、创投人士,成为该群体碎片化时代的充电站。
栏目以分享优秀书籍、电影、管理理论为主题,希望能够帮助你获取现学现用的足料干货、或是拓展视野的高倍望远镜、或是启迪人生的心灵药剂。2018年11月的最后一天,微软超越苹果,重回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从此,全球市值第一开始不断在微软、亚马逊、苹果之间反复切换,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人们开始慢慢习惯一度被认为是没落帝国的微软,重新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科技巨头之一。
导演这场“逆袭”的,就是微软现任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创业邦充电栏目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4年前纳德拉刚刚上任7个月时,在清华与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清华教授沈向洋对话的视频。这场对话的主题,叫做“破与立”。若从今日回溯,这三个字,正是纳德拉上任5年半以来所做的一切。日后纳德拉做出的众多决策,以及他如何领导微软重回巅峰,在这次的对话中都有迹可循。而纳德拉在这对话中所展现出的管理理念,以及如何践行“破与立”,已经被微软5年间成长的超过5000亿美元市值有力验证。企业核心价值观一直是被各大公司各个明星创业者挂在嘴边的名词,乔布斯就曾经说过:苹果所做的一切都关乎价值观。但事实上,业界很少有人谈及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应该如何找到、找准一家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在对话中,纳德拉表示,任何企业都需要有自己的基础定位,无论是初创小公司,还是像微软这样已经拥有了辉煌历史和卓越成绩的大公司,都需要想清楚,你能为这个世界贡献什么特别的东西。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平庸意味着被淘汰,“特别”,或者说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东西,则意味着不可替代。而不可替代性,是一家公司的立身之本。它决定了你未来所需要追求的目标,也就决定了你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以微软来举例。纳德拉认为,微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平台”,同时又是一家最大热情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公司。所以微软未来的目标就应该是“如何创造一个将利润和影响力最大化的平台”。或者说,如何依托或者利用这个庞大的生态平台,更好地对生产力进行革新。拥有一个这样的目标的公司,显然不能与世界为敌。但在纳德拉上任之前,微软是出了名的对外不合作,对内斗得凶。程序员兼漫画家 Manu Cornet 在 2011年 用漫画总结微软的组织架构图时,就画出了这么一幅图。纳德拉在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上面所说的原则,调整和重塑了微软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学习,允许犯错,努力扭转非此即彼的竞争思维。最终,在4年时间里,微软实现了对内对外两个方面价值观的转变:对外,从封闭排他,到开放共赢;对内,从 know-it-all 到 learn it all 。而被重塑的价值观,帮助微软实现了从世界为敌到与世界为友的过程。另一个所有企业家和成功创业者都在说的问题,是创新。人人都在说,创新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但和怎么找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样,也很少有人对如何保持创新能力和开放心态给出具体的建议。要知道,保持心态的开放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创业邦充电栏目此前推出的“Ray Dalio带你3分钟读《原则》”系列中,曾经就对这个问题有过详细的介绍,在很多情况下,人类的本能就是排斥开放。纳德拉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学会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寻找跨学科/跨领域的解决方案。纳德拉在印度的海得拉巴长大,21岁来到美国,在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学习计算机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工程师出身,但其本身跨学科的学识非常丰富,阅读量极大,甚至还进行诗歌创作。在纳德拉看来,各个行业的基础都是人,而人性是相通的;解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他最深的思想,而最深的思想就可以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他表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激发他的灵感——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的既有解决方案,移植和应用到自己工作的领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创新。在当今各个领域和行业跨界融合大势所趋的背景之下,这种对问题和挑战寻求“跨学科解决方案”的思维,极具实践意义。在对话中,关于创新的另一个问题,来自于纳德拉就职时的内部演讲。那时,他留下了一句在行业中被广为流传的经典:“这个行业不推崇传统,只尊重创新。”在这次“破与立”的对话中,纳德拉留下了对于这句话的解释:不推崇,并不是要毁掉传统,而是说我们不能躺在昨天的成绩之上,被过去困住。向前走的前提,是目光永远向前看。已达成的成就只属于过去,正要开始的成就则永远从创新出发。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
● 你被电梯广告逼疯了么? | 不图不快
● 硅谷野孩子Lime:两个中国人创办的全美最快独角兽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