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有儿子,我希望他别再听到这些话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0-04-19 22:21:29


点击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点击加星 贴近你心 


内容来源于公众号:二更

转载已获原作者授权


前几天
我们推送了一条

一个女孩究竟要接受多少凝视,才能顺利长大?


一个女孩要经历多少坎坷,

才能跌跌撞撞地成为大人?

在留言里,很多网友发问:

那男孩呢?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下
一个男孩的成长过程中,
又要经历些什么。


怎样才算是一个男子汉?

什么样才叫有男子气概?


在男孩的成长中,会遭遇哪些偏见?

又会受到哪些常见却有可能是错误的教育呢?





牛津词典公布2018年度热词:“有毒”,而评选委员会最初考虑以“有毒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为年度代表词。


在讨论“有毒男子气概”这个概念前,首先我们需要指明的是,有毒的不是男性,而是男性某些行为。


有毒男子气概常常与物化女性行为、侵略性行为、好斗情绪、暴力等相关,而这些行为则会带来潜在性甚至真实的严重后果,比如最近韩国的“N号房”事件,再比如家暴、强奸、性侵等。


同样家暴也不是因为施暴者是暴力狂,而是家庭和社会环境逐渐影响男性形成一种有毒男子气概。


梁文道曾说过:


男性对女性的家暴如此之普遍,并不是因为所有施暴的男性从小自己也一定被虐待或是精神异常,而是因为家庭和社会环境促使男性常常不把女性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所以他们会对女性有极强的控制和占有欲。


世界上强奸发案率加权统计,红色是高强奸率地区,绿色是低强奸率地区。


尽管中东女性们包裹得严严实实,中东国家却属于高强奸率地区;加拿大女性可以穿吊带、短裤,加拿大却属于低强奸率地区。


所以别再教育或告诉女性“穿着暴露=释放诱惑=引发强奸”,而是要看男性受到怎样的教育和引导。


作家侯虹斌说过一句话:“不是因为女性越自保,强奸案越少,恰恰相反,越是强调女性要靠自我保护的地方,强奸案越是容易发生。”


《一个母亲的复仇》剧照


所以,比起一味教育女孩们如何保护自己,更有效的是告诉男孩们要尊重女孩,不要伤害他人。


2013年,台湾教育部门为倡导性别平等观念所制作的《如果早知道男生也会被性侵》影片,在网络上爆红,创下台湾倡导影片罕见纪录。


不只是女孩,男孩也会被性侵。2013年,广东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报告显示:男性遭受性侵害更为严重,每100个青少年男性中,就有2-3个有被迫性行为,是女性的2.2-2.3倍,但绝大多数(近98%)的肇事者是男性。


《他们想让我变成这种男人》一书作者贾里德·耶茨·塞克斯顿在书中写道:“有毒的男子气概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我们感染上了,就会一直携带着这种病毒。”


塞克斯顿写书的目的,在于改变男性们被“有毒男子气概”支配与统治的现状。


事实上,让男孩们承认自己沾染上“有毒男子气概”并不容易,甚至会让他们感到非常不愉快。


无论怎么不愉快,我们也不能对存在的现实避而不谈。无论多么艰难,一旦我们开始了解现实,就有改变它的可能性。




李银河在《星空演讲》中提到:性别刻板印象是对人的压迫,不仅是女性,男性同样也受压迫。


李银河早《星空演讲》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语录截图。


在做这个选题的过程中,很多男性表示,他们生而为男人,好像也从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在一个亚健康的性格刻板印象中成长,他们从未意识到有些想法和观念是不合理甚至不正确的。


有个粉丝说:“更可悲的是我之前一直为此骄傲,而非困扰。”



2015年播出的纪录片《面具之内》,讨论了对男性的压迫,讲述了在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中,男性受到的性别偏见。 

 

《面具之内》截图,当男性说出童年记忆里如何学习男子气概时,他们是这么回答的。


《面具之内》截图,男孩哭被认为是“没用的娘娘腔”。


《面具之内》截图,男人不是天生缺乏同理心,是被社会化成了这个样子。


▲《面具之内》截图,男性认为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真情流露的特质逐渐丧失。


为什么男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同理心和表露情感的能力?


纪录片中给出了一种解释:“媒体塑造的成功的男子汉形象充满了暴力和危险,永远为了金钱、权力、尊严,男孩就是在被这些东西所影响。”


男性不是天生就隐忍、追求暴力和权力,以及物化女性的。是社会、家庭、影像等因素,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处在不尊重女性、不能轻易表露感情的环境中。


有人在看过《面具之内》后写道:


我们的社会建构的男性气质是一个糟糕的陷阱。

——锺鸣


决定对自己男朋友更好一点,决定告诉未来的儿子:男生也可以哭。

——Lana


歧视的源泉就是教育小男孩不可以哭、不可以女性化以及女性是贬义词和附属品。

——林盐盐盐


看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男人受到的性别偏见不比女人少,我们的男孩子们被训练成表面装酷、不擅长表达感情的人,只是为了“看起来有男子气概”。希望有更多的男人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敢于表达自己的脆弱,也希望这个社会能宽容地给他们怀抱。

——猫饼干


波伏娃在《第二性》一书中写道:


男性气质所塑造的桎梏本质是一种权力的划分,它排斥一切非男性特征而塑造出一种权力的假象。挣扎中的青少年男孩们,习得一代一代社会传递的规范,将自己嵌进一个由暴力、厌女、冷漠凝铸成的扭曲面具中,学习成为男人。但事实上,感性、渴望被爱和温和,这些品质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希望男孩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可以听到以下这些话:


难过了也可以哭,喝草莓味奶茶并不娘,身高低于175cm并不是二级残废……


 《摩登家庭》截图


更重要的是,

表达情感不是软弱,

要尊重女性,

不要物化、歧视、贬低、侮辱女性,

暴力、金钱、权力并不是男子气概,

感性、渴望被爱和温和一样是男子汉……


纪录片《面具之内》结尾的话,我们要做的,不是教男孩新的东西,也不是改变他们,而是帮助他们保持或回到他们已知的那些同理心、关心他人、同情心,这些不是女性专有的特质或行为模式,这是人类的行为模式。


正如纪录片《面具之内》结尾的话: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男人的力量,

不是控制他人,

而是支持正义的力量。

我们需要更多男人站起来说话,

说出让其他男性不舒服的话,

哪怕意味着冒险。


电影《熔炉》截图


在给女性和男性贴标签前,
请记得,先把人当人看。


尊重、温和、关心、公正、平等

是一个人首先该有的品质,

不分性别。


参考资料:
李银河《星空演讲》、美国纪录片《面具之内》

上野千鹤子《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中国青年报《中国2.7亿家庭30%存家暴》

贾里德·耶茨·塞克斯顿《他们想让我变成这种男人》

梁文道《有种暴力,假以爱的名义》(《八分》音频节目)

洛杉矶书评World War II’s Poisonous Masculine Legacy《Myths and Facts》Roger Williams university
《List of RAPE MYTH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uluth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二更】:每晚二更,用一段视频讲述一个故事,用影像记录真实的力量,带你发现身边不知道的美。


▽ 更多推荐阅读 ▽


绕过吴尊的“烦”,何雯娜的“虐”,我被这对搞笑夫妻“暖”到了!


骂人高手骆宾王,大女主李清照……我被大神们的反差萌圈粉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