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下的中国:从世界第一,到落寞,再到成功转型者

百家 作者:创业财经汇 2020-06-08 15:14:26

提示:欢迎在末尾评论区留言,参与是一种美德,表达是一种进步。大量读者还没养成点赞的习惯,如果写得好,望大家阅读后,在右下边“在看”处点个赞,以示鼓励!


来源:投基手册(ID:gh_46cabbc4d702)


这段时间地摊经济成为网上的热搜词。

 

从2008年之后,在各地为争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时代背景下,地摊经济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


然而在疫情的冲击下,为了保民生、促就业,缓解财政压力,政府快速调整策略,拉开了最近火爆的地摊经济的序幕。

 

这不仅仅是一个现象,更是反映出中国—— 一个曾经雄踞全球最大经济体宝座几百年的古老文明——走向没落,又重新负重追赶的老练和成熟。



1.几百年的世界第一


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实行郡县制,将地主贵族手里的权力上交到君主,整个秦国的凝聚力大幅提升。后来这个思想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进一步得到巩固。中国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这让那个被贵族割据势力切分的七零八落,又总是战争接连不断的欧洲好生羡慕。

 

统一的国家带来安定的生活和增长的人口。到西汉末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6000万,明朝初期8000万,清朝初期达到1.4亿。

 

人口增加,劳动力就会增加,在土地资源充裕的情况下,产出就会跟随人口同比增长。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人很喜欢男孩的原因之一,是劳动力啊!

 

由于在人口数量上占有优势,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到18世纪初经济体量占全球的30%以上,称霸全球的美国现在也不过25%。

 

古代的技术进步多出于偶然,比如农民在生产劳作中,无意间发现一种新的组织方式或者一种新工具能够提升生产效率,这样新技术才会诞生。

 

由于这种偶发性,人口基数越大,越容易产生新技术。

 

在这样的机制下,古代中国诞生出不少的先进技术。比如四大发明,由于火药的发明,使得欧洲国家一统化进程加速;罗盘的诞生带来航海事业大发展;造纸术让文明和信息更加高效的传播。

 

中国很早就出现纺织机,到宋元时期甚至有了能挂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

 

另外,铁器一直被看为先进技术的代表,在宋朝中国的钢产量就达到15万吨,是整个欧洲的5~6倍。

 

在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的技术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可以说这之前的几千年,是中国在历史舞台上的高光时刻。

 

2.失去的近100多年


到19世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突然间我们发现,原来我大清王朝只是随便一个蛮夷都能欺负的弱者。

 

就连曾经不远万里跨海来朝拜的日本,都击败了我堂堂北洋水师。在这场对决中,原本全世界都看好中国,当时北洋舰队船只吨位高出日本一截。



在18世纪前的2000年时间里,欧洲最牛的国家人均GDP增速也只有0.05%。到工业革命后,增速提升了20倍到1%,20世纪提升了40倍到2%,一年相当于过去的40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被一步一步拉开。为何在工业革命前,无论在人口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保持优势的中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却一落千丈?

 

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科技的重视度以及创新的方式。

 

按照刚才所说,工业革命之前的技术创新是偶发事件,技术创新的概率非常低。但从工业革命开始,欧洲人对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有了重新的认知。整个社会越来越相信,技术进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于是,资本家企业主开始有意识的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比如在生产过程当中采用新的工艺,使用新的设备,有意识的进行发明创造。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福特汽车的生产流水线是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除了民间,就连国家层面上也针对科学技术进步进行了大量投入。比如1660年就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由英王查理二世资助,学会的目的是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造福人类。达尔文,牛顿等人均是这个学会的成员。如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是这个学会的监护者。

 

中国却走向了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按照古代对职业阶层的划分,士、农、工、商,做实业在中国古代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记得在看《乔家大院》的时候,有一段剧情是乔致庸慷慨陈词,表明经商对整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性。这一幕也从侧面反映了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对经商者的看法。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5次考试落第之后,才在失望中转向科学研究,最终写出《天工开物》这本巨作。

 

可以说从工业革命起,欧洲与中国最大的差异是,前者已经开始在生产实践、甚至实验室中有意识的不断尝试,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材料,工具和方法。

 

这确实比绝大多数人整天日思夜想的都是登科及第,只是偶然间在生产中发现新应用技术的模式更能推动经济增长。这种差距可以达到成千上万倍,是超音速飞机和自行车的差别。

 

3.改革开放前的试错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和全球经济的破坏,实际上50年代前中国和很多现在的发达经济体,比如亚洲四小龙处在同样的起跑线上。甚至到6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人均收入都还与韩国和台湾相差无几。

 

但由于体制(我们当时是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同,大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这让中国的崛起又推后了30年。

 

在正确的产业布局思路引导和美国的技术资金支持之下,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保持常年高增速。从1960年到1980年,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20年GDP年化增速为13%、12.6%、14.4%、13.8%,而中国大陆只有3.8%。

 


对于50年代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来说,首先是要保障国家的安全不再挨打,国防军工这样的重工业是焦点。

 

这种模式主要参考了苏联。苏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下,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农业国家变成军事强国。中国当时很需要这个。

 

但发展重工业并非没有代价。对于农业人口占比超过80%的中国来说,这个代价是相当沉重的。

 

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钱购买原材料和设备,而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却很弱。

 

为了让这些重工企业不断盈利,把积累的钱再拿去买新设备实现产业升级,就不得不压低原材料、人力成本(也就是工资)和高估人民币汇率(这样就可以用更少的本币兑换外币,购买国外的设备)。

 

按照产业的比较优势来说,拥有大批廉价劳动力又缺资本积累的中国其实更适合发展人力密集型行业,比如轻工业。

 

产业布局的错位导致的结果就是其他的行业都不赚钱,只有重工业才能盈利。实际上是用其他行业的钱补贴重工业。

 

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吸纳劳动力很有限,导致大量的闲置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在上山下乡运动中被转移到农村,结果农村出现劳动力冗余。

 

另外,由于价格被认为扭曲,如果给予企业主充分的自主权,企业主一定会选择进入更有盈利空间的行业,并打破被压制的价格按照市价进行销售。所以要实现对重工业的扶持,企业的所有权必须被上缴。在50年代初,私人企业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划归国有,企业运营由国家统一计划。

 

企业生产什么、从哪里进原材料、销售到哪里,这都由国家计委统一规划。但庞大而又错综复杂的国民经济体系,只由几个在中央计委的同志遥控指挥,显然无法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依然保持了极低的生产效率。同样产生一美元的GDP,中国需要超过3吨钢和煤,而美国只需要1.8。

 

原子弹试爆成功了,卫星也放起来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居民的人均收入却没怎么增长。全国生产翻了两番多,但消费增长不到80%。



而且技术进步方面也相当迟缓。从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这30年间,中国技术增长率每年只有0.5%,同时期其他发展中国家是我们的4倍之多。

 

4.爬起来追赶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领导人意识到原先所走的侧重重工业的路线要调整,要让市场在整个经济体中发挥更重要的配置作用。

 

于是开始逐步放松人口流动限制,放松物价管制。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开始运转起来。

 

最大的变化有两方面。第一,城市里的轻工业迅速成长起来,比如纺织服装、家电、日常消费品等。

 

轻工业具有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人口密集度高的特点,非常适合80年代中国国情。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的产品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与其他西方经济体建立友好往来关系,敞开国门欢迎外资。通过用市场换技术,也让我们的产品不断升级迭代,受到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产品畅销,企业就能创造更多利润,形成资本积累。按照一般的规律,资本积累的速度会高于劳动力增加的速度,就好像GDP增速高于人口增速一样。

 

随着整个社会资本积累越来越多,劳动力占比持续下降。按照经济学原理,物以稀为贵,工人工资就会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而上升。

 

这时候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主来说,自然希望通过引入新技术降低劳动力的使用。这客观上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并且产出增速会加快。

 

比如一家企业,同时增加了一倍原材料采购,增加了一倍雇佣工人,增加了一倍机器设备投入,它整个的产出也应该是增加一倍。

 

但如果他采用了新的工艺和技术,使得产出增加了1.1倍,那么这个多出来的0.1倍就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就是大家都说的全要素生产率。

 

随着人口增速下滑,经济增长会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经济增速都比较慢。因为他们处在技术前沿,需要不断突入资本和人力做创新,这个难度很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后发优势,只要借鉴使用发达国家已经成功的技术,就可以实现经济加速增长。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确实享受了不少欧美的技术红利。但接下来,在西方限制技术输出的背景下,未来更多需要依靠自主创新,这势必会导致经济进入低速增长。

 

变化的第二方面是农业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会带来城镇化率的提升,西方发达经济体也都走过这条路。19世纪70年代,美国和日本人口中有50%和70%的农民,现在只有2%和不到4%。



农产品具有两大劣势。第一收入弹性小:你收入增加了一倍,但食品支出不会增加那么多,可能只增加了30%。所以农民收入增速会慢于城市居民。

 

第二供给弹性小,农民产出增加一倍,收入反而可能会下降。因为产出增加,但居民的食品消费量不会显著增长,这样农产品会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也就是常说的谷贱伤农。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降低农业人口,增加农民的边际产出,收入就会增加。而转向城市的农村人口可以进入到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利润率高于农业,员工的收入速度也会比较快。

 

通过这样的转移方式,全社会人员的收入都会显著提升。收入当中的一部分,又会进入到银行体系进行储蓄,全社会的资本积累就会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再通过雄厚的资本积累发展重工业就会游刃有余。否则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以牺牲其他经济部门的利益为代价。同时居民生活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反过来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这也是为什么苏联在与美国的冷战对抗中最终失败的原因。

 

5.在强化市场作用中强大


现在中国由于自身体量增大,竞争力增强,对美国主导的世界格局产生了影响,面临的国际环境比之前更加紧张。

 

美国对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进行封杀,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

 

中国该如何应对?

 

这两年中国一直在深化对外开放,尤其是原先限制比较多的第三产业,也逐步取消一些行业进入限制,甚至允许外商独资。

 

开放市场,让企业进入到市场中参与竞争,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样企业才会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就好像在进入WTO之后,一步一步走过来、强大起来的制造业一样。

 

放权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效用,这需要把微观经济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的引导下,达到效率的最优化。

 

地摊经济也是政府通过放松管制、利用市场之手调节经济的有效措施。

 

相信在这样的思路之下,整个经济能够更快的从疫情冲击中恢复过来,在这样的思路之下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才会有希望。


另:大量读者还有没养成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在看”,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喜欢本文的亲们,

请在页尾留言,点在看,转发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